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一、项目背景及发展概况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带来了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巨大变化,各种设计风格、思潮流派层出不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识观念的丧失,一些传统的、民族的美学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也同样如此。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演变历史,它的许多设计方法,在今天的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常常被建筑师们反复使用,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巨大到让我们感觉不到,无处不在到让我们潜移默化。 如何运用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现代建筑设计服务是值得我们深深探讨的……

二、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各国的文化、经济的冲击已经日益严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样深受影响,在建筑行业中尤为突出,房地产市场中地域文化的特点越来越被激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建筑受到严重的破坏,欧式风格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疯狂流行,四处都是西方文化,城市景观设计中欧式也受到青睐。种种现象显示了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危机。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建筑,并设计出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建筑。

三、项目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

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四、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中国传统元素在各类建筑中都有所体现,而公共建筑设计则是建筑种类里面最典型、最能体现建筑文化特质的部分之一。

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

2.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

3.中国传统符号的应用

下面我们就以下几个地区进行深入阐述:

1.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府,其一国之都的身份使得北京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却也较其他省市地区平添了许多局限与禁锢。生活在现在的北京,新首都的感觉越来越清晰明了而老北京的影子已经逐渐淡化隐去了。东单、西四、牌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蜿蜒曲折的小胡同,内敛精致的四合院,曾经的北京元素被近年来强势崛起的鸟巢水立方,裤衩大剧院压在了身下,如果我们不潜下心来在灯红酒绿的北京探寻的话,也许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身在何方。当我们迷茫在中国的首都的时候,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出来,如何解决中国元素与现代建筑的共融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切入点有三,一是人文理念,二是空间结构,三是形式符号及再创造。我们不应一味的追求复古主义,对一切的中国元素生拉硬套强行植入在现代的建筑当中,更不应完全摒弃我们的特色我们的文化。曾经亚洲规模最大的西客站,为了体现中国元素建筑外型而盲目追求民族传统特色,建设盲目求大却导致了诸多问题,甚至是功能上的需求,作为一个城市的咽喉的火车站,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也是单方面注重外观形式的典型例子。我们应该三者兼顾,在对古典建筑的空间、形式、理念进行充分详尽地分析之后再与现代建筑进行融合寻求统一。在任何的建筑设计中都不能脱离地域性,从地理环境发掘人文理念是其最高层次,而空间结构形式符号都是体现人文理念的手段。我们通过研究北京建筑的空间和形式来感受其中的人文理念,以求最终解决中国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2.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中华文化的代表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双重身份造就了西安建筑的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这其中2007年底落成的贞观文化广场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贞观文化广场由西安大剧院、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和曲江太平洋影城四组文化艺术性建筑组成。贞观文化广场在总体建筑设计中,摈弃了纯粹复古的建筑模式,同时又拒绝了折中的建筑手法,将原汁原味的唐风作为传统文化的信息载体与现代的审美理念并置对话。四个主体建筑以正对大雁塔的南北轴线为空间对称关系,电影院与美术展馆布置在用地的北部,两者的大屋顶均设计为重檐歇山;而音乐厅和大剧院布置在用地的南部,两者的大屋顶均设计为重檐庑殿。

在设计该项目时增加了泛光照明设计,通过灯光的冷暖区分,明暗对比突显出建筑本身的材质和独特结构,营造古建厚重、气势磅礴的古典风格。也达到了现代技术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结合。

在西北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安,像贞观文化广场这样透着古朴的文化与现代元素双重气质的建筑屡见不鲜,特别适合人们在其中探索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的奥妙。

3.苏杭

说到苏杭的文化,不得不提中国的苏州园林。我们现在的分析方法和建筑理论都是由西方传到我国,我们要从自己的文化之中挖掘出自己的思维方法,当然我国古代的思维方法与西方的思维方法不属于同一个渊源。当你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字的无力与脆弱,语言与感想总是有隔阂。对于苏杭的研究我们的主要内 容是构图原理(空间结构)、艺术创造(形式符号及再创造)、建筑理论(人文理念)等等。对于当今建筑界中构图原理显然不是我们的国粹,都是西方的舶来品。而中国的园林建筑它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式美法则震撼世界,例如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 这就意味着有许多造园手法都可以用构图原理的一般法则给予科学的解释。再如近代理论所提出的空间理论的整体概念,在园林中就有很好的展现,园林强调的步移景异,就是空间的强调。只要我们认真的去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就能在学到建筑的理念,而挖掘的东西就属于我们中国的建筑理论。而中国现在缺乏挖掘这种理论的精神。当代新建筑流派如日本的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的创作理论;美国建筑师查理斯 莫尔提出的空间的多维性;另一位建筑师凡丘里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等各种各样的最时髦的建筑理论,几乎都使人难以置信地可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找到体现。这就是我国的建筑理论资源,而我国却挖掘的甚少。

对于我国的文化特征,我们要挖掘的东西太多,我们守候着这么大的资源可与当今的石油资源相媲美。挖掘出自己的东西,创造出自己的思维理论,是我们的重点,也是我们的难点和创新点。

五、创新点及拟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能够开创新的理念及手段将线性建筑设计和中国传统中的白描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将中国的传统元素简洁化符号化通过现代的材料和表现方法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分析过中国建筑界的发展状况我们觉得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如何让城市有自己的风格,体现鲜明的地域性。在当今世界中,全球化的浪潮对各国的文化经济的冲击已经日益突显。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影响,在建筑行业中尤为突显。在建筑行业中地域文化的特点越来越淡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建筑也受到了破坏,大量盲目地学习,照搬外国超高层建筑的风格,使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失去了每个城市独有的风格,全国一体化,走到哪里都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打破了原有的和谐布局,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第二,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与整合,并有机的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

六、结语

传统建筑空间之所以能激发今人的审美情感,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使人们联想到当时的生活形态、时代背景和文化精神,从而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愉悦身心,最终进入一种“悦志悦神”的审美状态。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要继承,但不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在处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上,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设计出新的、具有时代性又兼顾历史性的建筑空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中国传统元素现代公共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