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陈履生:博物馆建筑之美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

博物馆建筑的空间

现在,博物馆在大家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大家对博物馆都比较熟悉,但是,博物馆究竟是什么?应该给博物馆怎样一个定位?可能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这是需要大家思考并认识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于博物馆来说,不管它所在的国家或城市以及所在城市的某个区域,它们都有与这个城市相关的特别的定位。拿中国国家博物馆来说,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拿天津博物馆来说,天津博物馆的区域性,涵盖了天津历史和文化等很多方面,是这座城市历史记忆的承载和累积。那么,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说,博物馆就是这座城市的客厅。所谓的城市客厅,就是大家到了这座城市,和我们进了家一样,先进客厅;一家人聚集在客厅,聊家常谈事情。博物馆这座城市客厅,就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共享的地方。大家到这里来,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变和发展,看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可以欣赏到历史和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作以及它发展过程中的各类作品。因此,博物馆就承担着这种特殊的使命。

博物馆不仅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也是成年人的终生课堂。因为在这里我们能了解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了解到我们自己的历史和人民的创造精神;在这里我们能享受到各类艺术杰作给予我们的审美享受,能够感悟到艺术家创造的精神。所以,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的窗口,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制高点。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建筑师们是怎样创造了一个作为文化形象的博物馆,并使博物馆建筑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人着迷。

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建筑中,它都以其独特性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的空间或者生活的空间。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基于其属于博物馆专业要求的功用目的,基于展品、展示及其特殊的空间要求,博物馆建筑比一般的建筑更富有艺术的气质,更具有文化的情怀。这就是博物馆建筑之美所在。

显然,博物馆建筑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和造型,也不仅在于它满足实际需要的一些公共的空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品位与城市的关系。毫无疑问,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使得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中的博物馆都成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它是一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显现。当然,如何衡量博物馆建筑的魅力,我想不仅包括其空间所传递给我们的感受、它的舒适度以及在功用上所表现的如何等,这都是我们衡量的一个基本标准。

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关系,通常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公共关系,一种是专业关系。公共关系就是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公共空间中给予观众最直观的感受;专业关系则表现为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公共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与交流等多方面实际功用的要求。

和一般的建筑不一样,在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中,有一个服务于公众的巨大的或有一个到若干个展厅所构成的公共空间,但也有不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很大的专业库房,它们都有着专业空间的属性。这是在其他像商场、银行等公共建筑中所没有的空间。在博物馆的专业空间中有很多专业方面的要求。基于设计师不同的理念,以及博物馆管理者的不同认知和追求,这种属于专业的空间是否能对公众开放,公众是否有权利进入到专业空间中去,每个馆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在世界上很多博物馆当中,有些博物馆专门为公众营造了一个属于博物馆专业的专业空间,这个专业空间可以进入,可以观赏,可以了解博物馆的最基本的专业工作性质和专业工作范围。像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它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巨大的封闭空间,虽然公众不能进入到其中,可是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库藏。显然,设计师的目的是想让公众了解到在其他博物馆看不到的内容。把过去与公众隔绝的库房搬到了公众的眼前,而且一进门就看到这里馆藏的大西洋和非洲的艺术品,人们还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在里面的活动。这样一个特殊的专业空间出现在博物馆最重要的中心部位,这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也有像日本的九州国立博物馆,它的主要公共空间的入口中心位置上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空间,里面有与亚洲各国的历史、艺术和风情相关的一些制作及展示,孩子们在其间可以进行各种体验或游戏。

博物馆空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博物馆的建造者及设计师对空间的把握与要求而呈现出一种多样性的专业形态。在多样的专业形态中,像展厅这样最为普遍、最为基础的空间也各有不同。在这样的空间中,既有像日本东京国立新美术馆那样在亚洲巨无霸式的美术馆空间,使用等量均分的方法分成了若干的展厅(当然对待具体的展览时,他们再根据需要而重新分割不同的展厅),也有像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不分展厅的,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一层不分展厅的。它没有墙的分割,只有展览的不同。在这样一种多样性的变化当中,还有像美国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瑞典的沉船博物馆,以及其他一些特别的博物馆,其空间都是各不相同而各有特色。

基础性的展示空间的差异性,为我们打开了认知博物馆的一个特别窗口。因为空间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未来的展览方式。像凯布朗利博物馆没有展厅的分割,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展览格局。如果有空间分割的展览,它以区域的展板为主体来分割,形成各自的单元。所以,不管是专业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在各种专业关系中我们都看到了各种空间对于基本功用的要求。在博物馆公共空间当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大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它们都是和博物馆紧密相连的。比如说进入博物馆大厅之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常设的衣帽间,商场不会有这样的空间存在;在博物馆空间中,一般还有售票处和检票处。在博物馆的空间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很特别的服务,其中在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中都安排了给妈妈喂孩子的哺乳室。当然,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些其他专业方面的内容,使我们认识到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正因为这种特殊性,设计师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功用的要求,使得这些空间在未来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博物馆界近年来反复提倡的如何努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依赖于专业方面的要求,又有空间方面的要求。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空间,那就很难做到很好地为公众服务。有了专业空间的专门设计,就有了服务的可能性;有了专业空间的专门服务,就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就能创造更多地为公众服务的内容。

博物馆建筑的类型

博物馆建筑千奇百怪,各有不同,没有定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由旧建筑改造而成。像卢浮宫、大都会、大英博物馆,这些都是由历史上的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包括只有一百多年建筑历史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由1900年巴黎世博会场馆之一的巴黎火车站改造而成,它是老建筑,但不是皇室宫廷建筑。改造旧建筑是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因为在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往往会遗留下一些特别的旧建筑,这些旧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记忆,得到社会的尊重,也得到公民的尊重。充分利用它,就是古为今用。在很多城市都能找到这样的案例:比如,美国旧金山的亚洲美术馆,是由过去的国会图书馆改造而成的;再比如位于北京前门的铁道博物馆,就是由民国时期的前门火车站改造而成的。这种改造是一种方式。

还有另一种方式是新建。新建也是近年来普遍所采用的一种方式。这些一般都发生在新兴的城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9年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相继落成,这就是新建的博物馆。在平地突起的新馆,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如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瑞典的瓦萨沉船博物馆、日本的美秀博物馆、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等等。在这两种类型中,新建的博物馆是多数,尤其在中国,除了一些小型的博物馆是利用原址旧建筑改造而成的博物馆之外,绝大多数的国家级和省级的博物馆都是新建的建筑,如北京的首都博物馆、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太原的山西博物院、上海的上海博物馆等。今天在中国所看到的气势恢宏的各类博物馆绝大多数都是新的设计,通过拆迁,平地建设的新的博物馆。

在这两种类型的建筑之外,还有新老结合的第三种类型。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旧建筑,它是在不断的扩建,只是因为它的体量巨大,人们置身其中很难发现它的新旧结合。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新旧结合的博物馆不在少数,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就是新旧结合的典范。其他如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等。新旧结合都是因为旧建筑的空间不能满足当下而通过新的建筑来满足需求,而这种新旧结合在建筑上的难度要高于旧的改造和新建,因为彼此的协调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新旧之间的连接上,如何天衣无缝而显现出特别的魅力,是颇费思量的。

影响到博物馆建筑空间和审美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对于博物馆建筑的改造,在全世界博物馆建筑中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德国柏林博物馆岛上的几座博物馆为例,大家知道柏林在二战时遭到战争的摧毁,很多老建筑成了废墟,有的只留存框架和断垣残壁,但是,德国人用独有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废墟之上恢复、建造了非常好的博物馆。我也建议大家,以后有机会去柏林,一定要去看新美术馆。所谓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并不是刚刚建造的美术馆,因为它旁边有个百年历史的老美术馆,于是相对应称它为新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在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战后德国人便找到建筑的全部原始图纸,在原有图纸的基础上建造了与原先一模一样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高妙之处在于修复过的博物馆以新的面貌呈现的时候,并不是按原图纸推倒重建,而是在废墟之上留下了历史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战争的记忆。所以,我们今天去看这座博物馆,便可以看见窗台上依旧保留了原来建筑上的子弹弹孔,还可以看到这座建筑中保留的仅存的壁画的遗迹,以及这座博物馆摧毁之前展厅之间指示的路牌等等。也就是说当修复这座博物馆的时候,它把它仅存的与过去相关的内容,全部作为历史的记忆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去欣赏这座博物馆建筑的时候,感受到它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特别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希望各位有机会去柏林去看这座博物馆的原因。

博物馆建筑的历史担当,其中就包括建筑师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尊重,对于这座城市中公民集体记忆的尊重。博物馆建筑的承载量,它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因为一个空间、一次展览,或博物馆专业中的有关方面,而使它失去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博物馆往往是通过建筑这一载体,连接社会中的每一位公众,连接社会中的每一位公众的情感。利用博物馆这一载体,使之成为城市的客厅,成为城市的记忆,成为公众的文化依赖。所以,博物馆建筑的这样一种特性,使我们有可能几代人在不同的时间内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都可能说出与这一建筑之间的故事。

博物馆建筑的摄影

当我们置身博物馆之中,面对一座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建筑,以及其中丰富的展陈,很多人都会拿起相机去拍摄自己的所好,或建筑或光影,拍什么?怎么拍?这也有个专业方面的问题。

在我看来,博物馆很难拍,因为要拍出它的特点,拍出一个与历史和艺术相关联的建筑特点,拍出它的神韵,是有难度的。建筑本身已经给我们设定了一个基础,它的朝向、它与周边的关系,以及阴晴雨雪和朝阳暮色等等,它的这种结构、它的材料以及它的光影关系,已经很难改变。如果你想捕捉心目中这一建筑的神采,那就要下功夫了解这座建筑,以发现者的眼光去发现其中的神妙之处。

我们在从事博物馆建筑摄影的时候,第一就是寻找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当然你去了一家博物馆,因为时间关系或者其他原因,你不能完全了解它,这时候就要看你的敏感程度。我曾去过世界上近200家博物馆,去每一家博物馆的时候首先就要看它的特殊性在哪里,但往往总是匆匆一瞥。即使是古建筑改造的博物馆,也仿佛它跟周边的建筑是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说,大英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只是门的大小而已;美国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它们的里面、外面是有不同,但都是古典形态,决定了它不像别的新建的博物馆那样,有其一眼就能看到的特别之处。我觉得博物馆摄影首要的就是寻找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

第二,就是抓住博物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为建筑不是沙盘,当建筑已经存在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上时,它一定会和周边环境产生关联,比如要拍好天津美术馆就很难,它的侧面有图书馆,还有博物馆,这些建筑都会影响到你对这座建筑的判断,这是有难度的,当然这样的难度在很多城市的博物馆中都存在。我曾拍过一张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照片,这张照片本身和这家博物馆没有多少关系,有关系的是我利用了这个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映射了周边的建筑,所反映的是纽约曼哈顿的高楼。其实,博物馆跟周围的关系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有时候透过窗口,有时候透过玻璃幕墙,有时候透过某个角落,都能够发现这座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的内容。

第三,就是关注展品与建筑的关系。进入博物馆,我们总能看到所展示的文物或艺术品,有些博物馆展示的物件是裸展的,没有展柜。它们可能往往放在窗台、放在某一个角落,或者某一个角落有特别光源的地方。有一次,在大英博物馆,它有一批石刻就放在窗口,我是很少为拍一张照片等很长时间的,但是我为了拍那批石刻,我在展厅门口等了很长时间,因为在等室外的阳光照在石刻上的那一刻,感受那种奇妙无穷的感觉。要把握那个瞬间是很困难,因为如果对这里的空间及光线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即使等了很久也不会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再加上在那样一个公共空间内,还有很多观众穿行其间;可能光线合适了,面前却站满了人。在博物馆特殊的空间中,文物的精美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给予这个空间以特别的意义,这也是吸引公众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握这个主体来发现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四,要走进博物馆的细节之中。对于建筑师们来说,即使是设计和改造老建筑的建筑师们,营造或者构造博物馆中的一些细节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欣赏一座博物馆的重要内容。因为我们去博物馆除了观看展览、欣赏藏品之外,如果能够发现或者欣赏建筑之美,这是非常特别的。比如拍巴黎卢浮宫,可以透过罗浮宫人流比较少的地方的窗口,看到特别的内容。记得有一次去卢浮宫,外面正好下着大暴雨,而暴雨过后,傍晚的彩霞成了卢浮宫的背景,这是很难碰到的,这就是透过博物馆的细节来发现的。包括博物馆的窗和门,以及博物馆的灯、楼梯和扶手,甚至是博物馆的顶棚,都有着各美其美的丰富内容。特别提示的是,尤其在老建筑中,往往四面都是建筑,中间是露天的一个天井。世界上很多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艺术博物馆等,都把露天的天井加了一个顶棚,增加了博物馆使用的公共空间。这个顶棚不同一般,往往是由一些著名设计师设计,因为四周是墙壁,不能做任何事情。可以说英国的建筑设计师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如美国国立肖像馆和美国艺术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上的顶棚就是出自英国设计师之手,其顶棚用的材料和整个设计都是一流的;包括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博物馆,它是一个彩色的顶棚。这些顶棚是老建筑推陈出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给观众带来一个崭新的视觉上亮点。这些顶棚可以说是博物馆的眼睛,是建筑师们精心营造的一个特别空间。因此,要注意这些细节的存在。

第五,就是进入博物馆中捕捉光与影的美学趣味。因为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都存在着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光影关系。光对于建筑来说很重要,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光进入到博物馆之中,彻底改变了博物馆的物理空间,而物理空间的改变使博物馆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视觉形态。在多样化的视觉形态中,我们看到随着太阳的光线变化,博物馆的光影关系也会随之不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光影关系。这样的光影关系与建筑结构发生的关联,改变了建筑结构中原有的空间关系,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享受。我们去捕捉这种光影关系,正是我们欣赏博物馆建筑美妙之所在。因此,欣赏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就是欣赏博物馆展品之外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博物馆之美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这五个方面中,可能有人更多的关注博物馆建筑的结构,有人关注细节问题,还有人关注它的光影关系,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关注与展品的关系。博物馆建筑的摄影因人而异,都能找到心中的博物馆之美。

人物简介: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兼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获中央美院首届“张安治教授美术史论奖学基金”、“北京市文联2001年文艺评论二等奖”、文艺报2005年“年度理论创新”奖、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5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获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种,其中有:《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等;发表各种论文数百篇。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建有“油灯博物馆”、“陈履生美术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博物馆陈履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