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可持续建筑设计

廖方:

地源热泵在上海好像也不是很适宜。 

瞿燕:

地源热泵的情况是这样,2009年我们对浦东路和耀华路的地源热泵做了监控,我们先帮他们做了改造,之后监控了很多年,并据此编制了地源热泵的规程。地源热泵与建筑内用能的负荷有关,如果是连续用能的,比如酒店,就不适合。因为地源热泵是靠土壤去消化热量,据我们的监控,假设土壤原来的问题是17.8度,持续供热之后也会有温升,降温的效果就不明显了,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要间歇式用能,这是其一。

第二,上海夏天的负荷比冬天的负荷大,比值为0.7左右,从全年的角度看,地源热泵在夏天把热量放进去,在冬天把热量取出来,这是一个平衡的概念,包括季节性的平衡和全年的平衡,所以有热水需求的就适合,否则就会越来越不平衡。

我们做地源热泵,最关心的是五年之后土壤温升是多少?那个时候的效率是多少?如果夏天往土壤里排放的热量过多,就会配一台热回收的机组,能产生热水,使土壤能量平衡。所以那些认为地源热泵不好的,其实是用错了地方,这种技术本身是好的。 

赵志伟:

我觉得建筑师跟其他的工科还不太一样,可能很具体的东西不一定搞得懂,但是原理一定要懂,毕竟建筑是龙头,定了是什么方向就要往那个方向去走。如果建筑师本身在原理上就有混淆的话,结果就很可怕。学术上靠真理,工程上要说服业主,说服不了的话,东西再好也没用。 

王丁仕

是的,我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综合的能力,需要有很好的口才,能够引导和谈判。 

瞿燕:

结合海绵城市,上海现代集团做了很多响应,市政院做了一个叫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的课题研究。海绵城市是一个很大规划层面上的事,它包括道路、绿地、水系等等,最小的才是落实到建筑上。现在这个课题比较前沿,刚开始做,就是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建筑与小区的做法。海绵城市是有指标体系的,例如渗透率和径流系数。要落实到小区与建筑的层面,对于居住建筑和商业用地就要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出来,指标体系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探讨构造措施的方式,例如下沉式的绿床、湿地、热回收等措施。这些措施对径流系数的贡献正在研究中,但是“水”这种物质其实很难研究,上次环科院做了一个结构的空洞试验,就是用一个小模型模拟降雨对于生态河床、透水地面或者洼地的影响,在小范围内观察它的渗透情况。 

廖方:

我前几年参加活动时遇到一位总图专业的老工程师,快六十岁了,他讲我们国家房地产兴旺发达的这几年时间,恰恰是总图专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间。先不讲城市,每一个小区里总图的设计就不合格,因为一些建筑师自己都不懂,做出来的小区总图有问题,就导致了每个小区都在积水,对于城市的排水很不利。小区里往小区外排水,这个还是规划上的问题,有句古话讲,“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就是讲城市选址与水的关系,水的问题不处理好那就会出大问题。 

王丁仕:

我记得很早以前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提倡建筑中间做内庭,认为有利于空气流通和通风。后来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内搭通风井的效果反而不好,因为下面没有一个回流的风,所以起不到通风换气的作用。 

瞿燕:

您刚才讲的这方面,从我们的分析上来说,有进才有出,进和出的气流组织的通路一定要是顺畅的。一个是要通过热压,一个是要通过风压,两个作用能够实现比较好的气流流通。如果单纯割裂开来设立一个中庭,只有顶上能开,不一定就会使通风效果好,必须要和整个建筑的所有通路联系起来看,才能发现是不是好的设计。 

王丁仕:

现在市场上每一个项目的进度时间周期太短了,以前我们做建筑设计时,每做一个项目必须知道一个所以然再去做,但是现在的建筑师做项目,没有那个时间也没那个精力去认真研究了解,这种现象很多。 

廖方:

这也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建筑把握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一种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不以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是对于气流来讲,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它会随着形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不同工种之间思维方式不一样。一个瓶子我只要关注哪个是外面哪个是里面,它们相互之间能不能看得见,这就是拓扑关系,不以形状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对于厂商来讲,圆形和方形如果进行码垛的话,底部就要进行一些设计,这种关系就跟对象的形状有关系。我想能源特别是通风方面,都跟形状关系密切。做好这方面的设计,首先要求建筑师对大的原理了解,其次还牵扯到一个热情的问题,建筑师愿意花多少热情把这些事搞清。

王丁仕:

八十年代常用架空层(架空屋面)做通风,后来说这种方式不好慢慢就不用了,但后来又有意见说这种方式好。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屋面上不管架空多高,但压力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压力,两头的风压一样,所以实际上风向是不流通的。文章里说,风到达女儿墙有一段距离,要转几关,在同一压力的情况下,空气不能流动,不能带走热量,但也有其他的文章说架空层这种做法好。 

瞿燕:

架空屋面的方式从原理上说一定是好的,夏天的时候风能够从下面把热量带走。我们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应该保留的做法,我们去申都大厦做改造的时候要对现状做诊断,发现它的热功效不错,但是实际上使用的完整度不好,很多地方塌掉了,很容易坏。 

王丁仕:

我认为就中国国情来说,绿色建筑或者可持续性建筑不一定非要采用国外的方式,因为实际操作时开发商愿不愿意出这个钱(做绿色建筑)是一个问题。 

卢捷:

我们一些绿色建筑是在竣工之后有一系列的维护和数据的跟进,前期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怎么考虑到后期建成后的维护问题呢? 

王丁仕:

考虑也没用,作为建筑师,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职权和能力,项目做好钥匙一交和建筑师就没关系了,我们也无法干涉。 

卢捷:

我之前了解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问题,发现很多绿色建筑在刚开始的建设过程中是达标的,但是在竣工后有很多并不是按照我们设计师原来的设定去做的。 

王丁仕:

你说的这一现象在国内的很多领域都有,作为建筑师,我们只能管建筑这一块,包括停车、消防、环保等从设计的角度看怎么做更好,但设计完成后,没人会听建筑师的。建筑师在中国的地位很低,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时候业主都换了,想去回访根本不可能。哪怕是评鲁班奖、白玉兰奖这样的重要奖项,开发商都是主角,但他们又不是专业的。 

廖方: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建筑单位的主体和使用者的主体往往是分离的,就住宅来讲,建设单位并不是最后使用的,但国外不一样,很多小住宅就是自己盖完自己住。“建用分离”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做一件事情的动力不同,我们很多人主要是担心规范,可规范只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利的情况,避免房子出危险。如果你要追求更好的东西必须要有内生的动力。至于节不节能,规范很难管理。 

瞿燕:

作为建筑师,只能说能考虑到的角度都替业主考虑,比如雨水回收、中水回用这方面,中水回用一吨水就要比雨水回收贵很多,而且一套处理系统包括泵等都要配备。建筑师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引导业主,告诉他其实中水系统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养护还需要专门的人去做,很浪费钱,如果做个雨水回收系统可能更靠谱一些。关于保温,如果这个项目将来是全装修的,那么保温怎么做无所谓,如果这个东西将来还要敲敲打打再改动,那么有些泡沫玻璃就不适合做在里面。建筑师只能从我们能控制的角度去尽量为甲方为业主考虑,后面的情况则无法干涉,业主也不让建筑师管。 

王丁仕:

我理解的规范就像法规一样,有的建筑师说我不犯法,只要守法就行,这种道德底线是最低的。规范只能控制不犯法,但是要怎么样为业主考虑做出更好的设计,规范就不起作用了。其实绿色建筑现在评星级,很多是流于形式的,现在太浮躁了,应该实实在在去引导。 

廖方:

我去年参加了一个项目,中国绿规委2013年确定要从校园建筑开始推广绿色建筑,要编纂十本教材,其中南方的一二年级教材委托给了上海的一家公司,组成一个班的人来编辑这本教材,编辑里需要有建筑师,于是找到我参与编撰,前段时间教材推出了。其中一位校长提出了一个观点,和我们平时认为的很不一样,一个城市里能耗最大的单位是什么?从日本东京和德国一些城市的统计上得出一个结论,从类型上看,能耗最大的单位居然是学校。像东京能耗最大的单位就是东京大学,有几点原因,一是学校的人流密度非常高,二是一些大学特别是工科学校的实验室能耗很厉害。所以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深入调研的。但是在国内,目前没有人去做这种调研工作。没有深入调研的话,有可能我们去实施一个东西的时候把它做得很完善,但是后来发现,它在整个类型中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即使做得再好,对整体的效果影响也不大。 

王丁仕:

能耗最多的单位是学校,这点真的超乎我的想象。我认为不但是绿色建筑,包括消防,每个地区应该有每个地区的规范。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地方之间的差异也太大了,但现在全国统一的规范,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从消防来说,我们一般设计最重视的是消防,上海的规范比全国规范的低,美国更低。90年代初,我做了一个200多米的超高层设计,当时上海还没有超高层,消防用的是美国的消防规范,当时比国内的规范低。我们还特地问了一下,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规范反而低?专家回答说因为美国等地方一旦发生火灾,主要靠喷淋、报警或者一些其他的消防措施,其他的约束不一定很大,但是在国内,例如上海消防局,所有的消防设施都要打系数,但如果真的发生火灾,有一些消防卷帘是否能放得下来都是问题。上海的防烟分区规定不宜大于2000平米,而全国的标准是500平米。如果上海自己制定一个上海消防规范,上海的业主和建筑是有利的。上海市消防局对新的消防规范很抵触的。因为上海的情况和其他地区差别比较大,上海的消防车扑救的高度都有限制,车型比较小。其实绿色标准也是每个区域差别很大,所以搞研究应该是结合各个区域的情况来做。 

畅言网编辑:

医院的能耗是非常大的,我对节能课题比较疑惑,想听听专家们的看法。 

赵志伟:

我参观过一个绿建的公司,把自己的产品展示出来,进门之后会议室的灯是有感应器的,洗手的水和马桶是连接的。大便的蹲位的设计,有点像高铁和飞机上的厕所,粪便被真空抽走之后隔段时间压缩制成砖块形的东西,可以进行再利用,这种系统比较贵,老百姓用的肯定不多。作为展示我很受启发,如果有甲方愿意花这样的钱,就是很好的事情。 

王丁仕:

很多业主不会有这种需求,其实医院建筑倒是可以用得上,希望大家有可行的、接地气的东西能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应用的。 

廖方:

建筑平面的布局的对使用能耗也是有作用的,这是我们建筑师能够解决的问题,但这不是物理上建筑节能,而是建筑平面的合理性导致使用中的能耗降低,比如一个厂区如果规划合理,在生产过程中,使每天车辆行驶的距离缩短,或者生产线的距离缩短,从而降低能耗。 

王丁仕:

医院建筑的节能设计,人流流线设计更加关键,卫生间靠近走廊和窗口各有利弊,实际上不是距离的短近的问题,更多是南北方的差异,卫生间靠外墙起到通风的作用。南方比较潮湿希望卫生间放在外面,放在外墙的话对房间的采光肯定是有影响的,另外护士比较欢迎这种方式因为没有了卫生间的遮挡可以直接看到病人的情况。 

廖方:

从使用者层面看,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他们诉求也不同。 

王丁仕:

要看每个医院的管理者的想法,做医院设计,与使用管理运营的模式有很大关系。 

廖方:

建筑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非常庞杂,有些是非常无厘头的,节能是一个部分,很多时候大家希望节能做到最好,但是不是硬指标。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沙龙可持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