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丹麦地域性建筑研究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4-11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盲目使用现代技术创造建筑,忽略建筑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传统建造材料和技术,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破坏了本民族特色与地方传统,造成世界各地趋同的建筑与城市。这种情况下,地域性的研究对解决实际环境和资源问题、传承和推广地方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建筑界寻求建筑出路的途径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欧国家的地域性建筑理论与实践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丹麦的地域性建筑在业界引起较大影响。
一、丹麦建筑背景
丹麦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土地状况,对建筑与城市的布局、形式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当地资源则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有重要影响。
1.自然条件
丹麦全称丹麦王国,地处欧洲大陆西北部,位于波罗的海入北海和大西洋的咽喉之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中欧之间形成一座陆地桥梁,被称为“日德兰桥”。纵观丹麦的历史进程,其地理位置不仅在经济贸易发展和政治军事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建筑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末丹麦一直是欧洲主流建筑思想向北欧,特别是向挪威和瑞典辐射的接力站。丹麦气候温和多变,秋冬风力很强,故其风力发电业发达,到处可以看到风车。不仅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也形成丹麦的独特景观。丹麦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的黏土、利姆海峡地区硅藻土、博恩霍尔姆岛的花岗岩,提供了地方性的传统建筑材料:砖、石、水泥和混凝土等。
2.人文与社会环境
丹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古老的王国之一。公元950年左右,基督教传入,为其服务的宗教建筑———教堂成为丹麦重要的建筑类型。丹麦是开放式小国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最富裕的国家之一。采用“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丹麦人享受的生活水准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无人能及。
二、全球化以前丹麦建筑传统
基督教传入之前,丹麦处在封闭的环境中,具有独立的地域文化和建筑传统。10世纪,建筑思想及风格伴随着基督教从欧洲传入丹麦,这些外来的建筑在与当地建筑的碰撞、融合中产生了新的地方建筑。与欧洲建筑相比,丹麦建筑较为朴素。这种朴素一直延续到当今的建筑中,成为丹麦建筑的传统特征。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只是由于施工技术的差异所造成的。它是欧洲古典文化在丹麦的地方性表现,既显示了丹麦人对本土文化的依赖,又表现出对欧洲先进文化的敬慕。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丹麦建筑文化和传统与西欧主要国家保持同步发展状态,同时地方传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城市空间具有开放的特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丹麦建筑一方面表现为古典的庄严,同时趋向简洁,甚至简化为基本几何形;另一方面具有更多的地方和历史特征。建筑上注重实用功能、纯净、简洁的特征延续到今天,成为丹麦当代建筑地域性的重要特点。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以阿恩·雅各布森、约翰·伍重、凯·菲斯克等为首的建筑师开始了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探索,在现代主义中加入民族元素,试图将当地气候、 传统木材与砖石建筑的本土主题表现出来。他们的探索与实践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追求民族形式的样本。二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丹麦建筑师将外来思想与本地条件相结合,从传统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以古典和本土的方式来整合现代主义建筑,创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出理性的民族化和人情味,建筑师更加关注建筑的基本元素、细部、材料,讲究手工艺和乡土味,重视建筑与环境质量,讲求功能实效。
总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丹麦建筑保持了其连续性和独立性,不仅没有被异族文化所淹没,反而从中吸取了充足的养分,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建筑。
三、全球化背景下丹麦建筑地域性研究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给丹麦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建设活动几乎停滞。工业化建设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建设方式给城市环境造成难以补救的破坏,并带来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一切促使人们建筑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建筑师开始关心建筑的社会功能,关心人类资源问题,从人的生存空间和人类未来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状况好转,建筑业又开始繁荣。20世纪末,频繁的国际交流丰富了建筑师的思路。新一代建筑师采用多元的处理手法,寻求一种更适应于时代的地域性表达,将丹麦的传统、气候、自然与现代文化联系起来,探索以新材料、新技术及新时代的思维建构的理性主义设计手法。
丹麦建筑师不盲目追随国际潮流,以理智、冷静的心态对待国际上出现的各种主义与风格,强调以人为本,保持城市的历史面貌和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综合各个时期的技术,利用当时当地的条件和资源,给建筑浓重的乡土味。主要体现在关注材料、建造方式和气候条件,创造健康、可持续、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建筑。如位于拉索岛上的夏季别墅(1985-87),汉讷·卡加霍尔姆设计的豪斯泰布罗艺术博物馆(1981,1991年扩建),以及福格与福尔诺公司的作品。传统的建筑材料———砖仍然很流行;木材应用广泛。如1997年由斯奇米德特、哈默和拉申设计的奴克格陵兰文化中心。
生态特征在丹麦建筑中成为焦点,这也是丹麦建筑地域性较突出的一个贡献。建筑师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作为考虑的重点,不以高新技术为尊,推崇利用现实条件建造对人的健康、环境、能源有益的建筑,如亨宁·拉申设计的挪威特隆赫姆大学是欧洲生态建筑的经典之一。注重对材料和环境表达的建筑师是格赫德特·博讷布奇,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征的作品:位于Nodebo的丹麦林学院(1981-92)、国家博物馆的扩建(1990-92)、丹麦森林和景观机构(1995)。
2.丹麦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手法和理念
(1)建筑理念
全球化背景下丹麦独特的建筑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等观念、以人为本。丹麦实行的福利制度对其建筑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重视人的存在与需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来解决问题。②尊重环境、亲近自然。丹麦人钟情于大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是19世纪末以来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在建筑设计中尽量减 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建筑设计反映基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优秀建筑和环境。③尊重传统、文化自觉。丹麦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将本地的文化自觉地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可识别的地域文化。④简洁精致、注重功能。丹麦的设计产品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丹麦的设计师将建筑上不需要的元素“精简了再精简”,讲求功能实效,注重建筑质量。
(2)设计手法 全球化背景下丹麦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手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几何形式的运用。建筑师善于把建筑抽象为最简单的基本形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等,来研究其形式关系。②地方材料的运用。丹麦最初采用天然材料(木材和石材),后来人工材料(砖、玻璃、钢铁、混凝土等)出现。这些材料的使用使丹麦建筑具备了朴素和谦逊的本土特征。③注重比例、细部的处理。丹麦建筑具有良好的比例和精美的细部,显得优雅、精致,极富地方特色。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是解决资源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运用生态技术节约能源是生态设计的焦点。
四、结语
地域性的产生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民族文化等息息相关,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性、地方性的传统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丹麦和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基础不同,人口和资源的比例差异悬殊,然而在气候地理条件类似的区域建设中,同样面对地方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问题,对节能、人情味、高建筑质量等的追求,以及对待外来思想及自身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丹麦人在漫长的建筑发展中既温和地避开激进的建筑运动,又坚决地走以寻求建筑与人类、自然平衡关系的建筑的道路。针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筑师所采用的处理手法不尽相同,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也各有侧重。这些经验对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