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刘燕辉:中国应该大力倡导“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总建筑师 刘燕辉

“城市的物质融合,信息的快速便捷,使得大家错觉地认为所有东西都一个模样,我们应该学会去挖掘不一样的东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总建筑师刘燕辉

住宅建筑:从“冷”到“热”只有短短三十年

“当时我研究的是村镇建设,留学日本时导师对我说,你回去以后先要搞住宅,中国的住宅建设正是大发展时期,中国还没有到村镇建设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村镇建设应该在二十年以后。”

30年前,大部分老百姓还不知道建筑可以做成“鸟巢”状,只知道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挤、太小。在之前,涌动于大江南北的中国人,被西方媒体形容成“蚂蚁”。这群蚂蚁人身穿颜色、式样几乎相同的衣服,住在样式单一、功能匮乏的房子里。“当时中国人请外国人到家里做客,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而如今,住宅建筑经过30年的发展,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改善,现在住宅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国人在住宅方面有了自己的尊严”,刘燕辉欣慰地说道。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住宅建筑在大多数人眼中是没有科技含量的,“住宅是一门科学”还是个伪命题。“有一次,北京的一处住宅出现了地漏反味和厨房倒烟等问题,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困扰。那个单位后来通过建设部找到了我院,经过现场排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许多人逐渐认识到,住宅建筑的确有科技含量。恰逢我院在国家科技部申报组建的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也获得了批准,住宅建筑终于作为一门科学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刘燕辉说。

1990年,刘燕辉作为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九州大学留学,留学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住宅建筑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临回国前,导师的一席话使他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在日本,我主要研究的是村镇建设,可导师对我说,你回去以后还是应该先搞住宅,中国的村镇建设大约还需要20年才会迎来高潮”,刘燕辉说。回国之后的刘燕辉以城市住宅为主导方向,参与组建了居住建筑与设备研究所,恰恰是在其回国后的第二十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至今回忆起这一幕,刘燕辉仍然唏嘘不已,“我的导师虽然离世了,但他对中国居住建筑发展和村镇建设的预测之准确,实在是令人叹服。”

30年过去了,随着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住宅建筑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并逐渐向产业化迈进。据统计,21世纪初,住宅建设投资规模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预计直到21世纪30年代,住宅需求都将保持旺盛势头。

从冷门到热门之间跨度只有短短三十年,刘燕辉坚持了自己最值得坚持的东西,但需求热度的增加并没有消除刘燕辉的顾虑,他愈发担心迅速膨胀对住宅质量、功能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他在技术和设计上始终要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谦虚、审慎的态度面对中国住宅建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筑文化”应当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员

“很遗憾,文化产业里面没有专门提到建筑文化,我们特别希望国家能够把建筑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员明确出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生活美学”既是一种“生活观”,也是“环境观”,刘燕辉认为生活美学和建筑文化是一体的。建筑文化是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景观艺术,创造一种关于建筑的独特审美体验。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搭建”自己的文化产业平台,“很遗憾,文化产业里面没有提到建筑文化,我们特别希望国家能够把建筑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员明确出来。文化是所有人都关心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种文化,比如我们设计一个住宅区,如果人们愿意在其中的某一个地方留张影,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亮点,就有文化的体现。”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实体和地域文化特色相融的风景,在创造审美体验的同时,也传承了地域和民族文化。“建筑是要传代的,它不同于快消产品,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我们不能说‘快餐式’建筑就一定是错的,但建筑作为政治的晴雨表,经济的晴雨表,他更应该作为一种载体去传承我们的文化。”

1958年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携手创办了建筑历史研究所,也就是本次“丝路”申遗的主要工作团队。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的后裔,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建筑历史研究所的分管领导,一方面,他不断推进建筑历史研究所涉足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项目,另一方面始终强调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提倡崔愷院士的“本土设计”理念。他解释到,“本土设计”的核心就是要追求 “天人合一,地物和谐”。

本土设计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为本”的建筑设计策略,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在建筑上的体现,在形式上体现地域特色,在内核上展现了地域性格、民族性格,在传承、延续文化的同时,通过现代技术对“内核”做出形式上的创新,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设计理念,既传承了文化,又满足了现代人对住宅舒适度的要求。“本土设计”是对于当下中国建筑文化缺失这一现状而做出的设计思路调整,符合建筑文化回归、城市地域文化回归的走向。中国院的新玉树和新北川项目建设,就充分考虑并融合了“本土元素”,由他主持的“玉树灾后重建滨水风情街”不仅是灾区民众心灵寄居之地,同时也是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

在《作品2012-2013中国建筑设计院作品选》的前言里,刘燕辉写道,“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成为每一位建筑师,工程师立足本土,不断进取的方向。”

老年产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老年产业的视野高度,来看待老年事业。”

十多年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形态还是金字塔,在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产业的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什么叫老年产业?“老年尿不湿”就可谓是一种老年产业。刘燕辉说,“老年尿不湿比儿童尿不湿复杂得多,比如婴儿尿了,对孩子的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苦恼的事,看看小孩儿屎尿的颜色是怎么样的,消化怎么样,甚至拿出来欣赏一番,也不为过,几乎所有带过孩子的人都有这种经历。老人要尿了,那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有意识的老年人,一般不会用纸尿裤,一方面是因为花钱,另一方面则因为不方便。老年尿不湿到底是给谁生产的?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给照顾老年人的人生产的,所以老年产品一定要考虑到老年人以外的因素,为方便照顾老年人的人设计的住宅才叫老年住宅。比如浴缸,要不要把手,左边把手还是右边把手,对于半身不遂的老人来说,哪边有把手都和他没多大关系。”刘燕辉认为,在做老年产业时,要转换目标群体,老年产业的目标群体应该是照顾老年人的人。

刘燕辉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老年人居住建筑,是中国较早研究老年建筑的专家。“我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关注老年人。有一次一个日本人问我为什么中国也要研究老年人,他们觉得日本才是老年社会。我说,中国13亿人口,我们老年人绝对人数是2亿9,日本总人口1亿3,中国老年人口就超过日本总人口”,他说,“研究老年产业,靠民政部门和福利事业去做老年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了,老年人群体基数太大了”。

2002年,刘燕辉主持的大连夕阳红老年住宅阳光家园成为了老年建筑的一次重要尝试。他认为,“在任何项目中,不能光打着老年旗号,一定要考虑到实际问题,中国既然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了,我们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就要考虑这些问题。比如在细节上就要考虑坡道、照明、轮椅和扶手等,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对住宅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心灵层面,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在设计上营造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解决好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刘燕辉说道。

“正能量”:中国院是建筑设计的“知识殿堂”

“中国院是建筑设计的‘知识殿堂’,我们这里有一群甘愿‘坐冷板凳’的人,默默地付出与坚持,不仅为实现自己的建筑师梦想,更为了整个国家的建筑设计之梦。”

在评判一个事物时,刘燕辉认为要以一种综合的视角去考量,不能“非黑即白”,“比如我们做国家体育场,社会上讨论为什么要做‘鸟巢’,为什么要有这个形式?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8年以前,国情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一个形象来提振民族精神,扩大奥运影响,所有就有了鸟巢。”

他一直重复着“正能量”三个字,他认为现在社会上批评的声音太多,传递美好的东西太少,最后大家连好的东西都不相信了,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在我们这个院里,你要让我说它的不足,我可以说出很多,但是我要尽量发现好的方面,我们要倡导积极的一面,使我们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

在时下舆论竞相指责建筑物的“千城一面”时,刘燕辉说,“我觉得确实存在这种问题,但在建筑师眼中,每一个建筑都是不一样的。我每到一个地方去,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建筑,细到每一个窗户的朝向、大小、位置,其实都是有讲究和区别的”。曾有一位知名建筑师说过“建筑样式相同,那是城市的风格,建筑样式不同,那是建筑风格。”刘燕辉认为,城市的物质融合,信息的快速便捷,使得大家错觉地认为所有东西都一个模样,我们应该学会去挖掘不一样的东西。

“建筑和文化是不能割裂的,也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建筑是政治的晴雨表、经济的晴雨表,那么这段时期的建筑一定是和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吻合的”,刘燕辉说,“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快餐式’文化的出现,但建筑作为文化呈现的主要载体,传承着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与之相比,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要把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放到一个更广的范围和时间长度去审视其价值。建筑不同于手机、快消品,建筑要陪伴我们一辈子,几辈子。”

在中国建筑设计院大厅的公告栏上贴着各种讲座报告信息,这里给人的感觉不像一般的企业,更像一所学校,人文气息浓郁的设计室,“艺术范儿”的建筑师,处处弥漫着“文人”气息。刘燕辉说,“中国院是建筑设计的‘知识殿堂’,我们这里有一群甘愿‘坐冷板凳’的人,默默地付出与坚持,不仅为实现自己的建筑师梦想,更为了整个国家的建筑设计之梦。”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住宅建筑老年产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