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竹筏育制场 / 华黎
来源:网友瑪奇朵投稿 2018-06-13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每年要接待大量游客,旅游业成为当地主要产业。九曲溪竹筏漂流是武夷山旅游中一个重要项目,竹筏制作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工艺。近年来,由于传统作坊分散于九曲溪沿岸会产生一些垃圾倾倒河中不易管理以及烧制的烟雾污染等问题,武夷山旅游管理公司希望能建设一个让竹筏制作相对集中,以利于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的设施。
项目选址在星村镇乡间的一块台地,为一废弃砖厂的旧址,距离漂流码头约三公里,竹筏在这里制作好后由卡车运输至码头下水。根据任务书,竹筏育制场主要由三栋建筑构成:毛竹仓库、制作车间、办公宿舍楼,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竹子晾晒场地。按照计划,每年冬季有两万多根毛竹在此晾晒后放入仓库储存,之后于一年内在制作车间被加工成1800张竹筏。而办公宿舍楼则为工人和管理人员提供生活服务。
基于项目所处的地域条件,以及项目预算较低(竹筏厂作为制造单位本身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业主想要严格控制造价),设计一开始就立足于充分运用当地资源来建造,结合对当地材料、施工条件的调查以及厂房防火的要求,考虑用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以及当地非常普及、可以就近生产、且价格便宜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可能的主要材料来建造。
建筑布局主要结合场地特征和当地气候来考虑,用地呈不规则的T字形,北部比较狭窄。由于三栋建筑都需要很好的通风,因此窄进深长条状的建筑是自然推导出的选择,建筑呈线性被布置于场地周边,以增大通风的界面,并在中间围合出空地作为毛竹晾晒场和周转区。仓库布置在场地南边的山脚下这一侧,保证整个场地在面向开阔田野的方向上空间不被阻断。制作车间布置于场地北端的东、北两侧,处于下风头,减少烟气影响。办公楼与仓库相对布置,让出正对厂区主入口的庭院,保证主导风向不被阻挡。围绕晾晒场形成车行环路,便于竹筏的运输。处于台地上的、建筑体量的高度也由南往北逐渐降低,与山势、田野、和周边的建筑相协调。
建筑所用材料均来自当地,建筑主体采用素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砌块外墙,屋面采用水泥瓦,竹、木作为遮阳、门窗、扶手等元素出现。所有材料都秉持相同的原则——以不作过多表面处理的方式出现,呈现材料自身的特点。混凝土上模板留下的木纹也成为一种细节。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