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亮:基于BIM的IPD节省项目成本潜力巨大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6-02-23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智亮
记者采访了国内BIM领域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智亮,与马教授就多个BIM方面话题进行了探讨。在谈到其正在研究的基于BIM的IPD(集成项目交付)时,马教授表示,IPD可以大大节省建筑成本,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比较普遍,但国内受制度方面制约,仍然处于概念阶段。
基于BIM的IPD是马教授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他介绍说,传统的交付模式各阶段截然分开,设计阶段出图,根据图来招投标,再确定施工单位,然后进入施工阶段。IPD与传统的交付模式不同,它是于2006年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项目交付模式,核心思想是在设计阶段让施工方参与进来,对设计提出改进意见,避免设计出现差错。因为,以前经常到了施工阶段才发现,设计出的图无法施工。如果施工方在设计阶段参加进来,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还可以对设计进行优化,一个好的方案往往会给项目带来巨大效益,施工方及早参与进来可以从施工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因此,IPD的一个核心点是让项目的各参与方及早参加进来。其另一个核心点是利用BIM技术,让设计方利用BIM技术进行设计,设计结果就非常直观,而且是可以共享的信息。施工方、运营维护方参加进来后,可以直观看见设计结果,同时可以利用BIM软件进行分析,甚至是虚拟的建造,然后发现施工中有什么样的问题。
在谈到IPD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现状时,马教授说,目前我们承担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IPD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进行了大量调研,共收集到67个以IPD方式开展的项目资料,这些项目一般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后编写成案例。这些项目资料全部都是国外的,从2006年兴起,IDP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热了,应用比较多,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实施IPD的案例,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国内为什么会发展缓慢,马教授说,这主要跟体制有关系,IPD项目需要施工方在设计阶段参加进来,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设计阶段根本还没有考虑谁来施工,这需要招投标才能确定,所以让施工方参加进来就不太现实。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工程总承包制,业主只要找到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既帮他做设计也帮他做施工,中间就不需要招投标,一旦工程总承包确定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也就确定了,这样的话也可以实施IPD。
关于IPD对成本的节省话题,马教授说,国内的建筑项目,超预算情况非常普遍,一般会超过预算10%左右,理论上讲,如果利用IPD的话,这10%是可以省的。其实这是一个初步的估算,还可以进一步省,可以通过IPD对设计进行优化,比如现在这个设计满足规范也可以实施,但是它建成以后,后期运营维护成本比较高,这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让全生命周期总体的成本更低。IPD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各方都参与进来,大家都贡献智慧,使得项目全生命期总体的成本最低,这个节省成本潜力巨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