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中国博物馆建筑设计得失谈

中国丝绸博物馆

如果说我们正处于建国以来中国博物馆建设热潮最高峰,如果说博物馆事业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那么,中国博物馆近10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由物质积累开始转型为打造城市文化精神、建构起和谐社会体系。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表明,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设计本身的变化不仅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反映着主导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积淀,如何使博物馆既能记录时代的变迁,又能充分发挥城市文化核心功能,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博物馆定位也从传统意义上的保管遗产标本、守卫遗产自身拓展到制造城市文化精品、建设城市文化家园的功能要求。更多的新建博物馆以城市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姿态,担当起振兴城市精神的使命。出现了城市文化领导者的核心工作,就是在探索如何打造一个代表本地特色、建好标志性的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用建筑精品设施确立自己的城市名片。数字表明,近10年一大批新建、改建、扩建的形式新颖、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也在国内外建筑师的倾力打造后,迅速成为城市文化亮点,不仅把文化愉悦活动空间奉献给了公众,也因博物馆建设的成功提升了社区文化品质。在建设热潮中,不仅有世界瞩目的建筑精品,同时也推出了许多城市文化中心区的规划佳作随着建设高峰期的推进,暴露出了部分博物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其主体功能和内部展陈空间疏于综合规划、初期论证和项目针对性不足,并影响到博物馆开放的运营和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设计遗憾”。跟踪、调研和总结新建的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的问题,也是博物馆观念的进步与责任。本文从城市规划脉络方面和建筑与陈展空间环境方面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建筑设计的得与失:

一、博物馆选址凸显出城市规划中文化圣地的缺失

作为城市领导人和决策者,在城市更新改造运动中最应该不可再错失的历史机遇就是城市广场和城市博物馆地标建筑了。这是城市核心区和主题形象区位置。建筑师汪克在《博物馆:城市发动机》一书中这样指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概只有一百五六十个城市,一亿五千万的城市人口,三十年后中国变成了六百五十多个城市,五亿五千万的城市人口,也就是说新建了500座城市,把四亿农村人口搬进了城市。但是我们这样多的城市,都是按照现在所说的现代主义规划的方式规划下来,结果丢失了城市圣地,城市缺少了可识别性,变的面目全非。过去的东西不能弥补就不说了,未来我们中央政府要决定,在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要把另外四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也就是说中国还要另外建两百万人口的城市的两百座,如果中小城市的话就是五百座城市。所以我提出来,这五百座城市千万不要再失去建造城市圣地的机会,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城市圣地的黄金位置,应该留给博物馆,而现在城市规划理念摧毁了这种结果。北京、天津、东京都以环路辐射规划,发展出“城市圈”计划,在摊大饼的同心圆区域内,规划把城市分成四个功能区,即工作区、休息区、交通区、娱乐区。而城市圣地文化带显然被迫处理到边缘区间。圣地没有位置,城市精神也就失去落脚点,有的城市会在娱乐区中搞个文化区,在文化区里搞个博物馆,但我们会发现,城市主题博物馆的功能被扁平化,博物馆本应作为城市文化圣殿,但在现实中,却常被当成普通休闲娱乐场所,在二、三线城市里,政府办公大楼前常建设铺张气派的市府广场,而博物馆却在代表着城市威严的政府大楼的阴影里,多少有些缺乏气势。轻视博物馆作为文化圣地的作用,城市缺乏灵魂核心的问题普遍存在。

因此,博物馆选址应该纳入城市核心文化区域的总体战略中。比如中国的长安街是一种北京现代文化意义上的轴线,首都博物馆选址占据不了天安门的位置,因为他不是国家级的博物馆,仅在长安街的东西轴线的西边商业位置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国科技馆新馆选址反而在传统南北轴线上北端,从城市功能区上看,拉动了中关村,新老国展中心,形成北京科技规划带。若错放城南,必失去优势。两条十字交差轴上集中了北京主旨博物馆,由国家推出的文化精品必定影响到全国博物馆主题和方向。

 二、博物馆建筑与广场作用上存在着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新一批博物馆新馆设计,很会借势,单体建筑看起来没问题,但放大到城市未来发展意义上,显然准备不足。一批城市博物馆建筑都在城市中心区,随着城市功能的扩大,博物馆建筑面积变得局促紧张,再无发展空间,只能另选址建分馆,从此,一个博物馆编制下的整体文化资源的拳头优势被分散。这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城市发展过快的原因,正准备建的中国美术馆分馆和已经建成开放的浙江省博物馆分馆都是上述问题而不得不重建新馆的。特别是上海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三峡博物馆选址位于城市广场中心,改建扩大比较困难,只可建分馆。而刚刚获悉,在用地留有弹性空间南京博物院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扩建工程,方案已经拍板,无疑说明了早期选址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广场意识可以形成一种城市核心和向心力,但建筑设计中,应该预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持续发展的后续资源。河南博物院历次对空地和博物馆广场改造升级,都说明了博物馆建筑空间环境随着时代变化和需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出城市主题与博物馆价值关系方向的互动。

 河北文物局谷同伟先生在《对博物馆建设中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一文指出:博物馆、纪念馆建设中的另一种现象同样值得注意,十几年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三馆合一如今又翻版为几馆合一的艺术中心。几个单位搞在一起,弱化了各自的功能,拉拉扯扯,谁也到不了位,谁也发展不了。我认为,要么不搞,搞就搞好。但这种文化综合体发展模式已经蔓延到全国的文化广场的定位思路上。

威海博物馆刘晓燕《适时的理念是做好文博工作的关键》撰文中对“合理选择馆址,合理设计建筑”代表了沿海发达地区博物馆的思考:“就拿新建的威海市博物馆而言,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单体的建筑,而是和科技馆、城市规划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合用一个四层建筑,拥有共同的通道和地下空间,甚至相对独立的第三层也处于被刮分的尴尬局面。难以想象,会给以后的工作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人为地增大了不安全系数,增加了安全隐患。按照设计,博物馆库房位于地下,这应该是从控制光环境的因素出发,为了文物更少地接受光辐射等不利因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这种建设地下文物库房的做法已被许多博物馆采用,而且优点显而易见,在增加安全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减少了费用。但这种库房的建设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地质方面的因素必须做充分考虑,不然的话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地下水等引入库房,发生水患,给文物带来极大破坏。这是有前车之鉴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看来建地下文物库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宫很成功,但离海岸太近的地方就不见得适合,尤其是在低于海平面或人工填海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60年之际,西柏坡纪念馆陈列和广场全面升级改造完成,并加建了廉政展览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全面改造后,主题广场的设计语言对城市未来的纪念性更为宽泛和延伸,规划亮点最终落在世界和平的主旨上。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把浮动的馆址建在事件发生地长江金口江段,经过国家文物局论证批准建成开放,改变建在江上流动博物馆初衷。把新馆选址建在更使国人警醒的灾难遗址上,无疑对全国城市建好爱国主义基地有示范作用。

三、博物馆建筑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更普遍

其实,博物馆建筑外观的形式感,都是博物馆内容的提炼。博物馆外部空间设计一定要与城市文明紧密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认定建筑遗产的三大标准之一就是文脉传承。诚然北京著名的新 4A建筑地标,都打破了建筑必须谐调的局限,在对立中建立共生关系。博物馆内容更是作为建筑师创作元素,从建筑创意到设计出的体量、形态和构造都会转化在建筑师对“文化过滤”消化功能上;通常中标方案大多青睐文化深厚的建筑师,本质上反映出建筑师对博物馆内容与形式上的概括能力。

但也有博物馆外观过分仿造文物造型,缺乏原创提炼和转化,从古代器物到古代器物思想比较普遍。在这里形式绝对第一,内容上缺乏外延。博物馆建筑设计虽然不能要求一概抽象语境,但博物馆建筑创作中的“似”与“不似”,都会被当成城市精神的某种解读。被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贵州博物馆铜鼓群建筑中标后,还是未被采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意义说明公众在城市精品“文化认同”上,有重要发言权。

中国文字博物馆

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在《侃谈当前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九大弊端和误区》指出:“本末倒置,重建筑形态,轻建筑功能。为了将博物馆建成地方的标志性建筑,甚至视为政府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过分追求博物馆建筑的外观造型,刻意追求建筑的象征性,搞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于是,弄出许多观众根本感觉不到也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天圆地方”、“中原之气”,或仿古器物的博物馆建筑。相反,对博物馆建筑最重要的使用功能需求则不做深思熟虑的规划,导致博物馆建筑功能适应性差,相关设施不配套,或建筑空间浪费巨大.。”

事实上,另一种情况在区县级博物馆设计中,刻意追求大馆气派,匆匆上马,展出内容全靠复制品,实物很少,被博物馆陈列艺术资深专家批评如下几点意见:“难道连环画景观也能作为一个博物馆吗”?这里成了最大的文物“造假”现场;“搞博物馆的就是要真东西,没有东西博物馆做这么大很浪费”。这样的开馆的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献类博物馆不在少数。博物馆建筑设计十年,教训有,经验也有。在外观创意与内容结合成功的作品中自然有大家比较公认的作品,按时间排列先推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第一批中国博物馆形象,近五年,诞生的首都博物馆、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海南博物馆和中国三峡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和新开放的广东省博物馆。馆内展览实物充足,馆舍面积考虑到了未来发展的需要,并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博物馆随时更换其他主题,承担文化遗产以外的重大项目和展览,都会整合出为多功能服务的弹性空间,满足了空间置换要求。但是,即便是这些大家公认比较优秀的博物馆建筑,也多多少少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为了造型的需要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建筑功能的便捷,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建筑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中国博物馆建筑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