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温子先:建筑要说话

“建筑的声音不属于作为建筑师的我,而是在作品诞生之前、诞生过程中和诞生之后所有因素的集合。我们所做的,是给这些隐秘的故事一个渠道,让人们有机会来发现它们。”——温子先

温子先,出生于台湾,幼时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博士。2008年加入Aedas,担任设计总监、执行董事。

当下的全球化和中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环境,甚至改变着我们自身,建筑也难免随波逐流。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位建筑师都想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建筑。如今的建筑早已不是单纯的功能性器物,作为建筑师,想要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语义上的内涵,让每一栋建筑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使用者交流,这声音或雄浑,或浅吟,或高贵,或纯朴。

“建筑要说话。”这也是温子先一再强调的。

温子先,Aedas设计总监、执行董事

从说故事开始

Q:近期读到您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收录的24个项目是您对20年职业生涯的梳理,在每一个项目之前都有一个比较意象的东西来引出这个项目后面的具体的陈述。您似乎是在讲故事,而且把这些故事分成了三大类——无机物的故事、生物的故事和人类的故事。为什么要以“故事”作为中心词?

温子先:我以前研究过很多建筑历史,其实古代建筑都是在讲故事的,不管是中国建筑还是西方建筑。比如罗马建筑物上的雕塑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有一定的来源,那个来源实际上跟我们探讨的人文、历史或者地理都有关,中国建筑也一样。

当代建筑非常缺少这种内涵,所以这些年我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就非常关注怎么样给新的建筑增加内涵的丰富度。做建筑不只是在盖房子,建筑本身要带有一定的涵义,从某个方面来说,它一定是在说一个故事。设计一定要跟这个地方的使用者或环境发生关系,只有这样,这个建筑才是属于这个地方的。

我8岁离开台湾去美国。都说台湾把我们中国的历史保留得非常好,但因为我个人背景的原因,我看历史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我看历史一定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仿造我们之前所有的东西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从一个新的角度、现代人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做出非常有意思的建筑。不是在仿造历史,当然也不是从西方搬来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把这些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属于这个地方和这个时代的建筑。

Q: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合作创立)的行政信息楼,在这里面您用了一个我们在苏州经常见的东西即太湖石,为什么要以它作为故事的引子?当时做这个项目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情况?

温子先: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主楼现在刚建完,当时是一个国际竞赛,找了7家国际非常有名的事务所来竞标。甲方投标的时候希望这栋楼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外,还可以成为一个学术的识别标志,不要只是一个从国外搬来的建筑放在苏州。这栋楼有4个功能需求:行政室、校长室、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当时其他投标的方案都做了4栋楼或3栋楼。我们的概念是怎么样把这4个功能容纳到一个现代的建筑中并且彼此独立,同时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内容放在这个建筑里。

每次有新项目我都会在当地寻找灵感。当时我去苏州园林参观,发现湖边特有的太湖石经过多年风雨侵蚀,展现出不同姿态。古时文人很喜欢观赏太湖石,因此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被誉为“知识之石”,英文名叫Scholar Stone,不但极具当地特色,又与学术涵义紧密相连。而且观察这个石头你会发现,它的孔洞里住着很多生物,虫子或者植物等,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冬暖夏凉的非常生态的环境。我们把这个石头放大,做成切片,可以看到外面、里面,还有中间的空间。

以太湖石为创作灵感,我们保留其内部错综复杂的孔洞,将建筑设计为具采光、通风功能的生态空间,外部切割成四方体块状。在一栋楼里面,刚好空的洞就把这4个功能分开了。这栋房子跟我们一般的房子不太一样,它的室外空间会进入到整个建筑内部。就是说,你进到楼里面会发现你实际上在外面,好像你去苏州园林,进了一个园林的院子发现你是在外面,当然它是立体的。这栋楼是大学校园里一个非常抽象的、代表中国的建筑,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这个内涵属于它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它的历史和文化。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温子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