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张雷:别拿“跨界”当回事儿

东南大学建筑系和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系 张雷

在建筑的世界里,他理性而专注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和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系的张雷,任教于南京大学,并曾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千叶技术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等校客座教授、副教授、教师,及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评审。由于他个人风格十分鲜明,总是中长发,一袭黑衣,戴着墨镜,在学校里,他是一个“很酷的老师”。建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后,他的个人风格依然沿袭到了作品之中。

张雷的风格多年不变,建筑让他成为一个更专注、更理性的人。同样的衣服会一次买四五套,三餐也吃得很简单。他从不看电影,因为“不愿意活在别人设计的世界里。”聊到他的生活状态,他说自己不太容易受外部条件影响。在思考建筑问题的时候,他希望自己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我们建筑师行业,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汲取营养,我喜欢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作品如其人,他的建筑,极富理性,逻辑缜密,也有很强的力量感。他对我们说,“建筑是powerful(有力量)的,而力量是整体气质上的,在细节上又是sensitive(敏感)的,让人回味。”

设计以效率和功能为本

在思考设计理念时,张雷总是将房屋的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好的建筑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他强调房屋应该以人的需求为本,“我关心的是它的效率,带来的便捷。”他谈到了“虹桥综合体”——这座建筑在飞机、火车和地铁之间搭建起流线型的换乘体系,为人们带来了现代交通的便捷。“好的建筑在于三点,”张雷说,“一、问题有没有解决,还是制造了很多问题;二、解决的效率是否高,是不是高明;三、是否有持续性。”他认为,所有的建设都会耗费资源,但如果比别人多想一些,解决了其他建筑解决不了的问题,为生活带来了便捷,这便是合理的耗费。

“乾坤盘”的设计理念,便是将耗费降至最低,也秉承了张雷对功能性和效率的高要求。他说:“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思路相同,最终依然回归形式与功能的对话,决定一件产品的好坏,便是其中反射出的形式、功能和材料三者是否统一。”在他看来,如果这三者和谐统一,产品设计新颖,就是好产品。

“别什么都扯上中国风”

当然,工业产品除了强调功能性,外观在设计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国际上刮起的“中国风”,此次Alessi与中国建筑师的“跨界合作”,出于意大利品牌的东方情怀,迎着国际上刮起的“中国风”,东方设计元素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设计师的名片。但张雷不愿意跟随潮流,在设计中也未直接采用字面的中国元素。他说:“能直接用符号表达的东西,一定是最肤浅的。”在他的作品中,你找不到流行的华丽,非自然的设计语言。

张雷认为,拿符号和文化作为卖点,恰恰证明了在设计中缺乏自信。“很少有设计师对本国文化的强调像中国设计师这样,老是把中国作为卖点,但这样的自信恰恰是自卑的表现。”他认为设计应当是国际的,“优秀的设计师并不以地域为荣,设计应当是无国界的,中国未来的好设计一定会淡化‘中国’的概念。”

建筑练的是基本功

“跨界”似乎是近些年新兴的概念,创意产业融会贯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自己行业之外的项目:建筑师设计时装、艺术家设计房子、平面设计师尝试橱窗设计等。张雷告诉我们,“跨界”一定是设计师、建筑师在原有的行业内发展较为成熟后,延伸到其他领域的一种行为,而年轻的创意工作者尝试不同领域仅仅是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应该与我们所说的“跨界”区分开来。在欧洲有很多全才的建筑师,他们做家装设计、珠宝设计,也是因为建筑专业的铺垫。

“我们都知道意大利的设计很好,很多意大利建筑师从房子一直做到家具。”张雷说。建筑专业和普通的设计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建筑是文化、空间和材料的对话,为设计师打下扎实的基础。“很多设计师都是学建筑的。一个威尼斯建筑学院有五千个学生,学成之后再去不同的studio(事务所)接触专业性的内容,找到自己的方式往下发展。”

“跨界”虽易,别太在意

除了“乾坤盘”,张雷也做过家具,但对于自己的 “跨界”作品,张雷总是不愿多言,对他来说,专业和专注地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为Alessi做的工业设计,他说自己只是偶尔玩儿一票,“但是心里清楚,玩一玩,不要太在意。”

对于未来,张雷觉得“跨界”可能不会成为长期的发展方向。“除非遇到特别好的partner(合作者),能和我合作、互补,我自己不会再踏入设计。”他说。设计业的发展对专业性的要求会更高,专业性细分,使得做每个行业都越来越困难,经验和积累也很重要。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跨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