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教堂到市政厅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07-24
锡耶纳市政厅(图片来源:互联网)
意大利丰富的建筑和艺术,一直是城市史研究的史料宝库。在意大利的城市中,除广场外,教堂和市政厅往往是最为醒目的两处地标性建筑。自从11世纪后期进入城市公社时代,意大利各个城市便陆续兴起市政建设,在象征权威的大教堂、洗礼堂等宗教建筑旁边出现了市政场所,如市民广场、市政厅。最早一批市政厅于12世纪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到13世纪中叶更是出现了集中建设市政建筑的繁盛局面,这象征着自治城市公社的胜利。城市政府还毫不吝惜地投资艺术装饰,往往在建筑底层设有宽敞的大厅,并且布满装饰一新的壁画。建筑内部的壁画,也可以作为史料来佐证城市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层面的演进。
锡耶纳特殊的地理状况决定了它的山城特征,因而城市布局多呈弯曲状而非像意大利其他城市那样曲直分明。从城市形态看,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锡耶纳不是按照同中心发展的,而是沿着山脊发展。城市主要由分布在三个丘陵之上的区域构成,道路基本上依山而建,三条脊状的道路将城市分成三个区域:原属主教驻地的“城市区”,东部的“圣马丁区”,北面的“卡莫利亚区”,三个区域又可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呈倒Y型的三条道路向外分别通往三个城门,并相交在坎波广场,从而使这里成为城市的天然中心。
锡耶纳市政厅(图片来源:互联网)
坎波广场位于几座山丘汇合处的山坡上,通过三条主要道路将锡耶纳的三个区域连为一个整体,正中的开放空间便是广场。最初坎波广场主要用作集市,是商业小贩的聚集地,一直到13世纪末以前主要用于经济活动。12世纪,锡耶纳城市建设最辉煌的建筑成就要数教堂,这时城市的中心也是在市区的大教堂及其广场,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锡耶纳建立起主教座堂,教堂前的广场成为公社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心。锡耶纳在5世纪成为主教驻地,12世纪主教权力逐渐衰退,贵族最终迫使主教承认城市自治,因此,12世纪后期成立的城市公社脱离了主教控制。锡耶纳大教堂成为城市的主教座堂,纪念圣母玛利亚的升天。这里在罗马时代是供奉密涅瓦的神庙,9世纪时改造为主教宫殿,是主教区的中心所在地,12世纪末开始在这里兴建起大教堂,到13世纪初每日都有集会弥撒,13世纪更是进行了修复和扩建,大规模的扩建最初在1215年设计并动工,到1263年竣工,新的大教堂由一个轻微突出的耳堂、圆屋顶和塔楼组成,教堂内外的大理石表面是相互交错的白色和墨绿色线条,构成锡耶纳特有的标志。教堂的拱顶和耳堂是在1259—1260年间建造,其后断断续续地增建一直持续到1264年才最终完工。1265—1268年间,著名雕塑家尼可拉·皮萨诺携其子为这个主教座堂设计祭坛。大教堂与锡耶纳城市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自从锡耶纳在蒙塔佩蒂战役中战胜对手佛罗伦萨之后,就奠定了这里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并尊奉她为城市的保护者,当时城市长官就是在大教堂为战争祈祷的。
锡耶纳市政厅(图片来源:互联网)
锡耶纳在市政厅建造之前,一直以大教堂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并且由分散各处的贵族私邸构成整座城市的空间网络。然而,随着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经济的发展,以大教堂为中心、权贵私邸遍布全城的格局越来越不利于商业时代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三条中轴线交叉点的坎波广场既是地理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更易推动经济的发展,自然成为新的城市中心。除了经济因素,城市空间的变化与政治发展息息相关,商业复兴使从事贸易和金融活动的商人、手工业者和银行家逐渐在城市中获取了更高的地位,他们积极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这些人构成了新兴的平民阶层,他们通过组成九人政府掌控了城市公社的权力,继而对城市空间进行了调整和重塑。在市政建筑方面,通过清理坎波广场和建立市政厅,同时严令限制权贵私邸塔楼的高度,市政厅及其塔楼以超越一切的雄姿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平民正是通过这些举措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并且通过一系列立法保证了市政空间的威严感,从而树立平民政府的威信和遏制城市内部的斗争。在市政艺术方面,以市政厅内部的壁画进行政治宣传,也是新的掌权者投资艺术的用意所在,这些图像成为平民政府的政治诉求方式,它既加强本阶层的自我认同,也努力赢得市民的支持,从而维持共和政体的成熟和稳定。
锡耶纳市政厅周边环境(图片来源:互联网)
对中世纪城市的理解,一方面是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城市的面貌,或者通过城市档案材料等重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城市空间的研究来建构历史,城市广场、市政建筑、经济活动、文学艺术创作等都参与了城市空间的生产。正如列斐弗尔所言,“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活动都生产空间,自然、劳动、技术、知识以及生产关系等都成为生产的力量。”它们在建构城市空间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功能,“一个已经被生产出来的空间能够被破译、能够被阅读。这样一个空间就意味着意义的衍生过程”。空间的符号意义是由权力者建构的,体现的是权力者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则通过城市空间的转型而演变为市民的“集体表象”,并象征性地反映出等级间的斗争。在这种转型中,城市的自然发展与人为建构合二为一,共同表征着时代的政治经济变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