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时代的中国建筑和政治经济学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10-17
2008年5月12日,中国,这一天一开始显得和“往常”一样:中央政府在全力鼓动国人的热情去拥抱北京奥运会——这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盛会,离开幕日已不到三个月了;北京在忙着筹备这场盛会,并向世界展示它最近竖立起来的一系列令人惊诧的建筑物,如“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水上运动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等。政府确信全世界将会被中国所慑服:一个崛起的超级大国,将要承办奥林匹克史上最壮观的盛会,它急切地要展示出那批建筑——一个建筑学的胜利,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可以比拟。
下午2点28分,一场八级地震击中了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乡村地区。这场灾难揭示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按官方2008年7月8日的报告,该地震已夺走了69197生命,造成18379人失踪和374176人受伤。在地震带来的所有悲惨和不幸中,一个现象凸现出来:乡村震区里有数以千计的学校倒塌和学生被害。这种不合比例的破坏和超常的死亡数目很快激起了大众对乡村学校低劣工程质量的愤怒指责——这其实是一个被忽略了几十年的问题。
2008年3月,总理温家宝保证要在2008年将国家投资在教育上的经费增加45%,达到1562亿元人民币。但是该数目仍远远不够。事实上,中国一直没能实现其在2000年设下的目标:将国家GDP的4%投资于教育——这是国际上通常认可的满足教育投资基本标准的最低限。此外,自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已经积累了550亿元的债务,其中多数是亏欠乡村学校的施工费用和老师的工资。
与乡村教育经费匮乏的局面相对比,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官员每年花费3000亿元用于公款吃喝,3000亿元用于驾车费用,2500亿元用于国内外公费考察。另据统计,政府在奥运会相关项目上共花费2590亿元,其中“鸟巢”花费20亿元,“水立方”9亿元,外加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50多亿元。
一方面,不仅在北京而是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中,无数宏伟的地标型建筑矗立起来,过度的花费,有时仅仅被用到浮夸的炫耀上;而在另一方面,在震区,脆弱的校舍象纸板房子一样地垮下,碾碎数以千计儿童的生命。这强烈对比的画面戏剧性地勾画出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中的极端状况,也同样展示出跟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走过了三十年历程的当代中国建筑状况。
(摘译自朱涛的“Cross the River by Touching the Stones: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Reform Era 1978-2008”的开篇部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