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来源:网友烟波的蓝投稿 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盟工作室 2015-05-06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盟工作室
建筑师:张利
地点:青海玉树
设计:2010-2011年/
竣工: 2013年
业主:玉树新寨村及玉树州旅游局
设计团队:王灏 潘睿 张旭辉 陈荣钦 张铭歧 窦光璐 郝阳 李聪 段宇楠
基地面积:3000㎡
建筑面积:1100㎡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摄影:布雷
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建筑功能
嘉那嘛呢游客服务中心是2010年玉树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直接服务对象是第一世嘉那活佛于公元1715年创立、由25亿块嘉那嘛呢石组成的藏传佛教圣地——嘉那嘛呢石经城。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是整个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教中心,每年法会期间有近30万信徒从藏区各地来此朝拜祈福,当地近40%的民众以雕刻、加工、出售嘛呢石为生计来源,嘉那嘛呢石经城在玉树人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地震中嘉那嘛呢石经城受到严重破坏,原本就不健全的服务接待设施更是毁于一旦。
嘉那嘛呢游客服务中心用途有三:1)首先,它对嘉那嘛呢石经城的宗教历史进行了开放性的展示,为到访者提供基本的宗教文化信息;2)其次,它集邮局、银行、医疗救护站、公共卫生间等功能于一体,为到访者及当地民众提供基本的现代化服务;3)最后,游客服务中心对促进玉树地区多民族团结协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中国新型民族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设计特点
项目采用“当代乡土化”设计策略,从嘉那嘛呢石经城的时空观上进行思考,设计现代建造技术和藏族传统建造工艺相结合的墙体做法,回收地震建材,采用“牛粪炉”作为冬季采暖,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使得项目更好地与玉树地区文脉相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 在空间上,游客服务中心设有11个独立的观景楼梯间,以强烈的方向感,指向当地的多个宗教圣地,每一处圣地都有一段独特的宗教历史,与嘉那嘛呢石经城息息相关,使人们在参观时,对嘉那嘛呢石经城的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在时间上,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过去”包含300年前嘉那活佛生平的历史以及近在眼前的玉树地震,而这“现在”则既有嘉那嘛呢石经城重新复活的当下,也有即将开启的未来。
2 游客服务中心的外墙石材及屋顶平台的木栏板,均大量使用了当地生土材料,回收了灾后倒塌房屋的材料。这不仅因为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是当代建筑设计的共识,更因为玉树地区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得设计团队不得不尽量在当地寻找建材。对于这些材料除进行必要的现代化防腐等处理外,尽量保持其风土原貌,展现特色,同时,设计团队特别设计了一个可以“容错”的构造系统,尽量展现材料的表现力和手工痕迹。
3 针对玉树的气候特征,游客服务中心建筑主体以“回”形平面布局,中央设小型天井内院,可用于对建筑微气候进行通风调节。项目主体形态规矩方正,体形系数小,外墙采用石材砌筑和混凝土墙体相结合的双层墙体,外窗均采用Low-E双层中空玻璃,减少建筑能量损耗。
4 玉树地区家家户户皆养牦牛,冬季以燃烧牦牛粪便获得热源为主要采暖方式。游客服务中心采暖使用了电采暖与当地传统采暖相结合的做法,预留了“牛粪炉”排烟管道和电采暖的电路负荷,满足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最有效的采暖方式。
5 玉树位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设计中充分尊重现有植被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对于基地内部的树木主动避让,保护植被。采用生态透水混凝土代替密实地面,使雨水能够充分回渗地下,保护地下水资源。
总平面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