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天堂
来源:网友Just投稿 转载自:易德地景景观设计 2015-07-09
项目名称:木兰天堂
项目地点:云南省西畴县
项目时间:2015年2月
项目景观面积:8万平米
项目概况
A.木兰天堂与西畴县一中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位于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23°37′之间。
B. 规划总用地面积:178011.87㎡、总建筑面积:89534.08㎡、绿地率:55.88%。
C. 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的南部边缘,地势北部和中部高,东南、西南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
主要山脉呈现西北走向和西南走向。西北至东西走向的有铁厂山梁,位于境内中北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有万家寨梁子,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至东南走向的有大花山,位于县境西南,偏南北走向的有上梁大山,位于境内西北部。
境内最高点海拔1962.9米,最低点海拔654米。全县有大小河流12条,属红河水系,其中鸡街河、畴阳河、盘龙河、达马河是主要河流。
属亚热带低纬季风气候区,干雨季节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5.9℃,年均无霜期355.3天,年均降雨量1294毫米,年日照时数1500~1600小时,年均相对湿度为83%。
D. 西畴县地理位置独特,素有“木兰飘香的地方”之称。是世界木兰科植物的起源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有华盖木等8种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毛织五针松等16种国家二级濒危植物;云南七叶树等25种国家三级保护濒危植物;为了拯救和保护珍稀植物种质资源,省林科院、文山州林业局、香坪山林场共同建立了香坪山珍稀木兰园。
北回归线横贯西畴县境,故也被称作“太阳转身的地方”。
西畴县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牙化石出土地。铝土矿藏居云南首位。
在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中,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西畴精神。
西畴又是山珍野菜食品阳荷的主要产地,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阳荷特产之乡”。
规划设计依据
本项目的景观设计依据甲方提供图纸文件及原地形区块与建筑形态,方案设计必须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制图标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且富有创意的设计服务。使设计源于生活,回归人性,让文化传统融入自然生态,做一个富有个性特征的校园景观。
空间处理手段 ---- 文化突出/功能为主/创意优先
A. 本项目以西畴重要的文化名片“木兰天堂/太阳转身的地方/找回太阳的地方/搬家不如搬石头”为主题,整体空间布局以轴线对称和自然式布局相互结合,重点设计大门区域空间和楼间空间以及文化长廊。极力打造大气,进深感强,绿化充盈,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校园景观。
B. 楼间结合功能布局,合理划分场地空间,处理好每座楼的入口道路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的关系,以精致设计为主要方向。
C. 通过多种不同的造景手法,使校园内外空间环境协调,注重整体规划布局的层次感与梯度感,合理分配设计功能。
D. 依据校园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达到公共空间与半私密空间的优化组合,使整体景观意境和建筑风格相统一。
植物造景手法 ---- 多植木兰/新旧搭配/层次丰富
A. 充分利用老校区的原有植物,作为景观点睛树,配合当地特色的树种,营造立体三维空间的绿化景观,创造绿化葱郁的园林景观。
B. 在植物设计上,力求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的生态效果。
C. 多种植木兰科植物,使植物种植和整体景观的文化概念相统一 。
水系营造手段 ---- 结合原水域/重文化意境
A. 结合原始水域,适当增加水域面积,构成“宝葫芦”形状,增强吉祥意味。湖岸利用蜂格巢式约束系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自然湖岸的效果。
B. 根据花园景观设计空间布局的需要,严格控制水域的面积、长度、宽度及其深度,以节约成本,达到水面效果为首要原则。
C. 围绕水系,充分利用水系及水面景观效果,配合植物种植,水面与地面标高控制在30cm内,建立亲水性平台和点景构筑物,并设置健身步道,使人们与水充分接触,使湖区景观既有原始风貌也有人工痕迹。
构筑物及雕塑小品设置手段 ---- 文化点缀/提升品位
A. 构筑物及小品设计(包括:亭、廊、雕塑、特色灯具等)具有高度的文化品质。
B. 景观配套设计的色调清新柔和,使人的感官效果达到舒适、雅致的目的。
C. 景观配套设计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动静结合处理,外部形式做到精致,注意对细部设计。
道路交通与消防系统设计
园区内采用人车分流设计,为校园提供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
亮化设计
A. 在本地块广场与中心水景的夜景灯光处理上,采用突出细节与彰显大气的处理手法,运用大量草坪灯,射树灯,高杆灯与埋地灯来强化广场的夜景效果,并在水景部分运用水下埋地射灯与水下侧壁灯立体式集中体现。
B. 结合景观整体概念,以木兰花为原型,定制特色灯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