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孙一民:回归基本点——体育建筑设计的理性原则

著名建筑师孙一民

北京奥运使体育建筑也进入建设的高峰期。奥运、亚运、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省级体育中心的升级换代以及高等院校、公司组织各种各样的需求蓬勃而生,目睹百样翻新的体育建筑外表,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华丽外表之下隐含的却是对体育建筑基本原则的屡屡违背。通过奥运摔跤馆的设计,我们反思和重温体育建筑设计的理性原则,针对体育建筑特殊性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1  内外双修——基于城市的体育建筑设计理念

从类型建筑的角度,体育建筑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名列榜首。长期以来体育建筑复杂的功能组织与大跨结构选型,使设计师首先面对的是建筑自身问题。“建筑设计从功能出发,建筑形式是内部功能的忠实反映”,曾经被奉为天条。回顾体育建筑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理性主义的设计理念之下,出现过众多的大师与杰作。

出于对狭隘功能主义的反思,国际上近20年来体育设施的相关研究已扩大到城市设计研究的范畴,体育场馆建设不仅与大型体育赛事相关,甚至与城市更新改造相呼应,规划设计研究中特别重视体育设施对城市的影响。体育设施一改以往坐落于郊区的庞然大物形象,越来越多尺度亲切,功能配置合理的各种体育设施成为城市中有意义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中最为著名的实例是美国克里夫兰的体育中心,体育建筑的策划、选址与旧城复兴计划相关,甚至体量的确定都遵从了城市设计的空间组织。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主体育场,赛时被某些媒体认为形象不佳的体育场,却是预先进行了潜伏设计,在会后部分拆卸组合成为新的棒球场,建设投资全部由开发商支付。这样的建设决策反映了不先入为主,而是以城市需要为目标的规划思想。可以看出,现代体育建筑的设计早已突破以往局限于从内到外的单项思维。关注城市整体环境、城市生活需求,从理性、实际的城市设计分析入手,已成为体育建筑设计重要的理性原则。

奥运摔跤馆坐落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北京2008年奥运摔跤馆将作为摔跤比赛用馆以及残奥会的坐式排球比赛用馆,奥运会后经改造后将包括:比赛大厅、标准篮球训练馆以及游泳馆。在保证继续承接各类体育赛事的同时,满足体育教学、文艺演出、集会以及学生社团使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是一座典型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大学校园,逻辑严整的校园建筑布局、亲切的毛主席塑像留住了那些并非久远却在快速逝去的历史。其中独具一格的是校园内几栋旧的砖混教学建筑,虽然造型与50年代的教学建筑一样普通,材料也是质量一般的红砖。然而,建筑师将砖体按照规律略有凹凸,改变了墙面质感,几栋主要教学建筑虽细节有不同,均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加上养护良好的树木绿化,顿时使校园形成独特的氛围。

在如此独特的校园环境之下,我们对体育建筑的构思就开始于对城市空间环境所进行的严谨的图底关系分析。最终外在的逻辑分析确定了以矩形体量为主,尽量减少建筑高度的构思。结合内部功能的分析,我们将建筑的主次功能分别处理,使游泳馆、热身馆与主馆空间分开处理,便于功能灵活处理。这样从外而内,内外兼顾,理性分析的方法为摔跤馆设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成为3家优秀方案入围后,经过历时半年的业主比选和奥运设施瘦身优化过程最终胜出。

2  精致得体——体育建筑的生命所在

今天,建筑的理念与原则新颖多变。由于不加区别的主观代用,先入为主、只重外表的设计手法使体育建筑创作越来越多地陷入歧途。建筑创作退化为美丽叙事,表皮建筑泛滥正深刻影响着体育建筑的健康发展。忽略体育建筑的功能内涵,将体育建筑创作退化为“表皮+基本几何形体”的操作过程,导致雷同方案频繁出现。

多年来,我们在公共建筑设计特别是大空间公共建筑上坚持的理性原则,如:平面安排忌大空间重叠覆盖小空间;竖向空间安排忌讳小空间在大空间上面等。这些本来属于设计原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却被许多建筑师特别是国外建筑师以创新的名义所抛弃。直接导致大空间公共建筑普遍存在跨度浪费、荷载分布畸形的弊端,也成为体育场馆造价不断上涨的根源。 体育建筑的主体空间构成是大跨度、大空间,虽为一至二层却不同于一般民用建筑,高度超过24m也不属高层建筑。因此,对建筑空间处理应遵守体育建筑的基本要求,对大跨度的“斤斤计较”和大空间的“量体裁衣”是应该始终坚持的设计理念,其重要性在体育投资不断增加的新时期特别具有意义。

摔跤馆独特造型的产生和优化并没有牺牲理性的设计原则,相反在优化过程中不断精致,更加合体,减少了空间体积,丰富了造型。由于空间体积控制得当,摔跤馆节省了声学处理材料,没有作特殊的吸音处理,经过“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运行测试使用,效果符合要求。同时,摔跤馆设计注意空间的集约,在有限的体积内尽力完成最大灵活性的功能转换。赛后在体积不变,主馆仍然能够满足国际单项赛事要求的情况下,馆内还将出现一个供学生使用的具有一个标准游泳池的设施完善的游泳馆。

孙一民设计的中国农业大学奥运摔跤馆

3  物为我用——结构技术与材料工艺作为建筑创作的手段

作为建筑物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结构和材料是不可或缺的营造手段。对于大空间公共建筑而言,大跨度结构技术尤其重要,往往成为结构技术创新的里程碑。建筑材料对体育建筑而言同样十分重要,新材料的出现为建筑创作提供着不断更新的可能。然而,技术的进步,材料的更新其目的不是为了求异,而在于更好的服务与建造的本质目的—满足人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的结构技术和材料选择运用与国际接轨日渐迅速,新结构体系和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也为中国设计师掌握。然而对于体育建筑来说,应该引起注意的现象是,由于“表皮建筑”在体育建筑上的泛滥,许多设计为了在效果上先声夺人又将注意力集中于表皮材料的新奇,致使不符合国情、超标准、超常规的材料蜂拥而至,体育建筑的建筑材料畸形使用情况普遍。更有甚者,将大跨建筑结构曲解为表皮元素的构成手段,使许多体育建筑的结构设计先天缺陷明显,用钢量等经济技术指标节节攀升,体育建筑造价水涨船高。一些打着高科技旗号的材料,由于造价、寿命、维护等原因,还将使体育建筑的维护成本大幅增加,成为“可持续的贻害”。

成熟结构体系的选用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与职业要求,普通材料的创新运用也是建筑师面临的挑战。体育建筑赛后灵活使用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屋盖在预留荷载与灵活悬吊方面对结构形式的选用具有制约性。摔跤馆没有追求结构技术的先进性,在满足采光和确保灵活使用上给予更多关注,采用技术成熟的门式钢架结构,保证了较低的用钢量,使其成为北京奥运新建场馆中造价最低的场馆。

4  和谐永续——节能降耗是体育建筑的永恒主题

今天,体育场馆的保养与运营已广受关注,“赛后运营”、“以馆养馆”甚至成为管理决策、管理和设计者的口头禅。然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尚在初级阶段,体育职业联赛社会基础薄弱,无法形成规模市场;文艺演出市场同样不乐观;商业、会展也同样面临专业场所的竞争。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根本无法解决体育场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运营和养馆问题。短时期内,政府补贴与支持仍将是体育场馆的主要经费来源,这一状况也决定了体育场馆应以公益服务为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场馆使用费多、维护成本高又客观上造成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强度与质量下降。其中,由建筑设计原因造成的建造与使用成本高企也不断出现。探讨体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已成当务之急。

作为大空间公共建筑,体育场馆的采光与空调一直是运行成本的大户。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兴建的第一批体育馆大多考虑了比赛大厅的天然采光,但由于设计与材料、工艺的原因,天窗大多封盖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天然采光的如此经历造成其后兴建的大批体育场馆成为黑盒子。如: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及70年代修建的许多省级场馆。80年代开始,天窗采光得到部分设计师的运用。但是,时至今日,还有相当多的体育场馆无视这样的需求。

摔跤馆赛后将以学生使用为主,节能降耗、减少维护成本成为确保体育场馆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关键。我们在设计中将自然采光、通风的可能性作为十分重要的原则来遵守。层层错开的屋面与外墙便于引入自然光,也便于利用主导风向组织通风。

作为公益事业的体育建筑,是以长期服务于普通大众为其建设目的。只要建筑师坚持理性的设计理念,健康、清新的体育建筑形象是能够实现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孙一民:回归基本点——体育建筑设计的理性原则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