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西海边的院子:一次介于胡同拆除和保护之间的改造尝试

西海边的院子

那些连接着四合院的狭窄巷道—胡同,是从北京成为元大都时起就形成的鲜明城市特征。迄今为止,大量的评论家和作家都将胡同视为即将灭绝的建筑“物种”,见证着传统的城市肌理是如何夹裹在现代化的造城运动中被蚕食。然而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太过方便,也太过于简单,根本无法捕捉到北京城真实的现状——胡同留存了下来,它提醒我们北京的城市现实过于多样和复杂,足以颠覆任何试图就传统与现代将其进行定义的尝试。今天的胡同,不仅使人们能对北京悠久的而带有预示性的历史得以一窥,并且作为一种文化与物质的存在,它们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把开启都市未来的钥匙。

从胡同到[超胡同]

位于北京旧城中心胡同里的META-工作室,一直以来持续的关注胡同的更新和进化。

自2012年起,META-工作室的创始人王硕与建筑师安竹·布莱恩特发起并组织了[超胡同]。[超胡同]是一项备受殊荣的国际性研究合作项目,它获得格莱汉姆基金会(Graham Foundation)以及麦肯锡城市中国计划(Urban China Initiative)的持续支持,并在北京设计周,上海设计大展,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上展出。

基于[超胡同]引发的思考,“西海边的院子”就是META-工作室所进行的关于如何在保护与拆除之间进行改造的一次尝试。

西海边的院子项目位于什刹海西海东沿与德胜门内大街之间的一个狭长基地,在德胜门城楼正南方不到四百米。面朝西海一侧的两排砖混结构的厂房建筑,前身就是什刹海地区久负盛名的蓝莲花酒吧,基地东侧则是七八十年代搭建的几间矮小破旧的临时性房屋,没有保护价值。房主希望能将这一贯通西海与德胜门内大街的地块改造成具有北京胡同文化特质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一系列非常当代的混合使用功能 – 包括茶室、正餐、聚会、办公、会议、以及居住、娱乐。

↑ 定位图(Location)

↑ 平面图(plan)

三进院(three-step-courtyard)

META-工作室在对基地现有构筑物进行详细梳理后,进行了审慎的改造与介入。院子在空间改造上采取了“三进院”的形式,这里所提出的“三进院”,并非是对传统四合院中轴对称院落格局的模仿,而是力图通过错落有致,移步换景的空间层次,以当代的语言重新阐释多重院落这一概念在进深变化上的可能,同时构建房主期待中胡同文化生活的内涵,使整个基地内的日常行走成为一种连续的而又充满节奏变化的空间体验。

↑ 庭院内部

材料搭接实验(material tectonic experiment)

内立面和西立面上使用打磨成五种深浅程度的火山岩,在尺度和色差上都与胡同中府第深宅的外围高墙相近,而在纹理上却体现了更为精确细致的变化。通过复杂构造实现的大小比例各异的楸木室外门窗则为院子内部各个观察视点带来了变化丰富的表情,并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由内向外的观景。

↑ 内立面局部

较为开敞的后院围墙则演化成为一场材料搭接的实验,在尝试了几种不同材料之后,我们确定了以“筒瓦”作为后院墙材料搭接实验的主体 -将本用于屋顶排水的筒瓦在旧墙内侧垂直叠放成为围屏,并通过精心控制的细微扭转,使这一原本灰暗的材料在不同光线与角度下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光影变化。

↑ 筒瓦中景

在庭院内部通过火山岩、楸木与筒瓦的精心构造搭接,实现了有如行走在胡同中的丰富材质感受。

室内体验营造(interior experience creation )

室内引用了“金砖”地面和灰砖墙面,并用深色木质的栅格屏风和内嵌家具对空间进行流动化的界定,以延续庭院的胡同日常体验。

室内体验的营造都围绕着对室外自然(西海或庭院)的取景,使不同的“窗”成为连通内外环境、使之互相渗透的“转换器”。

↑ 窗

西海边的院子,在不断的牵引外部城市与内部营造之间的对话中,寻找并阐述着北京胡同在当代的生活特质。

↑ 露台

项目信息

地点:北京, 西海

时间:2013年

业主:私人

功能:茶室、正餐、聚会、办公、会议、居住、娱乐

面积:800㎡

设计团队:META-工作室

灯光咨询:韩晓伟

摄影:陈溯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西海边的院子:一次介于胡同拆除和保护之间的改造尝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