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蓝冰可:当精确的德国设计遇上不确定的中国

摘要:德国的文化标准到你可以预测到每一天的生活轨迹,而在中国每一天都充满了变化,这对德国建筑师Binke Lenhardt充满了吸引力。

德国的文化标准到你可以预测到每一天的生活轨迹,而在中国每一天都充满了变化,这对德国建筑师Binke Lenhardt充满了吸引力。在中国工作生活15年, Binke Lenhardt学会了说中文,还取了一个中文名:蓝冰可。

但在她身上能感受到明显的德式作风,比如列出此次访问的要点,演讲时逻辑主线非常清晰,一一罗列关键点并以案例佐证。正如她谈到的德国设计的特点:系统性、精准性和留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德国设计的严密思考精确计算,同时又以充分的想象力为空间预留成长性和可能性。她和合伙人中国建筑师董灏,在中国进行了许多国际视野本土表达的作品。在北京宝马博物馆项目里,以层层的正红色帷幕堆叠出的红门,在冷峻的德国工业设计里融入中式的诗意。

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2005 年建立Crossboundaries Architects,在北京、法兰克福均设有办公室,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副总建筑师。与团队一同完成家盒子、索易快乐成长中心、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爱慕时尚工厂与北京宝马博物馆等项目。多次获得国际级奖项,近期奖项包括近期奖项包括2015及2017 AD 100、 2015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荣誉提名、2015北京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16建筑创作大奖银奖、2016及2017Architizer A+等。同时担任教育工作,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

问:你是因为什么机缘来到了中国?当时对中国的印象怎样?

蓝冰可:我已经在中国15年。我跟我现在的的合伙人,也是我的丈夫董灏,在纽约上大学的时候认识,我们一起在那里学习建筑。毕业后我们思考未来要去哪里工作和生活。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发现美国和中国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很多在海外的建筑师也回到中国去发展。我们觉得对于我们青年建筑师而言,中国或许能提供更多机遇。经过慎重考虑,我申请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研究生奖学金留学中国。

2001年10月份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那时天气还有些热。当时在我看来,北京非常大,缺乏特色,还有很多灰尘,我不太喜欢。当时我没想到有一天会在这里生活,先回到了德国,随后去了美国——但最终我还是在2002年夏天来到了这里。对我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国家,有很多事物等着我去探索。开始的两三年适应中国的生活非常困难,我在德国所适应的一切,在这里都很难找到,比如说我喜欢的食物和咖啡。但随着时间流逝,我逐渐在中国安顿下来了。

爱慕时尚工厂

问:中国有哪些特别吸引你的地方?

蓝冰可:首先是生活的多样化。我们现在在贵阳,我发现贵阳的食物和中国其它省份是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南方和北方人他们做事的方式都很不一样,人们的生活非常丰富。第二点是,多样化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比如地貌、饮食、服饰、语言等等,所以在很多小细节上能给我灵感。第三点是,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为建筑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这些机会和变化非常激动人心,也很有趣。德国的生活比较标准化,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无趣——我们基本上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在中国,每一天都不一样。

北京家盒子

问:“标准化”、“严谨”是中国人对德国很直接的印象,在你看来,德国设计还有什么特点?

蓝冰可:德国设计有很多的特征,比如简约、严谨,但我希望能够再加一些词,比如功能性、极简主义、理性。这些特点都直接与一些价值相关。

比如,在中国“差不多”就好了,但是在德国完全没有“差不多”这种说法,十公分就是十分公分,九公分就是九公分,没有九公分和十公分差不多这样的说法。我们非常注重细节,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我刚开始在中国工作的时候很难接受中国这种“差不多”文化。德国的文化更多是强调标准化,这也决定了没有太多灵活改变的空间。德国的面积和中国比起来很小,所以在德国建立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标准比中国要容易得多。比如德国出台法律法规对很多产品进行标准化的规范,在中国也有一些规定,但是没有那么多,也不会那些细致,在德国进行产品设计必须要考虑很多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点是质量。德国产品以高质量著称,但有时候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个不利因素。或许可以说,德国相对而言重质量轻设计,质量摆在设计前面,德国的水龙头质量和做工非常好,但是不会让你觉得惊艳。而意大利往往设计比质量重要,从汽车就可以看出来。意大利的汽车外观看起来很酷炫,德国的汽车,我总是想,天啊能不能设计得酷一点。当然,需要全面去看待这件事,对于产品而言,功能和质量或许更重要一点,然后才考虑怎么好看。

北京宝马博物馆

问:路易斯·沙里文说“形式追随功能”,这应该也是德国设计非常强调的准则,而 “Less is More”这句德国包豪斯主义的宣言则在概念上略有不同,在Crossboundaries你们如何理解或关联这种概念?

蓝冰可:在Crossboundaries,我们的工作以人为本。我们最终创造的空间或建筑是提供人们使用的,也是积极与人互动的。因此,这些空间必须重视使用者。“Less is More”这一概念可以有多种解释,从人本角度看,它意味着你要给使用者留出空间,让其成为空间的主人,或者是说,你要为发展和成长留出空间,做法就是不要过度设计,使空间功能单一,而是要孕育潜能,能够适应变化,重新定义空间功能。

在这一前提下,我还想引用丘吉尔的话:“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如果一栋建筑设计具有一定品质,它就会给人留出发展空间,让人合理利用环境——最终它就会对使用者产生影响。这最终又把“人”至于核心地位。

上海家盒子

问:Crossboundaries代表着跨界,这也是你们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

蓝冰可:Crossboundaries成立于2005年,当时取这个名字,一方面因为我是德国人,董灏是中国人,我们希望用它来表明我们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间的桥梁,我们能够跨越不同的国界和文化。我们团队里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来自世界各国,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在这里互相学习交流。比如我们团队里有中国人也有英国人,他们之间沟通交流得出的解决方案,不是纯中国的也不是纯英国的,而是为中国这个大背景下的项目得出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有全球化思维,展示基于对各地文化透彻了解提出的全球性战略。

我们团队的多样化还体现在我们的客户很多样,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不仅仅专注于建筑设计,我们也关注室内设计、产品设计,还有视觉艺术、品牌建设、展览策划等等,甚至还会关注城市规划、教育,我们团队的成员的专业背景也非常具有多样性。我们会和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开展合作,不断发掘新的合作项目。

在招聘新员工时我们希望他们明白,要突破常规去思考,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中的是创意的头脑。我们进行项目的时候更多是集思广益,每个人把自己的见解和最好的方案拿出来,综合得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在和中国的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有一些客户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我们要帮助他们明确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更多是把重点放在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找到最适宜客户的解决方案。意见的分享交流在我们事务所里是非常重要的。

Crossboundaries工作室

问:中国非常多元,有非常多的机会,你对在中国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期待?

蓝冰可:建筑不能改变整个世界,但是至少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我希望我们的项目都是以人为本的,让人们意识到这个空间能够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作用。我希望能够给使用这个空间的人、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一些变化,一些积极的影响,哪怕是很小的影响。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欧洲,这都是我们工作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现在就在户外花园里聊天,我觉得这比在室内采访要好得多,绿树青葱,鸟鸣环绕,令人心旷神怡。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微小的例子,体现了环境能对人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问:你怎么看建筑师这个职业的价值?

蓝冰可:建筑师就像律师、医生一样,也是一个职业,建筑师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在其中创造出新的世界,改善我们身边的环境。有些建筑师的影响力较大,可以参与城市规划,但或许绝大部分建筑师进行团队合作,参与建筑设计或室内装修。我们无法改变社会运作方式,但我们能通过我们的圈子、我们的作品传达影响。甚至有时,我们的工作看似无足轻重,但我们仍满怀信心,积极创造正面影响,我觉得这是建筑师要坚持的职业责任。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影响能产生一定的涟漪效应,对更多的人、对环境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问:活跃在业界的女建筑师很少,女性这个身份会给你的工作带来困扰吗?

蓝冰可:在中国工作,人们对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是一个老外,然后才意识到我是一个女性,所以性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首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专业建筑师,而对建筑师这个职业来说性别不重要。我希望人们不要过多去关性别,而是关注专业能力。我作为一个女建筑师感受到的更多是积极体验,因为我不仅得到客户的尊重,而且在建筑工地上也备受关心。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德国建筑师蓝冰可董灏家盒子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