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群力文化广场
来源:网友啊德投稿 转载自:霍普建筑 2012-09-04
项目竞标背景
哈尔滨群力文化广场项目于2008年进行投标,该项目是群力开发区政府投资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区标志性项目,受到高度重视。整个项目工程规划分两期开发。目前建设工程是一期开发项目:其中包括书城、关东风情街、艺术品市场、少儿体验中心、超市、商场、影剧院、餐饮及办公、市民培训中心等多种功能空间。项目所在的群力新区规划为城市居住新区,是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哈尔滨城市西扩战略的第一步,群力文化广场的总体布局则为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文化休闲体验区部分,既要满足周边居民生活的需要,又要注入一定的文化内涵,提高区域生活品质。
哈尔滨群力文化广场
在对该项目进行主题定位时,主管城建的王副市长在征询了众多专家意见后提出,希望能够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鼎,将这个命题作文交给了5家参与投标的设计单位。第一轮设计中,每个设计单位都面临一样的需求——一个文化为主题的建筑群,然而从各家设计单位反馈的设计草案中发现,做成“鼎”形态的建筑有很多地方难以完美实现,效果没有预想的好。
霍普建筑在尝试了第一轮设计之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放弃“鼎”的形态建筑。在第二轮汇报时,哈尔滨群力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接受了霍普建筑的建议,放弃了将建筑做成“鼎”的形态的原始想法,但依然要求融入“鼎”文化符号。修改之后的思路必然要求设计公司思考这两个问题:1、鼎和建筑如何结合?2、鼎和建筑的功能如何结合?最终,经过层层角逐,霍普建筑以独特的方案设计一举中标。
设计亮点
霍普建筑的中标方案是通过后现代的手法,如截取片段或符号与建筑相结合,在地块的核心地带打造“鼎”文化广场。为了兼具集会和人流疏散的功能,作为建筑群的核心区域,在广场周围布置了九个鼎作为九个入口,形成了九鼎广场。该中标方案在后续设计中进行了不断深化,旨在达到精细化设计,体现建筑的生命力。为此,霍普建筑秉持专业的态度,精益求精,给出了多次修改的建议。
在第一轮方案之后的深化汇报会上,霍普建筑通过对副市长的汇报,确定了鼎和建筑结合还需更为紧密的方案,必须做到:没有鼎,建筑就没有活力。同时,九鼎与建筑的结合过于简单,因此,深化方案的修改方向主要是减少鼎的数量,并要求建筑与鼎紧密结合,即要做到建筑离了鼎就失去了意义,“鼎”离了建筑就没有了特色。当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霍普建筑的设计团队还考察了很多拥有鼎文化的地方,其中包括河南安阳——中国最大的鼎文化广场。
在做第二轮的修改方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将“鼎”放在建筑台——第三层建筑上,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形象很突出,其次赋予人对它的敬仰之意。但此时问题又出现了:鼎放在三层楼,会疏远了与人的关系。如何解决解决这个问题?霍普建筑又给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围着鼎台做了一圈人行步道,随着之字形从广场步行上去,这样形成了三个空间:1、一层广场空间,人流聚集地,演绎中心,面积很大;2、人行步道带动人之间的互动和对广场俯瞰的视线;3、三层鼎的空间又形成一个小广场。通过以上方式把整个室外空间带动起来,同时把之字形与建筑主体每一层打通,人可以自由进穿梭于建筑室内外。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霍普建筑努力推敲每一个细节,例如,对室内功能和空间的设想,则从外立面的处理进行重点考虑,外立面的出发点定位是商业建筑、现代风格,基本手法采用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石材,曲线形态,幕墙通过大曲面的处理,最终效果非常好。而且在设计初期就在灯光的结合上做了充分考虑,与灯光公司的也做了提早沟通,极大的保证了其夜间效果。“鼎”的设计也是独一无二的,由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亲自操刀设计,为广场量身定做。
整个广场的设计特点
1、
2、外立面处理,继续保持流动感,包括石材和玻璃幕墙,都是采用一种具有韵律的波浪感觉。
3、 “鼎”文化的植入带来了建筑的文化内涵。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整个规划中都蕴含了中国传统元素,包括鼎的方向、位置、形态都有讲究的。
作为地标性建筑之一,哈尔滨群力文化广场项目建成之后,哈尔滨群力办组织了一场建筑评比,针对近五年建成的新区建筑,由群众和专家分别投票。哈尔滨群力文化广场在群众投票中荣获第一名,在专家投票中荣获第二名。项目投入使用后,通过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反馈,它的建筑的形象和品质都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建成后的群力文化广场将成为哈尔滨新的城市地标,并将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立面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