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建筑评论的手段

网络配图(来源:百度)

建筑评论必须建立在评论的标准之上 

建筑评论需要建立评论的标准(评论背景、评论系统)之上,其中既有评论者自己的标准,也有评论者和接受人群共同的标准,包括审美、功能、形式、心理和地域等。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其评论结果是不同的。事实上,建筑存在的问题始终是围绕着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构造、审美趣味以及环境意识体现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牵涉到建筑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价值意义。建筑评论就是要对与这些问题的相关问题予以剖析与解决。换言之,建筑评论的本质就是价值评价,建筑的价值意义体现在其是否在功能、结构和审美等方面的关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建筑评论包括“真”与“美”两个方面:建筑的“真”表现在物质材料的合理利用与表达、结构与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济上的有效性、功能的适应性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等等。这是理性的判断,可以得到科学的证明或数态、物态的表达。建筑的“美”表现在对建筑形式完美的理解,对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的理解,如比例、尺度、色彩、体量、对比、韵律、均衡和稳定等等。这是感性的判断,难以甚至是无法进行全面地表达。

建筑评论要有独立的评论方法 

建筑评论也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评论方法和评论氛围。现代建筑评论标准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定量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完全可以解决。GI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实态调查快速跟踪系统等近代科技手段已逐渐为建筑师所熟悉,并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评论中。事实上,建筑评论是相对于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而独立存在的学科,没有建筑现论和建筑历史的建筑评论是不可思议。在没有对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的了解、没有对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师的想法进行仔细研究之前就不宜随便地评论。当然,建筑评论的切入点的确难以选择。建筑评论应该是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并以独立的方式出现。因此,如果建筑评论把握了功能、结构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关系并揭示出来,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的价值就能够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建筑评论因价值问题得以解决,其实际效应也就显示出来了。另外,在评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发挥评论者的丰富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不仅能使抽象的思想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够使评论所提出的一切观点具有生命力。还要带着问题去进行辨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进行建筑评论的过程中对评论对象存在问题予以质疑和分析,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思路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建筑评论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宏观指导 

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当今潮流中优秀建筑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造型问题了。没有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创造出来的建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仅代表建筑师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作品。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视觉上的融洽,更应该包括物尽其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这一条件不具备或是被破坏了,那么这个建筑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只有充分考虑了环境问题,才能进行下一步对功能、空间、比例、尺度和美观等的评价。因此,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一幢建筑破坏了景观、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的巨大耗费甚至妨害了社会秩序,即便它的造型再美也不能算是优秀建筑。建筑师应该以平常而客观的心态去研究环境,研究建筑和人的活动,以达到创作中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

建筑评论应该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 

建筑评论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思想的转型,推动先进建筑思潮的形成。评论者不能只是对评论对象内涵的追问与揭示,要对评论对象的思想和感情进行开拓,以达到新的高度。评论者是否具有严谨和谦逊的态度,这决定了他是否有严以责已、宽以待人的品格和境界。建筑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公众欣赏建筑空间组合的意境,提高人们的建筑审美意识和情趣,这也是一个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建筑评论应该成为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活动,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些非凡的知识领域或特殊人物圈内的孤芳自赏,没有必要弄得深不可测。因而在进行建筑评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只有回到能让人可以理解的常识的状态才能给人以实在感。评论者若具有独特的洞穴力、深邃的理性穿透力和个性化情感语言流露,就可以使评论文章成为令人喜闻乐见的美文。建筑评论可以从评论外国的建筑开始,这样做不单是为了评论,也是给国人开阔眼界,了解中国的建筑观念与世界的建筑观念相差有多远。 

建筑评论包括评论者、评论对象(建筑物)、接受人群三方面因素。建筑评论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评论、不同受众的评论,非语言文字的评论,还有通过建筑对建筑进行的评论、通过使用建筑进行的评论、通过建筑设计对建筑进行的评论等等。承担建筑评论的并不一定是业内人士,但懂建筑是一个前提。近些年来,建筑评论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展建筑评论的途径在不断增多,影响也在逐渐扩大。从评论的主体来看,有建筑学家、其他艺术家、广大业主,当然还有普通民众。除了专业的学术期刊,还有各种传媒,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的发展为建筑评论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平台。建筑本身的内涵十分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素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去评论建筑。建筑评论还可以从国内外各种设计竞赛入手,这此设计竞赛可以体现建筑思潮,其中不乏代表着当今世界建筑潮流的东西。同时,建筑评论还可以借助像评选十大建筑等公众参与的各种形式来进行。由《南方都市报》联合多家建筑专业媒体,于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传媒建筑奖的评选。这次以“走向公民建筑”为主题的评选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建筑评选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它的评选理念不同,从社会、人文和公众的角度切入;评选主体的性质不同,既有民间又有专业学术媒体参与;评选的过程不同,从提名候选取、网络抽票到专家评审体现共同参与;参与评选取与获奖作品不是规模宏大的官方工程,获奖人员大多不是当红的“明星建筑师”。评选活动的成效是显著的,有助于优秀建筑设计脱颖而出,也缔造了一批基本功扎实、有社会责任心和不断追求完美的新一代建筑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评论标准手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