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在城市设置吸水“海绵体”

今年,厦门多次遭遇特大暴雨袭击,不但“全城看海”,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城市建设应该怎样调整,才能有效应对暴雨洪水?昨日在厦门召开的极端暴雨事件和防洪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际著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教授建议,厦门可借鉴美国经验,建设一座“海绵城市”。

林炳章是厦门人,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院院长、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他还是美国防洪标准制定、防洪区域规划研究的一位主要领军人和承担者。

林炳章从小在厦门长大,1963年才离开厦门,他还记得,1958年厦门也遭遇过罕见的特大暴雨,但城市受淹并不像今年这样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发展太快,原本可以让雨水渗透的草地、水沟,全部被硬化,变成了马路、停车场,雨水渗不下去,就造成了积水。

和上世纪相比,现在雨水汇流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因为都市密度大,热气徘徊在城市上空形成热岛效应,水汽也集中在城市上方,会带来比周边更多的降水。

对于这个问题,林炳章提出,厦门在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与大自然的协调,注意保护环境,建小区要考虑积水在当地消化,不要把水放到外面去,“海绵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林炳章介绍,“海绵城市”的理念,在美国丹佛已经实践得非常成功,就是在城市的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内涝城市气象林炳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