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MVRDV给当代中国的启示

荷兰希尔维森VPRO办公楼

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是当今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先锋建筑师事务所之一。MVRDV非常关注荷兰整体的社会发展趋势。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他们都希望表达一种对社会生活状态独有的理解和关怀。他们极力主张在现有城市区域中实现建筑密度最大化,反对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同时主张在郊区和乡村地区尽量维持建筑的低密度、低影响和临时性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他们把各种制约因素转化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信息,通过计算机转换处理为数据并绘制成Diagram,这样既取得了直观的效果,也使建筑师更容易理解并处理影响建筑最终生成的各种因素,这就是所谓的“数据景观(Data-Scape)”的概念。MVRDV认为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理解建筑呈现了更全面的方向,挖掘了设计中的潜在可能性,也提供了非常新颖和有效的设计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从此诸如人口增长、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纷至沓来。实际上并非中国如此,欧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遇到类似的问题,并用各种极富创造性的方法加以缓和或解决。因为职业本身的特点,建筑师团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20世纪风格派、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运动所孕育的荷兰,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因素,那里的建筑师总是占据思想的前沿,比如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1856—1934)、赫尔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以及以天才建筑师形象出现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1944—)等,而成立于1991年的MVRDV建筑事务所则将这种传统以新时代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团体最先运用跨学科的数字技术对当下城市问题进行研究和建筑实践,对当代中国有着极具价值的参考意义。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建筑史在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之后,又处在一个同样的新旧时期交替的探索阶段。比较前几次主流思想的成功会发现,它们能够成为主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能够正确地把握新时代的特点。而数字化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产物。尽管MVRDV引领的数字化探索最终能否在纷繁复杂的风格尝试中脱颖而出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它无疑代表了最具理性的那一流派。同时,MVRDV对于城市发展诸多问题的观点和试验也是基于“极限”模型下的数字分析,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1.对城乡关系的启示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相对于英国从26%上升到70%用了90年时间,美国从25.7%提高到75.2%用了120年而言,如此快的表面速度却掩盖不了质量的粗糙。城市面积越摊越大,占用的耕地也越来越多。而决策者仿佛是默认这种趋势的存在。MVRDV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城市应尽可能将使用功能密度最大化,从而控制自身规模,为保持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腾出空间,主张在郊区和乡村地区尽量维持建筑的低密度、低影响和临时性发展,这就是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中都始终坚持的紧缩城市建筑密度理论。这给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了新的思路,即保持城乡结构差异和人口密度差异。这种截然相反的思路有助于改善当代中国各大城市压力巨大的交通以及饱受诟病的房地产状况。当然,MVRDV的这一主张不是出自主观的想象,甚至不能称作独树一帜的创造,而是建立在相对客观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如实地描绘这一分析结果得到的结论。这在他们1997年出版的《Metacity/ Datatown》(数据城镇)一书中有所描述。

2.对生态问题的启示

MVRDV经过研究认为,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之间应保持各自的界限和差异,否则,区域个性化的消失会导致城市边界无限蔓延,乡村自然环境随之不断恶化。这一观点被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完全验证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他们采用的数字化分析手段的客观准确性,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态问题的态度——尊重而非改造。在2004年广州火车站规划投标方案中,这种态度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火车站规划原址是一片景色原始的鱼塘,MVRDV的方案完全保留了这片鱼塘,让车站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建筑在鱼塘上空错综复杂的“桥梁”上,而交叉形成的空隙让阳光洒下,保证了鱼塘的自然采光。实际上,这个方案也在提醒着实践中的中国建筑师,现代建筑设计绝非仅仅是风格、物质和材料方面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跨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思考和研究。MVRDV的做法是跨学科的数字化分析。将各种因素进行数据抽象后输入计算机,依靠相关软件的综合处理得到客观的设计指导。他们通过在中国的实践,指出中国城市建设的误区——“目前,中国新兴城市地带发生的情况是,制造楼板面积,而不是创造城市空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急于与一切陈旧的模式割裂,但同时也抛弃了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混合性。众多的社区形式上千篇一律,功能上分工明确,围墙将它们彼此分割开来。人工的规划似乎很有逻辑,可产生的结果却令人感到无聊。”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泰伦斯·瑞利(Terence Riley)对MVRDV的实践表示了充分肯定:“MVRDV的建筑项目在一个非常明确且重要的方面区别于一般的建筑实践,就是MVRDV的项目建立在建筑和都市主义的新型关系之上,而当代建筑只有从一个城市的总体构思中被解放出来才有意义。”

3.对居住环境的启示

在当代强调个性表达的环境下,MVRDV与其说是崇尚设计的个性化,不如说是寻求一个各种因素制约下的最佳建筑方式。他们将影响建筑信息(如环境、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的各种基本数据制成图表输入计算机推导出模拟景象,并虚拟场景进行试验,例如:在遵守严格日照要求的规定下,何种建筑形体所产生的容积率最高且最合适?各类建筑图景将给出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在一个高密度的情况下,数据景象对于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所导致的建筑质量下降有着巨大作用,从而获得了更多宜人的空间。还有,MVRDV通过对噪音数据景象的分析,在公路区域创造出更高的密度,根据横向和纵向分贝限度噪音轮廓线的不同,即忍受干扰的程度不同,精确地组织了建筑的各个功能布置,最后居民可以自由地打开窗户,坐在阳台上并不受噪音的干扰。这种设计方式不同于当今中国居住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布局方式,而是把目光集中在营造最适宜的普适性空间上。实际上这样非但不与利益的追求相冲突,反而会增加产品的舒适度,反过来促进开发商利润的增加。

4.对旧建筑保护的启示

在中国,城市面积的扩大带来的另外一个文化上的问题就是古建筑保护的问题。现在,城区古建筑保护无非有两种手段——就地修缮保护和迁建。而MVRDV在VPRO办公楼(1993—1997年)(见图3、图4、图5、图6)中所体现的对原有建筑的观点无疑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VPRO是一家原来一直在由13幢分散别墅组成的地方办公的非盈利性媒体。老别墅区在塑造公司的独特形象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员工在这里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办公方式。因此,MVRDV在原址上的新办公楼设计中将别墅作为一种隐喻予以保留,使之成为新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保留了老别墅的整体空间,把新设计几乎变成了交通空间的完全重塑。新的交通空间则更高效地把以前分散的办公状态紧紧联接在一起,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基地环境布置,新的VPRO大楼变成了一座紧凑的、具有空间差异的新老建筑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也就是说,MVRDV对于旧建筑的态度是整体保护,并赋予新的功能。建筑必须要有人使用才能永葆活力,单纯地修缮或迁建都是与历史暂时性的妥协而非延续。

当然,MVRDV数字化极限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能忽视的乌托邦色彩。其实,每一个主流思想的交替时期也就是乌托邦概念大量出现的时期。比如,20世纪初从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到建筑电讯派的“插接城市”,都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乌托邦思想的实践,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成长的背景。今天又一轮思想的碰撞在半个多世纪后再次上演。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在当时的确欠缺现实化可能性的另一面,是建立在现实问题基础上某种极端化的构想。它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前景的预测,虽然方法上尚需实践的检验,但建立在抽象模型平台上的丰富的想象力,标志着建筑师们正在向着理想中的城市和生活不断探索、大胆前行。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