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向“网红”建筑学习

“网红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作品除了少数德艺双馨的大项目之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孤独系”,一类是“乌托邦系”,一类是“欲望系”。这些“直指人心”的标签就是作品的“气质”。

第一气质——孤独

拿网红建筑的开山之作“孤独图书馆”来讲,其“内容”和“气质”是分离的。在“内容”上:柯布边窗,丰富剖面,浇筑玻璃等等与“孤独”二字并没有本质联系。但在“气质”上:一片空无一人的沙滩,一扇望向大海的长窗,一个不与周边对话的体量,等元素完全展现了“孤独”两个字。真正引起传播的并非“内容”,而是“气质”。孤独的气质与城市人“逃离北上广”“诗与远方”“身体被掏空”的那种无奈和焦虑是如此契合,与文艺青年那种“无病呻吟”式的惆怅是如此对路,以至于“孤独图书馆”在大众传播上一击必中。

当回到建筑学范围内讨论时,“气质”其实意味着将人们对基地的感受“物化”成建筑体量。具体来讲,“孤独”的气质就往往与“抵抗自然的体量”有关,所以在手法层面,体量一定要有“纪念性”。康从苏格兰城堡里看到了什么?就是这点。

Villa Malaparte非常“孤独”

圣本笃教堂也非常“孤独”

在“世界尽头”的女巫纪念亭,极致的“孤独”

第二气质——乌托邦

网上各种“最美”“美成一个宇宙”“美得让人心碎”背后实际上对应着一种“乌托邦”气质,即一个“似幻似真”的美好世界。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拥有一大批历史案例。
 

辛克尔的浪漫主义乌托邦

Hans Poelzig表现主义乌托邦

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学乌托邦

已经成为现实的未来主义建筑

第三气质——欲望

在那些可以用“性感”“纵欲”“纸醉金迷”“用力过猛”“过度设计”形容的建筑背后,流淌的是设计者的“欲望”。这些充满“欲望”的设计在中国之所以成为网红建筑,《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火遍中国,广电总局之所以需要不间断的治理电视剧和各类电视节目————原因只有一个,“欲望”在中国文化中从来都被压抑。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网红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