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与柯布西耶聊聊天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又一位被“生前饱受攻击,死后追溯为大师”魔咒包围的巨匠。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并为后世的建筑师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启发和创意源泉。

6月起,由让·路易斯·科恩(Jean-Louis Cohen)策划的回顾展《勒·柯布西耶:现代景观图集》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上演。建筑界曾经以为,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特点之一,是对很多建筑的实际地点漠不关心,他设计的“类普建筑”与周围环境也毫无关系。“勒·柯布西耶无疑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语言。”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科恩先生这样说道。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够重新解释柯布西耶作品中的实践性。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1887年,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小城拉绍德封,此地以制表闻名于世,早年他醉心于钟表装饰行业。1907年初他前往意大利,由装饰美术家转向思考建筑和城市特征等问题。针对其创作风格的转变,科恩如此概括:“柯布西耶经历了19世纪末的艺术熏陶,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参考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英国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的痕迹,而他的建筑风格仍然维持了德国地方主义模式。20世纪20年代,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及为应对机器的挑战,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白色建筑模式;20世纪30年代,他专注于使用本地材料;二战后他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他对雕塑形态的兴趣。”

科恩将整个回顾展以建筑师年表的方式陈列,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现代景观图集”、“征服巴黎”、“回应景观”、“昌迪加尔,印度的新城市景观”和“面向地中海,永恒回归”,以展示他对景观设计和地形地貌的思考。

科恩强调,这不仅仅是柯布西耶创作生涯中的五个阶段,也是他生命中的五个重要时期—从年轻到年老,他创作风格的演变跨越了不同地域,从瑞士侏罗山脉地区(Jura Mountains)到巴黎,从巴黎到更广阔的世界,最终回到地中海。“他一生中的成就不胜枚举。在第一部分中,1911年雅典卫城的草图是柯布西耶理解景观建筑的关键;第二部分纯粹绘画(Purist paintings)时期表明在遇到画家阿梅德·奥占芳(Amédée Ozenfant)之后,他的设计实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三部分,我想强调的是1935年他在纽约演讲期间的大量绘画作品;第四部分是印度昌迪加尔,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国会大厦的原始模型;最后威尼斯医院的拼贴画项目是一个汇总。”

勒·柯布西耶具有多重身份,他的设计几乎运用了所有的艺术手段和技术,从早期在意大利、希腊、土耳其所绘制的水彩画,到印度的规划草图,展品包括照片和建筑模型,是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最全面展示柯布西耶的创作千变万化的展览。

深入时代的观察者

1911年,勒·柯布西耶在书中写道:“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地寻找着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以及各种色彩。棱柱的高度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傍晚时分,彩虹仿佛也能一直延续到清晨,当然,这种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设计中使光与影充分融合。我们不再是艺术家,而是深入这个时代的观察者。虽然过去的时代也是高贵、美好而富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科恩在展览中着重展示那些被称为“漂亮的”柯氏作品来应对批评者,“特别是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朗香教堂(the Ronchamp chapel)等作品,它们是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光线的新结合”。

1914年,柯布西耶开始着手研究符合工业化生产的新秩序,他将其定名为“Dom-ino”,最基础的单元由三个平板、六根柱子和一个楼梯组成,可以在工厂中批量生产,然后组装成房子。

1923年,在其著作《走向新建筑》出版的同一年,风头正劲的新锐建筑师柯布西耶为父母在日内瓦湖畔建造了一座白色小屋,他的母亲在此居住至101岁高龄,因此这座建筑也被称为“母亲之家”。作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理论的实践,这座狭长的白色小屋切除了多余的空间,是追求最小限度的极限住宅。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科恩将“母亲之家”称为“感人的建筑”。它不仅包含着设计师的生平经历,更是现代建筑理念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如何处理湖面的反光?如何处理湖面吹来的风?“柯布西耶一生中为他的父母造了两所房子,在其家乡拉绍德封的那座房子融合汇聚了他游历欧洲期间获得的建筑经验;而"母亲之家"虽小,却是柯布西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构思之时就考虑到湖水和周围的群山环绕,也是柯布西耶运用"带状窗口"(ribbon window)的典型案例,既能使居住者将外观全景尽收眼底,同时将更充足的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

1926年,柯布西耶进一步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支柱、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和屋顶花园。并据此于1931年建成萨伏伊别墅,这幢白色建筑看起来像“悬浮在空中的盒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让平面自由布局,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光线自四面畅快地渗入。别墅外形简单,内部却如同一架复杂的机器。它是柯布提倡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标本。

二战后,建筑思想趋于成熟的柯布西耶醉心于“居住单位”(the Unité d"habitation),这是住宅楼系列先进集体化设施的原型,其著名的代表作“马赛公寓”是其首次尝试。

马赛公寓如同“垂直的城市花园”,17层的公寓住宅可容纳330余户约1600人居住,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表现出了一种粗犷、敦厚的艺术效果。其间所有楼板、天花板、墙壁都是独立的,每一套住房都有独立的空中花园。七条内部通道连接不同的公寓,其中一条配备有商铺和一家酒店。屋顶平台则设计了一间幼儿园、一间健身房、一条跑道和一个环形剧场。

科恩如此总结这些“漂亮的柯氏建筑”:“即使是那些看似重复的结构,柯布西耶也从不重复自己,总是不断调节它们以适应具体的地貌和情况。”

柯布西耶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在猛烈推动现代主义建筑之余,还“顺手”设计了几把椅子。“柯布西耶独特而广泛的设计范围并非无意义的同质化,在他的创意领域中,并非所有的设计都以同一种形式转化,这也反映在他的家具设计方面。”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柯布西耶为父母家中所设计的沙发和书桌依然来源于19世纪的模型,就像他早期的建筑设计,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末,他设计的标准化橱柜,与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皮埃尔·吉纳瑞特(Pierre Jeanneret)合作设计的椅子则与他同时期的建筑语言相一致—“注重模块化的设计和易用性的目的,并且具有探索的延展性”。

不切实际?

展览的第四部分展示了1951年,柯布西耶应邀为印度昌迪加尔所作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包括石膏质地的建筑模型、11幅透视图,以及摄影师Pare所拍的照片,柯布西耶将城市安排在四周山脉所包围的广阔平原内,城市是为了使用汽车而规划,然而当时的现实是那里的居民还没有自行车。这一点在其反对者看来是柯布西耶的设计“不切实际”的“罪证”之一。

据科恩介绍,针对当时东西方社会差距较大的现实,柯布西耶在规划之初非常严密地考察了印度的城市和村庄,以及飞机、汽车乃至人们的步伐,他使自己的交通系统适应当地的城市特征,也考虑到砖结构在当地建筑的广泛应用,因而科恩对“不切实际”的说法并不赞同,“柯布西耶在设计最初就将汽车的普及因素考虑在内是非常明智的,直到现在,城市居民数量达到100多万才显示出它的极限,而昌迪加尔至今仍是许多印度大城市的规划样本。”

如今,格局统一、线条明晰的城市住宅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柯布西耶的创作理念未必能被人全盘接受,但相比其生前饱受诟病的状况,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已经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今日城市的一部分。

晚年的柯布西耶在由繁至简的蜕变中逐渐寻找到返璞归真的幸福感,曾倡导“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他晚年为自己设计了位于地中海马丁岬的“休闲小屋”,不仅蕴含了他对于自然界的领悟,更是他进行东方之旅时考察最小限度居住形式的实现,“休闲小屋”陪伴其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

有趣的是,柯布西耶虽然与中国并没有直接的渊源,但在国人复制世界建筑精品的大潮中,同样不乏柯布西耶建筑经典的身影。上世纪90年代河南郑州曾出现过一座朗香教堂的复制品,但最后在柯布西耶基金会的要求下拆除。这看似符合“类普建筑”对实际地点漠不关心,但科恩坦言,这只能理解为实物模型的再现,因为缺失了朗香教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朗香教堂位于山顶之上,从柯布西耶最初的设计草图中可以发现,附近有火车经过”,因此郑州将“朗香教堂”从山顶移到平地,“缺乏对话的视野,建筑完全失去了其意义,成为一个尴尬的副本”。

柯布西耶生前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城市构想,尽管最后并未被付诸实践,但其对建筑界影响巨大,几乎每一代建筑师都从柯布西耶的作品中吸取灵感,谈到柯布西耶具有广泛影响的建筑理念,科恩认为他将建筑学定义为光线下物体组合的相互作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纵观他的一生,依然受雅典和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晚年他通过观察实践所形成的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关系,对今天那些真正想看清世界的建筑师来说依然是榜样。”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柯布西耶设计思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