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8-04-18
项目名称: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Institute du Monde Arabe)Arab World Institute
建筑设计:让·努维尔
主要建筑师:Jean Nouvel, Gilbert Lezenes, Pierre Soria
Architecture Studio (M. Robain , R. Tisnado , J.-F. Bonne , J.-F. Galmiche)
地址:法国巴黎 ( 11 quai Saint-Bernard, Paris 5e, France)
时间:1981-1987
总建筑面积:25263 平方米
功能: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临时展览空间,图书馆,文献中心,媒体中心,450座会议厅,餐厅及儿童游乐场
获奖概况:Equerre D’argent Award(1988)
阿卡汗奖 Aga Khan A’Award(1989)
项目简介:
1980年,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造一座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跨越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藩篱,使西方大众认知、感受这一悠久文明的价值。主题本身已构成了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挑战,无论是当时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的玻璃幕墙大厦,或完全回归传统的一座清真寺,显然都不合主旨。青年时代便坚定了“文脉主义”的让·努维尔,在1981年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他的设计方案,否定了后现代主义生硬的拼贴,也非当时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而是将阿拉伯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建筑语境中,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形成了深具文化感染力的空间氛围。
让·努维尔将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设计成一个精密的科学产品,建筑的南立面整齐地排列了近百个光圈般构造的窗格,灰蓝色的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齐划一的金属构件,具有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学幻想效果。让·努维尔说,“建筑设计灵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是对一种精巧、神秘、蕴含宗教氛围的东方文化的赞美。我对清真寺建筑的雕刻窗(mashrabiya)很感兴趣,光透过它洒在地上形成了几何形、精确的、波动旋转的深浅阴影。所以我采用了如同照相机光圈般的几何孔洞,材料是铝,通过内部机械驱动光圈开阖,根据天气阴晴调节进入室内的光线量。” 在建筑落成的1987年,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被评为当年最佳建筑设计,获得银角尺奖(I’Equerre d’Argent)。这座建筑正是让·努维尔声名雀起,蜚声国际的开始。
设计理念:
建筑必须有文化定位。它的含义包括,为了得到既适用于全球、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要能放弃轻易到手的现成的设计。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是阿拉伯世界在巴黎进行形象展示的橱窗。因此,它本身并不是一座阿拉伯建筑,而是一座西方建筑。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委托方代表都对我们的方案感到惊讶。其中一些人曾期望一种更多模仿阿拉伯传统建筑的设计,就像巴黎大清真寺那样。不过,设计方案采用的某些象征元素还是令他们感到满意,比如阿拉伯式的格屏,它以形状、大小不断变化的多边形,营造出各种几何效果,让人们联想起阿尔罕布拉宫。从城市的角度看,这座研究中心是两种文化和两段历史之间的连结点。如果说,建筑南立面上以机械控制的金属膜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当代表达,那么,北立面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面反映西方文化的镜子:塞纳河对岸的巴黎城市景观映在外墙玻璃上,如同显像纸表面产生的化学反应。而北立面上的线条和各种标志则形成了与当代艺术的呼应。在我看来,所谓建筑、室内空间和家具设计之间的隔阂是人为虚构的。所以,我设计了包括展柜、座椅和展览设施等在内的整座博物馆。在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里,我也开始考虑光的问题。光的主题除了反映在全部为照相机般的控光装置的南立面之外,也在层层累叠的楼梯踏板、故意朦胧的外形轮廓,以及各种光影的叠置、混响、反射和阴影变化之中得到再现。(徐知兰 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