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庄惟敏:避免一个错误的开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庄惟敏

我一直认为,对我们国家而言,建筑还有一个底线问题,所谓底线问题就是一个不犯错误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好看、难看的问题。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避免一个错误的开始”,在讲这个事情之前,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竞赛,那时候还不大流行国际竞赛,还是一个国内的竞赛,这个项目很重要,是在北京的,进行了若干次竞赛,都没有通过,前后请了很多专家来评,清华的吴良镛院士也是评委之一。当第三轮评完回来以后,我问吴先生有结果了吗?吴先生说还没有结果。我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吴先生沉默了片刻说了一句话,他说“题出错了”。这题出错了是谁的问题?我们建筑师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按照甲方出的题目做设计,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按照甲方的要求”,设计满足了甲方的要求,就是完成建筑师的职责,因为建筑师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可是题出错了,最终这个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这件事情值得考虑。

现在有一个词出现了,叫“建筑策划”,准确讲这个词是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来的,这个词也在确定完成的《建筑学名词》里面收录进去,它作为国际化职业建筑师的基本领域之一,建筑策划理论已成为建筑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多学科融合的建筑策划方法也将成为当今职业建筑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所以今天的演讲主要集中在“建筑策划”这个主题,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科学技术有着多极化的发展,势必带来建筑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当然我们潜下心来认真地研究,体会文化、体会经典、体会历史,最后探讨我们的形式问题。形式固然是建筑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就像今天上午几位发言的那样,特别是王小东院士讲的,给我印象非常深。但我觉得可能还有一条路值得我们去探讨,就是我们暂且远离一下形式,确实在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下,对形式的探讨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另外一条途径?或者说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探讨建筑学、建筑创作问题。我大概会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问题的提出

去年下半年扎哈在清华做了一个演讲,当然扎哈的演讲特别轰动,在清华建筑学院的报告厅讲坐不下,直接到清华主楼的大报告厅去讲。非常轰动的讲完之后,学生不客气地问她,你这项目被人给毙了,之前稹文彦就批判了你的作品。实际上这里面的一个焦点是牵涉到规模的问题,它为什么要做8万人?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容量经历了若干次的讨论,从最早的11万人,后来到9万人,8万人,6万人,为什么在日本要做8万人的?当下很多很红的建筑师对扎哈提出了疑问。这张图可以看出来扎哈给老一辈建筑师提出的挑战。这上面是稹文彦设计的,是可以容纳1万人的。后来这个事情大家也不再说了,扎哈也不认为这件事情对她有多大的伤害,以个人理解,可能扎哈真不认为这是她的问题。

容量多大,交通面积多大,地表覆盖面积多大,原本建筑师要按照任务书把它演绎出来的东西,反而今天会变成制约建筑师创作,或者被人家诟病的一个话语。所以从这个层面上,建筑师显然变得有点被动。在今天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师的被动确确实实变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的很多项目题目不是建筑师出的,应该说90%以上不是建筑师出的。为什么今天有很多的建筑师愿意做那些小的,愿意做那些房地产朋友的、自己的、熟人的或者家人的项目?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为,由业主,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很不靠谱,这种不靠谱源于题目的不靠谱。所以在这个层面下,新城建设、行政中心、大剧院、体育中心等等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第二,问题的搜寻与解决

按照习总书记说的科学理性地进行创作,避免领导授意下出答案。我们可以来探讨,在宏观、微观中做研究,这件事情不是一件新的事情,实际上在二战以后,西方世界城市快速兴建,在欧洲的新城建设、美国的城市建设里很多层面上都有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就是怎么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下面这个标题是HOK的总裁写的,他原本就是在美国搞建筑策划的,他的老师叫威廉佩娜,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任美国的国防部,当时政府给他一件任务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怎么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一些技术性的或者原则性的问题,很简单,我们理解它就是底线问题。他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很经典,可惜到现在很多建筑师没读过,这本书叫《问题搜寻法》,这个很有启发性。

这个照片里的人是美国的资深建筑师,当然有个别人也过世了,这帮人退休之后,聚集在一起做了一件事情。他们说:“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这个年龄做不动设计了,但是我们并不这么想。我们看到了在那些老胳膊、老腿身上的年轻公司,我们看到了老事务所充满激情和挑战,这个挑战就是我们的思想和人要正确地组合在一起,我们用一种方式聚集到一块,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去做一件真正为人服务的工作。”其实这个口号跟刚才孟总(孟建民)的发言完全一样,就是要做一个真正为人的项目。这一点在二战以后的西方世界被广泛地提出来,其实这个价值观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列出了一张很长的名单,你看到后面都是FAIA,就是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资深会员,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他们都在考虑着一件事情,就是怎样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就是从问题搜寻到问题解决。其实这件事情说来也简单,就是确定问题之所在,避免一个错误的开始,别把题出错了。

这两张图反映了建筑的一个过程,大家都知道,建筑师最后要完成一个作品实际上是各方面的妥协。有经济问题、城市问题、社会问题,有使用功能、甲方、使用者、投资方等等,还有建筑师的个人喜好,所以它是一个多方妥协的综合过程。但是有这个综合过程之前,你必须有一个发散型思维的分析过程,这个发散型的思维过程就是策划。所以一个询问问题的系统进程,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一个导向问题解决的表述,就变成了这些老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他们提出了5个程序:一,确立大目标,你要干什么。二,收集事实。三,发现和检验概念。四,确定需求。五,问题表述。

其实他们非常清楚,在那个时候很多的项目还是由政府来的,但是他们也更知道,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他要为社会提供哪些服务。我们经常说的形式、功能问题在这里被演绎成四个层级:一是功能,它包含着人、里面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形式问题,它包括场地、环境和质量。三是经济,包括初期的投资、运营的费用以及全寿命。四是时间,要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实际上这些东西都很明确地涵盖了建筑的所有,甚至包括文化和历史。右边这张图我后面会介绍到。

这项工作很显然不是一个建筑师可以做的,尽管我们今天非常推崇独立建筑师来操作,它应该是一个多方位的组合,这一点在上午邵总(邵韦平)讲他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它确实是一个多方位团队的综合,它包括政府、研究者、设施管理者、物业管理者、社区的公众等等。它是一个寻求利益的平衡过程,在这里面识别、追踪问题,最后简化问题,得到解决。

既然说问题搜寻,问题搜寻的团队是什么样的人?它至少要包含三个方面:服务商、专家和真实的记录者,就是我们要真实记录相关的信息,尔后组成这样一个团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怎么发现?大家看到这张图和我前面放的这张图,这些图很明显的表达了一个问题,这叫问题搜寻,在这样一个问题搜寻的过程中,会将所有项目相关的问题一条一条的写出来。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无论那时候社会怎么发展,美国建筑师仍旧会用笔、用图一笔一划的写在这个小纸片上,然后把它贴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建筑策划研究一个项目的开始,建筑策划最核心的任务是设计项目的决策。

这些是已经发表的书籍,这些书也许大家更多的关注了形式的创作,而忽略了前期,作为美国的职业建筑师而言,这份工作是他要做的,他就像医师、律师、会计师,作为你的健康顾问、法律顾问、理财顾问一样,他是老百姓的置业顾问,所以你一定要回答这个建筑怎么做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依照问题搜寻与问题解决,不断地将这件事情推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学科方向,美国建筑师从AIA建筑师学会,一直到注册建筑师管委会、政府都大力鼓励和建立这样一个建筑师的职业范围。

建筑师就像树一样,当它的根系长得很旺盛的时候,树干就会很粗壮,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个根系里面包括建筑师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其它方面的综合知识,不仅仅是土木建筑里面的结构、水暖、电,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尤其在今天,这些东西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变成必不可少的工具,非常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关注这些课题。美国的建筑师后续教育也一直关注这件事情,我们的注册建筑师考试也涵盖这一点。

HOK大家都很熟悉,还有一个是CRS,这是全球最顶级的建筑策划研究机构,它位于德州大学的农工分校,虽然这个大学不是很有名,但是这个CRS是最有名的一家研究机构。我们可以看到2006、2007年的统计,纽约最大的前25名建筑事务所中有21家提供建筑策划服务。我们也看到了在美国的国家程序里面,建筑师职业手册里面也列出了建筑策划。日本也一样,不过日本叫建筑计划,也就是建筑师的第一项工作。

我们很多的学者也在这里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说他在研究、问题搜寻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和解答阶段,设施使用者、设施拥有者、物业管理者和建筑师之间的关系,还在研究设计者和策划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看到灰颜色这一块是策划的工作,设计师的工作在前期和后期之间,和策划师之间是吻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推进模式。

这张图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问题搜寻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图叫棕色木板墙法,就是在棕色木板墙上钉上这些小纸片,这些小纸片就意味着问题的搜寻,针对一个项目,前期要把所有的问题找到,这个问题叫问题域,有关气候、交通等等所有的问题,因为这些策划的团队认为,如果问题没有完全梳理清楚的话,设计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会在那种情况下被这样梳理出来,当然有的项目太复杂了,问题太多了,这些问题挂在墙上挂不下,于是就铺在地上,也许办公室地上铺不下,他会铺到走廊里面甚至体育馆的地上,看到这一块,大家就很受振动。我们国家哪一个项目是这样做的?没有。

在MIT不动产研究中心做房地产培训和房地产职业教育里面,前100多位最有名气的毕业生里边,没有一个敢于到中国来投资房地产,原因就是水太深,实在搞不清楚。万一题出错了,可能最后就搞砸了。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CRS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这个楼是哈佛大学里面的一栋楼,这是当时他画的问题搜寻的小图片,这些图非常精彩,这是20世纪60年代画的,今天我们都不画了,都用电脑画了。其中有一个对地段的研究,他一开始将任务书设计成周边式的,将中间这一块空出来,这是他对设计任务书的一个既定。这个设计任务书的既定,极大地帮助了哈佛大学校方来完善这个设计任务书,所以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乃至于这个项目建成20年之后,1985年还得了AIA金奖。20年以后仍旧可以得AIA金奖,50年之后它还可以得到大家给予的非常好用的评价,我觉得这就是社会资源的一个节约,也是建筑师成功的一个巨大的标志。我们现在盖了房子,竣工之后第二天赶紧拍照,第三天估计就没法看了,因为进去已经改得乱七八糟了。还有一个是弗兰克·盖里,他在1986年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得了一个AIA金奖,不是一个非常怪的项目,是他在美国做的一个法学院的楼,后来有人解读为这也是他的解构主义的代表。这是当时弗兰克·盖里做的建筑策划的草图和分析,他在这里面画了很多的气泡图来研究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解决我们经常要讨论的大空间到底放在哪儿,一个教学楼里面有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实际上就是一个两三百人的大空间,这个大空间放在教学楼里边是放在顶层还是放在底层,很多人是有不同意见的。放在顶层可以拔柱子,但是疏散有问题,放在底层,等于柱子不能拔,如果拔柱子,很花钱,不是不能解决,但是对学校而言,钱是很重要的。在保证投资有效的情况下,怎么解决这件事,弗兰克·盖里有很深的研究,他做这个项目就是要从策划开始,最后将这三个模拟法庭拉到院子外面,和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结合。做一个单层的大空间拉到外面来说这件事很简单,但是当时的校方并没有这么认为,他就说你给我盖一栋楼,如果当时只盖了一栋楼,这个设计就会非常不合理,或者要花很多钱。我们看到了弗兰克·盖里在这里面做的工作。有人说,你看这还是露了马脚了,很像解构的风格,为什么做成这样?别人采访弗兰克·盖里的时候他说到,没有人愿意为楼梯的正压送风而花钱,我为什么要把楼梯放在室内呢?作为这样一个简单功能的楼梯,我为什么不把楼梯放在外面呢?这件事情大家看起来看似简单,但是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就是一个职业建筑师对这个题目的理解。这两个题目告诉我们建筑策划的作用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第三,模糊决策理论背景下的建筑策划

问题就来了,今天很多的问题判断带有很强的模糊性,文化问题不是非白即黑的问题,也不是1+1=2的问题,这样一种模糊性或者说多变量的价值观会带来判断的麻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很多官员或者评论家都倾向于把这件事情当成唯一的判断,觉得自己官位很高,于是就用这样一个表达的方式去做,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很大。借鉴数学方面的一些原理,这件事情很好解决,越是多元的,越是琢磨不定的,用模糊数学的办法是可以形成的,这是一个流程。从一开始的问题搜寻,到问题的研究,找到问题数据本身,把它进行处理、分析,而后慢慢地得出它的程序。因为今天的时间原因,不能讲模糊数学,讲这个大家可能也不感兴趣,但是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我们有一套程序,国外的建筑策划的方法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程序,怎样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在国外当下很多公益性的建筑,特别是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要进行建筑策划,而且这个建筑策划结果,或者说设计任务书必须要通过严密的研究才能生成,而且这个设计任务书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设计任务书,这是它的一个框架,在这里可以看到关于规模问题和总体表述的功能问题,关于室内外功能的面积分配表,这些事实上都不是唯一确定的。我们在这个任务书里面可以明确地读到它的不确定性。比如领导说了,某某大学校园规划要带有中国特色,要独一无二。什么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怎么量化?还有“外观设计古朴典雅”,最近很多领导到各个大学去座谈,也提需求,西安的汉唐风做得不错,其它地区是不是也要做这么一个,这太有模糊性。针对这种模糊的定位,我们要一一找到对应关系。

这是我们做的故宫文化中心建筑策划的研究,与故宫的关系、文脉的传承,这里面有一些是历史的文化问题,有一些是经济上的平 衡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尝试着把它解决一下。所以模糊数学的概念就在这里面出现了,通过精准的方法向模糊方法的过渡,科学发展便找到了一个答案。科学方法论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大论,到后来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等,到今天完全可以用来研究建筑的不确定性。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比较清楚,仙台媒体技术中心,这是伊东的作品,他设计的结构非常有创新性。我们看几段媒体和评论家对他的评论,伊东自己也说,我要打造一个匀质的空间,一个固定的建筑一旦它形成了六面体,它的功能在不用的情况下,完全是一种浪费,它缺乏了这样一种弹性,这种弹性是非人性的,而且粗暴地干涉了投资者和使用者,侵害了使用者的利益。所以伊东很聪明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带有模糊性的,他模糊了所有的空间的辩解,你在这个空间里面可以变成图书馆,可以变成讨论室,甚至变成休闲空间、咖啡厅,这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们从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达到一种方法的梳理,而在这方法里边寻找一种数学的模型,这个项目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们团队里边也有这些方面的专家一起来做,根据项目决策的目标,我们来确定方案,寻找解决的途径。

怎样研究?事实上这是一个大问题,今天在这儿其实说不太清楚。模糊数学本身的基本原理直接运用还有一个过渡和嫁接的过程,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希望寻找一个切入点。从思维模式、策划步骤,一直到策划的技术本身,调查的方法、分析的方法、预测的方法、评价的方法,我们来对认识层面、方法层面和逻辑判断层面,以及控制层面四个方面的模糊的论述,在这个层面下我们也希望得到一些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就是通过引入模糊决策的方法进行策划操作体系的研究,建立基于模糊决策体系的建筑策划的理论框架。

模糊决策理论在建筑学里边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但确实很有意义。建筑策划是建设项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筑策划中的决策是核心环节,当代建筑设计的领域已经扩大,必须包含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建筑师必须要接受的。

建筑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潮流,建筑师有责任和义务成为其中的践行者,与其他的相关学科专业人员一起肩负起职业的责任。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清华大学庄惟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