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陶滔: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平衡之道

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近年来,作为一种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载体,产业园区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科技园等一批知名园区。

而随着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断深入,高新、智能化的新兴产业将取代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传统产业,在即将开启的“十二五”期间成为主角。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随着新兴企业的不断增多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产业园区还将继续涌现。在房地产市场,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之后,产业地产、总部基地等概念正在形成并不断成熟。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如何打造适合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的新型园区,如何为新兴产业提供更适合的土壤,如何形成优良的产业氛围,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完成园区建设,是广大规划建筑师面临的新课题。

为此,媒体专访了五合国际副总经理陶滔,听他阐述如何寻找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多重平衡。

五合国际副总经理陶滔

产业园区与整体城市的平衡

在调结构、促发展的总体经济形势下,产业园区的内涵、形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后台服务、软件外包、文化创意、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将取代传统的高耗能、低利润、出口型加工产业,构成新型产业园区的重要内容。

“与此前各地轰轰烈烈的经济开发区不同,新型产业园区将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地围墙,作为一个功能区,还要完整地融入城市结构。”陶滔认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深圳、厦门等特殊经济区到今天的产业园区,人们对产业的理解开始从单一的制造业向服务业等延伸,涵盖的内容、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在他看来,北京金融街、中关村,作为金融、IT产业聚集区,正是新型产业园区的典型,但“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和城市的区隔”。

内涵与形式的变化使得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滔解释道,一方面,新兴产业将带来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专业人才与高级知识分子,有其独特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这要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对一些基础配套与服务配套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另一方面,产业园区作为一种城市突发性生长模式,“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需要把城市结构拉开,这必然与城市整体、周边区域发生诸多关联”。因此,产业园区也应该注重对城市发展形成的区域影响,并在特色、面貌、内涵上,与城市整体保持一致,相互契合。

面对“产业园区会不会愈演愈烈”的提问,陶滔表示,城市本身便是一个产业集合体,商业交易、商业服务,构成了城市最初的雏形,也是对城市本质的回归。

园区定位与上位规划的平衡

“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把项目确定的目标装进上位规划里去。”陶滔形象地描述规划建筑师在产业园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如何寻找具体项目与总规、控规等上位规划之间的平衡,考验着规划建筑师的专业水平与智慧。

“城市规划里有一个很专业的词汇——选址,这在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陶滔表示。一般而言,城市的总体规划已经预估了城市20年的总体发展,并依据各区域特点进行了大致定位,经过周密严谨的论证之后不得随意更改。在此基础上,规划建筑师需要综合考量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区位经济、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结合项目的招商定位,进行统筹考量、综合评判,形成总体概念。

接下来,“便需要综合产业特点,进行概念的深加工”。陶滔举例道,例如项目明确了软件后台的定位,规划建筑师便需要根据该产业“高密度机器、低密度人口”的特点,使机器与人的工作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进而进行地块布局、景观配置、生态平衡、低碳环保节能等系列工作,并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心理需求,落实在空间组织上。同时,还需要对各个建筑地块进行总体约定,如建筑高度、外立面、地下车库的坡道设置等。

与商业住宅很难搞清楚最终居住者的实际需求不同,产业园区从一开始便有明确的招商定位,项目特点明晰,有利于规划设计的深入。陶滔说,如果招商前置还能实行“定向设计”。他提及正在谈判的上海某项目,“这是一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具体项目为工人的居住生活配套。对规划建筑而言,特点就很明确:从事太阳能产业、6000名工人。我们便清楚应该如何去适应这些条件及工人的需求。”

另一种方式是建设标准厂房,即根据产业定位预先建造一批符合某类型产业需要的标准厂房,供未来进驻的企业直接使用,如北京的总部基地。

但是,预先建设和规划,都必须考虑产业园区较长的建设周期。陶滔表示,产业园区的建设周期通常较长,少则3年,多则10年,在这个过程中,园区自身也会随着产业或区域发展而变化,这要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全程参与,适时调整,“因此,规划和建筑设计师也应该具备战略眼光。”

陶滔认为,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业内公认的优秀规划设计案例,二者与苏州老城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并较好地融为一体。“它们不仅园区管理、运营都十分出色,更重要的是,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为未来的发展预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事实上,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就是在每一个阶段,不停寻找各种因素的最佳平衡。”陶滔如是说。

自我平衡

“尽管在产业园区的最终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不是规划建筑师可以决定的,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帮助项目寻找最佳平衡”,而要能提供专业知识,规划和建筑设计师也需要寻找自身的平衡。

首先,要有经营的意识。“这可能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与其他类项目最大的不同。”陶滔说,产业园区动辄几平方公里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平方公里,这么大的规模,如何既统一规划又形成合理的开发节奏,便于地方政府更好地激活区域经济,形成并扩大区域吸引力,更好地招商引资,如何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这都需要规划建筑师的“经营思维”。在他看来,规划师一方面要专注于本职专业,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土地价值作出判断,要根据当地情况,了解如何运营土地,如第一期准备开发多少,能容纳多少企业进驻,会形成什么样的规模,再一次来支撑第二期的规划。“通过经营的思想,科学地把项目化零为整,又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开发。而不是说一定要一次性开发完毕,或者第一个进来的企业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土地。”

其次,了解业主需求和产业基本流程。在接到产业园区项目时,规划和建筑设计师首先应该“做一做科普,了解产业的业务特点和流程”。

他以“云计算”为例展开说明:“很多人对‘云计算’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要建摩天大楼、高级写字楼等,实际上,‘云计算’的核心是大型计算机进行租赁型的服务,需要大量电能的支撑、通讯网络的支撑,且工作现场有大量计算机运行,只需少量维护人员。基于这一特点,‘云计算’产业需要大空间供机器摆放和运行,要求环境高度洁净,防噪防尘,需要注意机器的散热、通风、制冷等。不了解产业特点,只会南辕北辙。”

最后,陶滔认为,规划和建筑设计师也需要对自身重新定位。“我们不仅仅是政府、投资商或开发商的翻译官和画图师,更要融入自己的价值观,要怀有更多的责任,为园区工作者、生活者考虑。”一方面,规划和建筑设计师要为政府、开发投资商提供专业建议,与其合力形成科学方案;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令人愉快的园区工作环境。“我们不需要华尔街动物,人们从街道进入高楼,与人激烈地谈判,再从高楼出来继续面对冷冰的街道。除了积极营造园区环境外,规划建筑师还可以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设计一些更有人情味的建筑群。”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得很好却难以做到,一个庞大的、持久的产业园区项目总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开发商可能出于摊平成本的需要,减少景观的营造,等等。需要我们综合这些影响因素,尽可能地发挥自身创造力。”

总体而言,“永远没有最佳的规划设计,我们只是利用专业知识,在不同阶段,不断统筹各种因素,不停寻找最佳的平衡。”陶滔表示。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规划设计产业园区平衡之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