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城南计划:一个通过跨界力量关注城市变迁的实践

2014年9月29日下午5时,「城南计划-前门东区2014」新闻发布会在玉河畔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此次展览将是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继2009年“立体城市•未来中国”、2011年“全方位中国设计”之后,又一个通过跨界力量关注城市变迁的实践。发布会现场,各界专家从城市功能与空间演进、旧城改造与民生保障、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等不同视角,探讨在当前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由不同领域、学科的实践者、学者组成的知识精英群体融入旧城改造与复兴理想之路的途径与积极意义,畅想未来理想的科技环保与人文民生共重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并分享了国内外已建成的或建设中的旧城重生案例。

嘉宾观点:

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总监 翁菱

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总监 翁菱

“我始终相信艺术是改变中国社会的另一种强大力量。自2002年策划组织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起就一直关注城市变迁问题,并长期与国内外诸多建筑、规划事务所和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今年天安时间玉河新址开幕后,继续着力在城市核心打造一个艺术、设计、环保为基础的创新思想平台;而恰逢天街集团李桦董事长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对北京老城区改造再生的关注,三方共同决定在玉河新址以学术展览论坛的范式,展开一场关于旧城区再生复兴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对话,以期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邀请几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媒体朋友们一起漫谈旧城重生这个现实的主题,我们相信,想象理想的旧城重生首先要建立在贯通不同学科的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有方合伙人 史建

有方合伙人 史建

“前门东区在历史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名来指代,街道格局也与北京常见的胡同很不同,斜街、丁字路口、小广场等成就了这里特殊的城市肌理,这些都是由河道(已消失)和人流走向共同影响产生的。当金中都(现大栅栏地区)被毁后,原住民需要与新的城市区域交通联络,行走的方向最终演变成今天的街巷走向。希望此次研究活动能够给这个区域带来新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周榕

“前门东区的四合院并非典型,原物保护的意义不太明显,但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一种新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有被研究探索的可能。在过去的城市改造中,大规划垄断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不同的城市区域多元生长的可能。以“设计”的方式替代规划营造城市,融入文化、艺术、科技等更多的元素,才能让城市自觉、智慧地进化,并找到城市自己的身份特质。城南计划,微城市的探索。”

都市实践合伙人 孟岩

都市实践合伙人 孟岩

“城市的特质被削弱,“主题公园化”、“城市旅游化”是一场悲剧,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生活日趋单一,新住民仅居住在城中却很少参与城市生活。将这种生活方式强行套用在四合院上,征用四合院拥有的空间资源,会发现很难以引入有效群体来建设丰富城市生活。城南是北京最有希望打破这一困境的区域,非典型的四合院拥有的特定的、多元的生活方式下,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有希望的多样化的未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艺术中心创始人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艺术中心创始人 朱小地

“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又从事城市建筑方面的工作,让我对北京旧城有着更深入的理解。相对于政府而言,原住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仅期待着搬迁和补偿,却无力改变城市变迁的节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现今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遇到了多方面的阻力,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或民众都无法摆脱。只有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引入旧区域,让更多原住民主动、长期且共同参与城市的发展,才有希望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与文化传承。文化不是创造而是生长和繁衍,不要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哲学家 陈嘉映

哲学家 陈嘉映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改造最剧烈的国家,所得到的教训多于成绩。文化不是规划而是要润化、培养出来。在政府主导的城市改造中,文化被轻视,民众不再关心城市的变化。我看到纽约的HIGHLINE项目是社区在自我主导下完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旧区域改造和再生计划。只有让区域有生活才能有文化产生,什么样的群体生活构成什么样的文化特质,我希望能够看到错落有致的中国城市构成。”

北京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 孙群

北京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 孙群

“我一直都从事着媒体方面的工作,媒体工作致力于传播和宣传,但更需要秉承一份责任感。在主持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过程中,我始终希望把它办成一个大的传播平台,而非强制宣传似的短期活动。在挑选合作区域时,我们认为大栅栏拥有一种“城中城”的特色,751具备“城中厂”的典型意义,草场地则更多拥有“城中村”的代表性,因此应该帮助他们保持、展现和发展与众不同的城市区域特征。我们希望能清晰地告诉大家,设计为谁?为什么?”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 施卫良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 施卫良

“首先我是以普通市民的身份来参加活动的。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政府自上而下的力量是我们能够实现快速城市化的优势和动力,取得的成就也被很多国外同行羡慕。但面对当今快速扩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也开始了反思。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元的社会力量,如政府、市场、设计师、艺术家、民众等,都能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治理中来。另外我们也在思考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在城市规划的“云平台”上,共同铸就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理想。”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跨界城南计划城市变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