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陆轶辰: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实践

陆轶辰,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副教授

我们的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在2012成立,目的希望能够借助纽约这个经济、人才、科技、文化高端的平台,搭建一个联合全世界各地信息资源的设计机构。在2013年很荣幸我们参加了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方案的投标,在两轮投标中,我们代表的清华大学团队获得了第一名,我今天就大概就这个项目进行介绍。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本次世博会第二大馆,占地面积是3590平方米。世博会是万国文化和科技的博览会,在建筑史上比较著名的建筑有1851年的水晶宫、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1929年的巴塞罗那馆、2000年的荷兰世博会馆。2010中国举办最大的世博会,当时的中国馆也非常具有特色,我们的命题就是如何做下一个中国馆。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如果说是我们建造一个建筑,邀请各个国家到中国来做客,这次我们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我们要去别的国家去做客,我们要采用何种战略,什么姿态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和符号。 

设计主题的提出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有深刻意义的一首歌,也是我们设计方案的课题,当时拿到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各种概念的对比,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实在是太广袤、太深刻了,很难用一种语言或者一种特点去概括中国国家馆。我当时有时候一种想法是否可以用五色土去夯一个国家馆,但是中国的土地有非常多的颜色,所以很难用一种概念来涵盖。所以我们此概念上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希望”是中国一种向前发展的愿景,“田野”是中国历史、人文最根本的地方,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另外我们想这次中国馆不是个物体,是一个场域,我们做了一系列研究这种场域的形态,大量地进行尝试,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慢慢地接近我们最后的设计,在建筑的北侧我们拿北京城市的天际线进行勾勒,在南侧表现的是中国山川起伏的形态,很简单的把南北向过渡起来,形成了最基本的设计主题。所以从南边看上去,是一层层群山的轮廓,从北面看,是中国的城市边界线的形象。传达的一种观念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接下来,我会说这种简单的由抛物线向几何断线简单的转化的关系,在之后的参数化设计中带来了非常大的难题,我们做很多次的设计。建筑每个断面剖开后都是不同的,传达的是由抛物线向断线的直线的转换,大家一定在很多媒体上都见过设计的效果图,这是我们第二轮投标的方案,第一轮的方案会比这一版更加的写意。 

我把建筑的功能和流线简单介绍一下,整个建筑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景观,景观上面的部分是由钢结构构成,再上面是一个钢骨集合的结构体,最上面是由防水层、主板和支撑点组成的屋面体系。整个建筑的景观是从标高之后慢慢往下沉,景观植物比地面高一米,人从看到景观到消失到景观之中去,景观的立面就变成展陈的地方。在等待区的地方我们设置一个介绍中国的视频区域。从景观这边上到二楼区域会有一个餐饮空间,最主要的展陈的设计在人们在二层时候往前会看到麦田的顶端有很多小的LED点,一共是两万多根的麦田,这些LED点可以播放影像,呈现大地广袤的场景,相当于一个大型的LED屏幕。在三层有个影音厅,会播放中国有关回家过年的短片。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效果图

“希望的田野”包含两层意义,“希望”属于上层建筑,未来大家想得到什么,期望达到什么程度;另一层是“田野”,反映中国农业文明。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落实概念,把整个展陈分成了“天、地、人”三部分,“天”被表达成一个延展开的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地”是一片景观麦田,从场馆入口一直铺到场馆内;“人”则表现在游客的行为上,包括了游客与各种交互装置、实时动画、3D垂直影像、影音区域的互动,人可以在场馆里充分体会各种关于中华农业文明的丰富内容。进入中国馆的流线是渐渐下沉的,游客不知不觉地慢慢融入“麦田”,然后通过一个长长的坡道向上进入二层,回望来路,会突然意识到刚才是走在一片麦田里面!而麦田顶端将是一片由LED组成的动画场景,播放着来自中国的山河地貌。  

结构和表皮的参数化过程

整个建筑的概念我们一开始并不是想做一个大屋顶,但是通过概念形成之后形成了类似于中国传统坡顶的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就是如何用传统的木结构结合钢结构,最大程度上实现大跨度的展览空间,我们尽量想把空间做得轻盈,怎么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轻盈的木结构?不得不提到我们整个项目团队组成是非常国际化的团队,除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是由清华完成,结构是纽约的合伙人和我们合作,参数化设计是我们以前美国公司的同事,是世界做参数化最好的设计师之一。我们的幕墙设计和安装都是意大利非常好的团队,整个结构是意大利、纽约的设计团队完成的,他们提出的概念是否有可能通过整个的建筑的受力体系,解决南北向的核心部分,在当中实现一个大跨度空间,另外一个概念是把山和城市的边界抠出来,形成一系列的钢结构,把整个建筑挑起来,最后是两者相加的体系。 

结构上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南北向是所谓的异形的形态,其实是垂直的,慢慢转变到水平,一旦变成水平他的受力就受到很大影响。另外一个难点,北侧是城市形态,南侧是山川形态,由南到北每一根骨架的形式都是不同的,导致整个建筑需要有大量的参数化和预制的体系。我们整个取了五根钢结构的梁作为主梁,把南北的空间挑起来,采用钢木混合的结构,当时意大利人问我是否要把钢刷成木色,我就说你觉得呢?在欧洲大家都是觉得真实的材料是最美的,所以我们保持了原有的颜色。

最后我们把所有的木料和钢结构都做成了参数化的设计,仔细地查看究竟哪些结构要进行加固,在查完之后得到了一个很艰难的消息,我们有一个结构工程师,他说需要在每个木梁结合的点里面都穿钢筋,这在德国和瑞士很普遍,他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房子已经盖不出来了,这会导致我们的梁和木结构之间会形成上千个的节点,当时是非常难熬的一个月,每天都是和不同的结构工程师沟通解决问题,意大利的结构工程师给我们更糟糕的回复说,那你们就做一个钢结构的吧。最后我们决定牺牲一部分空间的代价,把所有的木梁从420mm变成550mm,这样就保证木梁和节点不再是一个纯钢性的节点,可以在木头里面预制好pocket,这样整个建筑拥有一个独特的结构体系,当然对建造各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整个屋面形成一个丰富的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像我们传统的当代建筑,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无形中为施工和图纸深化设计带来很大的要求。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效果图

我们考察了当地木结构的厂商,在意大利有无数家小的工业厂商,他们都是家族企业,非常专业。我们的找的厂商是在一个小岛上,老板的祖父是一个木匠,目前是做预制木结构住宅的业务。对我们来说也非常有意思,我们是中国和美国合作的项目,而是和意大利的技术施工团队配合,对我们来说是重新学习的过程。我们对钢结构和木结构所有的节点做了设计,另外我们要考察的意大利的厂商是否有能力把所有节点用3D的技术制作出来。 

整个建筑的参数化体系最难的部分是支撑点的部分,因为整个建筑要做防水,而上面需要支撑点穿过木结构,越多的支撑点穿过防水层意味着难度增加,需要用参数化技术精简支撑点的数量。把整个建筑摊开之后,会发现它不是一个立方体,而是像裙子一样能够打开。通过参数化可以让这个建筑三分之一的主板都是类似的,所有的主板角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图案是一致的,最后能够呈现很好的效果。 

总结

我们一直想做的是用最新的技术,加上最成熟的材料,在不高的造价情况下,代表中国的当代建筑。当时业主也有压力,建议我们要不要使用琉璃瓦,加一些中国的元素比如窗花等,我们没有那么做,觉得用空间体现设计理念,让所有的结构都消失,充分体现空间的魅力,我们认为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认为“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建筑主板呈现出的是非常写意的山水效果,包括米兰世博会的官方和各界人士都表示中国馆是最受期待的国家馆,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精彩、非常复杂的设计。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压力,我们希望能够设计到最后一棵螺丝钉。

业主以前从来没有做过建筑,整个项目合作的团队也是非常国际化,来自法国、日本的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对设计的理解,对误差的矫正的尺度都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一个好项目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目前,世博会的场地已经开始建设了,对于意大利来说也非常希望中国馆能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游客,带去更多新的东西,欢迎大家在明天去米兰亲身去感受。

本文整理自2014CCDI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设计实践中国馆米兰世博会陆轶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