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霍尔作品展示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1-20
美国建筑设计师斯蒂芬·霍尔
斯蒂芬·霍尔是当今活跃在建筑界最知名的建筑师之一。1947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终身教授,他的建筑作品涉及博物馆、教育设施、住宅以及其他许多建筑门类。上世纪90年来以来,他的作品频频获奖,包括ALVAR AAL TO奖章、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进步建筑奖等数十项大奖。他对空间和光的关注与研究使其自成一派,创造了读的的建筑语言和成功的建筑先例,成为新一代建筑师的领袖级人物。
斯蒂芬设计的建筑物与一般设计师的作品不同,他的风格一概不落窠臼,其灵感都源自对建筑主体关联性布局的独特审视。斯蒂芬能够独具匠心地通过精巧的形式将空间和光线融为一体,他也因此成为有关当代可持续设计话题的中心人物。其作品无疑也为他赢得了声誉。
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霍尔并不张扬,他强调建筑是一种存在。他创办建筑评论杂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界,然而他刻意回避成为明星建筑师。
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信奉现代注意思想的建筑师,但他也不满于现代主意建筑过于具体,过于冷酷的结构表现。他强调他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寻找建筑难以琢磨的本质。从这种思维出发,他的设计比较注重强调空间的巧妙处理,强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内容。他的作品深入下去就能丰富的设计内涵。斯蒂文•霍尔霍尔的建筑被认为是建筑现象学理论在当代建筑上的最充分反映。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Norberg-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居、住、思》(BuildingDewlling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位于深圳的万科大梅沙新总部是其最近的力作之一。这座建筑被称作是“躺着的摩天大楼”,如果将它竖立起来,和美国帝国大厦差不多高。6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地,除8个支撑主体的交通核外,整体悬空,海风、山风相互流通。
斯蒂文·霍尔遍及欧美的代表作包括:美国希金斯中心普拉特研究所、纽约大学哲学系、麻省理工西蒙斯大厅、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包括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纽约普拉特学院设计学院楼、爱荷华大学艺术与艺术史学院楼、西雅图圣伊格内修斯小教堂。最近建成的项目有中国深圳的万科中心、北京当代MOMA、丹麦海宁艺术博物馆、挪威哈姆生中心和在国际上普遍获得好评的堪萨斯市尼尔森-阿特金斯美术馆等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