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齐欣作品展示

项目名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广场

设计单位: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齐欣+张亚娟+徐丹+王斌

结构设计:黄瑞璜

设备机电照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工      艺:刘铁

设计类别:休闲广场

建设地点:北京

场地面积:3 300 m2

委托单位: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时间:2008.4

摄        影:舒赫+齐欣+秦岩

据说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启用了许多当地的文化元素,使之极富特色。这一做法启发了北京的相关领导,他们决定在奥体公园中7个连续的下沉空间里,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表达中国的地方文化特色。于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便召集了若干在京的建筑师,要求大家献计献策,并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弥补中国建筑师对奥运项目参与不够的缺憾。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桥是这几年我一直关心的课题。更广义地讲,不光是传统,还有文化,一种将历史与现实、全球与地域混合后生成的时空文化。将历史与文化因素融入建筑创作,不但能使建筑具有特色,还能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和根基。

四合院群落的屋顶是老北京城的一大特色。而这片下沉空间比公园场地的标高低出了9m,使展示建筑的第五立面成为了一种可能和必要。

除了屋顶,作为老北京城的基本构成要素,四合院这一建筑类型还具有如下特点:

1.相对于城市,它是封闭而私密的居住场所,空间组织中充分体现了外合内敞的原则;

2.建筑群体是由一系列简单矩形平面构成的“间”相拼而成的;

3.其结构为梁柱体系,或曰框架体系,具有所谓的“墙倒屋不塌”的特征;

4.其建造元素完全由预制构件组成。

私密与围合显然与这一公共场所的性质相左。而这种矛盾和对立恰恰促成了从另一视角观赏中国建筑的契机。利用“墙倒屋不塌”的原理,方案清除了所有的围合物,彻底打破室内外的界线,从而将原本封闭而私密的空间转换成开敞而公共的空间,让人们得以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行走过程中,既能品味似曾相识的感觉,更能体验到一种新生。

在一个被9m柱网围合的限定空间中,有另一层4.5m的柱网统辖了这里的景观。柱网上的一些柱子打了个弯,与梁连体,其上支檩,檩上架椽,椽上铺瓦,与传统四合院建筑一脉相承。构架中依循祖先的做法广泛应用预制构件,只是材料不再是木头,而是钢。钢的特性使原来相对繁琐的造型被简化,反映出时代的气息。

由梁柱支撑的遮阳棚为下沉广场两侧的商业、餐饮创造了在户外拓展的条件。其中的一条回廊在条凳的伴随下围合出一片水面,浅浅的水池中铺满了晶莹的玻璃珠,冬季可在视觉上取代水体。

四合院坡屋顶的造型在西侧的商业建筑立面上得到演绎:仍然是同一规格的钢管,还保持着同样的坡度,但在这里却被竖向搁置,构成具有韵律感的墙面和出入口。

为使人们在不同的高度上观赏到不同的景色,方案利用9m的下沉高度,将景观设计从简单的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柱网上的大部分柱子直冲云霄,上面悬挂着高高低低的红色圆环。圆环在呼应了奥运标志的同时,依据高度的变换,时为坐椅,时为台面,时为灯笼。入夜,红色的圆环将营造出缥缈梦幻的景象。

灯笼的原型在东侧的商业建筑立面上得到了另一种演绎,这时它更贴近“笼”,而非灯。当然也是灯,那是在月亮接替了太阳的位置以后。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齐欣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