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丹麦风格在中国

SHL设计的上海世博“绿谷”项目

中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即便如此,丹麦建筑仍极大地吸引着中国客户,是什么原因?丹麦文化中心的负责人艾瑞克·密施斯密特做出如下回答。 

丹麦建筑在实质上表达的是丹麦社会福利的模式,而这好像很讨中国人的喜欢。他们是如此喜欢“丹麦方式”,以至于很多地产商树起了丹麦风格的招牌。 

丹麦文化中心负责人艾瑞克·密施斯密特认为,尽管丹麦毫无疑问是个小国家,但却是个代表了很多值得追寻的价值的符号。“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建筑业市场迅速发展,涌现了很多为特定内容而开发和设计的产品。很多面向高端客户的地产商,也就此借助丹麦的积极形象进行推广。丹麦建筑提供了独特、有吸引力并迎合中国未来发展的解决方式。”

福利模式典范 

艾瑞克·密施斯密特解释说,丹麦福利模式,连同它可持续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确对中国的决策者们有着示范意义。实际上,丹麦福利制度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在实际的框架之内提供生活品质,而且都建立在适宜的学校、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之上。这是一种强调生活空间质量并赋予每个人参与机会的模式。 

密施斯密特认为,中国建筑师和专业人士通过杂志了解国际建筑业的信息,而丹麦建筑往往以透明、可持续、且以易融合于城市规划而著称。中国人也渐渐难以抗拒丹麦建筑能将楼房容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界面中去这一事实。 

丹麦的建筑风格往往被视为健康、可持续、简洁。因此,这些也正是丹麦官方试图在中国推广的意象,也颇为成功。丹麦政府也在丹麦国民中鼓励这样的意识,即你可以在并不牺牲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健康而可持续地生活。 

日光作为关键要素 

中国人和丹麦人看待建筑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艾瑞克·密施斯密特指出,与中国房屋不同的是,丹麦房屋将日光作为整个建筑布局不可或缺的考虑重点。窗户,是使整个建筑获得生气的要素。这个特殊性,源于丹麦建筑师已经培养了将日光视为具体而实在的物体的习惯。日光对他们来说,是个额外的要素,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和个性。再者,丹麦要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享受的阳光更少。 

伴随些许的调整,这种对日光的态度同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不谋而合,因为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也将日光视为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当然,挑战在于避免那些过简的、重日光的数量多于质量的设计方案。因此,丹麦建筑的推广者们希望中国也能学会欣赏丹麦人处理日光的方式,包括他们如何精细地研究太阳在房间内的移动、如何通过把玩光线使自己的居住环境更加宜人、以及如何意识到阳光不是个必须用窗帘挡住的讨厌东西。 

对话中的建筑和风景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丹麦建筑对周遭自然条件的在意。丹麦的房子,是从它脚下泥土里长出来的。也就是说,建筑和它的周围形成一种对话。这一点与很多其他的建筑文化形成对比,在那些文化里,房屋傲立于地表之上,是不是和环境结合,那就是环境的事儿了。 

“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深深植根于丹麦人意识中,因为丹麦的自然景观有许多起伏的小山坡,建筑与地表亲密接触的方式,会敏感地放大很多细微差别。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丹麦建筑特有的那种室内室外平滑过渡的特点体现出来。与之相对立的中国传统方式,用墙和藩篱清晰地隔划出哪里是里、哪里是外,哪里是私有、哪里是公共。” 密施斯密特说。 

拥抱中国文化 他强调,这些中国文化及传统的特点需要丹麦建筑师在进行中国项目时特别考虑。但是,这更是个设计挑战而非阻碍。表达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理解身处文化环境的方式,这也是为丹麦设计师所熟悉的。 丹麦设计并非单独一个人、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学派的产品,而是一个集合的成果,这一事实也促使整个丹麦建筑成为一个集合语言,并持续不断地更新着词汇。艾瑞克·密施斯密特认为,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这一集合语言伸出手臂拥抱中国词汇。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