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景观设计的发展与特征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4-11
索伦森设计的Narum家庭花园鸟瞰
摘 要:20世纪北欧的景观设计,在把现代主义本土化和本土景观要素现代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景观设计特征。文章简要回顾了20世纪北欧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景观设计的共性特征做了探讨和整理,如民主的设计思想;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对人情味和地域性的关注;重视光与材质;实用、美学与艺术品质的统一等。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研究;北欧;设计特征
1 北欧国家概况
北欧由挪威、丹麦、瑞典、冰岛、芬兰以及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群岛组成,现有人口2500多万,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高福利地区。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生活富裕、福利优越,这便是当今北欧国家的真实写照。 因瑞典、挪威和芬兰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以北欧国家也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古称为Scandia,意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居住之地”。斯堪的纳维亚一词现代的用法源自19世纪中叶提倡统一丹麦、瑞典和挪威的政治运动,当时,受到拿破仑战争(1799-1815)所引发的动荡影响,挪威从丹麦分裂出来,瑞典的东部地区(即芬兰)被俄罗斯帝国侵占。“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就用来代表俄国以外的北欧国家(丹麦、瑞典和挪威)。在今天,斯堪的纳维亚成为描述北欧国家的地域性名词。
北欧国家同处北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每年五月到九月,气候最佳,气温适宜,白昼较长。春秋两季比较短促,冬季从每年十一月一直到次年三月,寒冷漫长,还有漫长的冬季夜晚。
除丹麦和冰岛外,北欧国家森林面积广阔,尽管林区树种相对单调(以赤松、云杉和白桦为主),但这里雨量充沛,林木生长茂密。林缘整齐的森林或树丛,与柔缓变化的地表,构成非常平和的自然景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曾是欧洲第四纪冰川的主要中心,大陆冰川曾覆盖了整个北欧地区,冰川在融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冰川湖泊群,所以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到处可见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湖泊众多,河流短小。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有很多的共同性,除了芬兰语、,大部分丹麦、瑞典和挪威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能够理解彼此的标准语言。
1397年丹麦、瑞典(连同芬兰)和挪威(连同冰岛)三国结成了以丹麦国王为共主的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又译卡尔马联合(Kalmar Union,14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1523年,瑞典脱离丹麦独立。1814年“瑞-挪联邦形成(1905年解散),两国共戴一君。1864年“瑞-挪联邦”拒绝军事支援丹麦对抗普鲁士,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政治运动宣告结束。虽然斯堪的纳维亚的大一统始终不能实现,但早在1873年斯堪的纳维亚就成立了金融联盟,克郎成为共同货币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芬兰和冰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以“北欧国家”的名义加强合作,1952年成立了北欧理事会,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
在政治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一些倡导社会改良、实现平等民主社会的中、左派政党在北欧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这些国家中长期执政,因而形成了今天北欧国家相似的社会环境,如阶层的弱化,“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平均的生活水准,平等和谐的社会等。
2 北欧国家景观设计的发展
北欧国家的园林设计发展历程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相似。20世纪以前,它们的园林多模仿欧洲国家的流行风尚,只是因气候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的不同,这些园林风格在北欧各国家中的传入时间有所不同,园林要素的运用和规模大小也有所变化。其中丹麦和瑞典因地理位置、经济和土地资源的优势,比起挪威和芬兰,其园林发展史呈现相对的连续性,每一时期的花园建设规模也与欧洲大陆近似。
1880年斯堪的纳维亚的民族主义争鸣,触发了著名的“民族浪漫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在北欧近代史上极具震撼力,导致了斯堪的纳维亚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的空前发展。这一运动旨在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种适应世界潮流的新设计。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带给设计师以自信心,通过设计与艺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也使得北欧设计师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拥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对其进行改良和改造。这也是后来现代主义运动传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时没有遇到像其它地方那样强烈的抵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初,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受到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影响。瑞典花园设计强调形式的简洁、建筑与环境间的和谐、空间的概念和节奏。丹麦花园设计更多地运用了英国工艺美术花园的空间限定手法和植物运用思想。这一时期在北欧建筑上也产生了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作品,如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设计的赫尔辛基火车站(1906-1916)、尼若普(Martin Nyrop,1849-1921)设计的哥本哈根市政厅(1892-1902)和厄斯特堡(Ragnar ?stberg,1866-1945)设计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1909-1923)。20世纪初工业设计主要受新艺术运动和民族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
1920年代末,德国包豪斯的功能主义传入北欧,首先影响了北欧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北欧的社会政治基础也为以功能为导向的现代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1930年斯德哥尔摩展(Stockholm Exhibition) ① 是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设计的转折点,之后功能主义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北欧国家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上。
1930年代后,功能主义极大地影响了北欧的设计,对社会意义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设计的显著特 征。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城市公园运动”② 是北欧 景观设计中对功能主义社会内容思考的杰出代表。通过城市公园去影响斯德哥尔摩市民的生活,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工业设计体现在将德国纯理性的功能主义改良,运用本土的木材、皮革等天然材料设计出大众化的家居产品。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人口数量少,需求也有限,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还相当缓慢。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不断通过展览形式,为创造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而努力着。现代主义建筑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1885-1940)的新古典建筑和芬兰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的现代主义建筑。景观设计师也在探索着将花园设计提高到艺术的层面之上,丹麦的布兰德特(Gudmund Nyeland Brandt,1878-1945)和索伦森(Carl Theodor S?rensen,1893-1979)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随着丹麦的索伦森、埃斯塔特(Troel Erstad,1911-1949)和雅各布森(Arne Jacbosen,1902-1971)及瑞典的阿斯普朗德、海么林(Sven A. Hermelin,1900-1984)和格莱姆(Erik Glemme,1905-1959)这些著名设计师的声名鹊起,景观设计的地位更加突出。在这一时期,对景观功能与形式的探讨以及二者的结合成为斯堪的纳维亚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
1950年代是北欧设计的一个辉煌时期,在建筑、景观和工业设计中都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并占据了世界设计领域的一席之地。工业设计中“人文功能主义”的设计哲学,成为北欧工业设计对现代设计的一个主要贡献。 瑞典和丹麦的景观设计在50年代都已形成各自的设计特征:丹麦以绿篱为造型元素的简单几何形的空间组合,瑞典则是以“自然”为导向的花园和公园设计。一些景观设计师,如丹麦的索伦森和瑞典的海么林,都成功地创造了属于各自国度和传统特色的景观设计风格。
20世纪50-60年代,花园被看作是建筑的室外房间。功能化的花园设计与城市公园建设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景观和景观语言。以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丹麦建筑师伍重(J?rn Utzon,1918-)和尤根?博(J?rgen Bo,1919-)为代表的建筑师主动介入景观的塑造,他们在设计中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建筑的特征。
1960年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住宅的大规模建设破坏了城市景观中原有的许多自然和文化特色,劳动力的增多也带来工业的繁荣。这一时期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的需求,大大拓展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范围,景观设计师开始介入工业设施、水电站、采石场、高速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的项目中。
1970年代能源危机带来了城市生态运动,在对自然界植物群落和生境的模拟和缩微中,景观设计似乎消失了,这一时期的北欧设计处于发展的低潮。产品设计开始运用人机工程学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了探索,设计师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重建而努力着。
1980年代后期,建筑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室内设计和家具产品的创新发展。到了1990年代初,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环境和生态的压力日益增强,北欧国家的很多城市中心开始更新改造,交通道路景观设计也在大规模展开。水电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的发展,提出了景观一体化的新要求。景观规划的重点逐渐转移,人们开始强调景观的重复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1990年代艺术和设计领域中极简主义的兴起,又将斯堪的纳维亚的产品设计推向新的历史舞台。年轻的景观设计师开始与艺术家合作,将艺术化的装置和设计看成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把斯堪的纳维亚景观设计中功能与艺术相统一的传统推向新的高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