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密码

本文作者:袁野,清华大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Y+A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在幼儿园的设计中,需要从原型、图式、领域、尺度、路径、交流、故事、直观、纪念等因素思考空间设计。这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到这些方面与装饰无关,与色彩无关。

01

原型

所有的设计都源于最简洁的形式,就像一颗蛋,但是实际上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一个鸡蛋,孕育的是生命,生命是无限的,这是基本的哲学。胎儿在子宫里的经历,其实在6岁以前,还有残存的记忆,设计师在做儿童空间设计的时候,要保护儿童的这种残存的记忆。

这种生理的、心理的记忆,这种包裹感、温暖、围合、亲密感,要在儿童空间设计中体现。包括儿童逐渐从那种包裹的空间中出来,虽然此时幼儿依然在一个小的空间里,但他已经开始面对更大的世界了。

孕育、出生是一个空间探索过程,幼儿的成长也是空间探索的过程,而人类对空间的探索从未停止。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有其空间性。”最早的原始人居住在山洞中,山洞的空间特征是保护,主要用于遮风避雨、躲避野兽,但同时山洞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能让人类随时能够走出去,可以让人类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对空间的一个最基础的理解:它是一个稳定的居所,同时又能够让人走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逐渐地,人类告别原始的居住环境,开始用最简单的手法搭建房子,这样的过程我们现在依然可以从儿童身上观察到,比如儿童画中,最开始房子的形象是三角形与稳固的四边形的上下结合。

到了现在,我们认为空间是这样一个环境:它有着生存的作用,包含着精神的传承,有情境以及意味。我们的幼儿园设计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幼儿园能够从生存、精神、情境、意味等领域去考虑,它就是适合儿童的。比如“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围圆而坐、四合院的设计等。

儿童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教育的功用。教育家的精神和意味都要在空间中有所体现。比如弗吉尼亚大学的设计中就包含了教育理念的反映。每一个景观中间都有一个花园。花园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伊甸园的象征,有着天堂的想象,而大学寄托了设计者对学生美好的祝愿。教育是一个群体活动,所以弗吉尼亚大学的花园设计又有一定的神秘性,有很好的围合,采用了大量的波浪线设计。

02

图式

皮亚杰认为,图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又可以被看成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认知结构就是协调了图式的整体形式。人们把直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图式中,从而达到了对事物的理解、同化。

在皮亚杰认知理论中,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质的飞跃。此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基本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守恒性、万物有灵、假想能力以及模仿。

空间形成于图式,它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空间的认识,儿童的成长也符合这一规律。所以对于2~7 岁的儿童来说,空间、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活跃,他们会以一种非常直接和细致的方式来感受环境。心理学家使用“环境压力”来描述人在某种环境下所体验到的心理力量。这种理论可以塑造人们在这个环境下的行为。比如,儿童在方方正正的空间,长长的走廊中是有压力的,比如,当一个5岁的孩子进入大学教学楼中,不自觉地会变得安静、小心翼翼。

03

领域

库尔特·勒温提出了心理生活空间理论。心理生活空间又称作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B=f(PE)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包含了人及其环境。如果以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LS 表示生活空间,那么B=f(PE)=f(LS),即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儿童通过空间的探索学习,逐渐识别稳定的对象和活动对象,空间概念逐渐建立,学会自我定位,建立领域感。

一个孩子从孕育到成长的探索领域变化

儿童通过空间的探索学习,不断突破心理禁忌边界,拓展心理生活空间的范围,逐渐建立自信。生活中很多经典的儿童空间的设计都在有意无意中体现这一点。

比如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家之一赖特家的儿童房。他将儿童房设计为宽阔的、没有阻隔的、充满了窗户和宽阔窗台的大房间。空间的高大让儿童体会到崇高感,而穹顶式设计又让现代设计与古罗马的历史建立了连接,中心是大大的壁炉,承载了典型的西方家庭中家的温暖;宽阔而矮矮的窗台可以让儿童随时爬上去通过窗户探索外面世界。

北京日日新天趣园里的干涸的池塘也在无意中满足了儿童领域的意识。那个干涸的小池塘的尺度非常好,让儿童站在池壁附近能正好地遮挡好自己,池塘中间又有足够大的平坦的空间供儿童组成小团队一起玩耍。这样的空间最利于满足儿童的领域感。

04 

尺度

尺度分为生理性尺度和心理学尺度。儿童对大与小非常敏感,所以在幼儿园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要求,做出尺度的调整。

比如单独的儿童喜欢小环境,我们称之为微尺度,包裹的、围合的小环境会让儿童感觉到安全。而对于有小伙伴需求的儿童来说,稍微大一些的空间,且包括围栏、阻隔形成的一个够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环境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当然对于稍微大一些的集体活动,比如十几个孩子一起活动的教室,尺度就需要再大一些,我们称之为中尺度。中尺度往往代表着社会性空间,有交流的需求。

在中尺度的空间设计中,建筑师可做的有很多,这个空间既可以设计为宽阔的、没有阻隔的空阔的大空间,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分割,以满足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对于更大的集体活动,比如全校师幼共同活动的空间,就需要大尺度设计。优秀的幼儿园空间设计需要包括各种尺度,并要在大尺度中做好尺度的调整。

女儿坐在橱柜里看书、画画

儿童自发地建立自己的小领域,角落—隐藏—私密,这是儿童的心理需求。还记得我带着女儿去旅行,住在一个公寓中。对于成人来说,我对那个公寓的厨房、厨具设计印象非常深刻。橱柜门横七竖八地交错,相互阻隔,在我看来是个使用价值非常低的设计,然而我的女儿很喜欢这个地方。由于是小公寓,都是大的空间,我女儿在吃完饭或者想读书的时候,她就会跑到厨房,把所有的橱柜门、抽屉打开,正好可以围合成一个小小的独立的空间,她可以坐在里面读书、画画。

05 

路径

儿童与成人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非常不同,儿童行为看起来更加散乱,但也是有迹可循。成人的行为目标非常明确,如果是将行为A与目标B之间的联系看作是线条的话,我们会看到成人的A与B之间是直线,而儿童的A与B之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曲度,对于更小的幼儿来说,A与B之间很有可能是线条绕了一圈,并没有连接B。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幼儿很多时候在行为过程中会忘记他原来的目标。

日本藤幼儿园房顶上的圆形“跑道”

儿童在行为与目标之间会形成独特的回路,我们称之为洄游体系。这在经典幼儿空间设计中也有体现,比如日本的藤幼儿园,圆圆的“跑道”屋顶。路径的细节在儿童空间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在游戏场所,也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比如石子铺成的小路,灌木、花草的景观设计,甚至还可以采用垫土形成自然的小坡等方式来区分、联合区域。

06

交流

儿童的空间设计要实现交流的需求,包括视线交流、行为交流。儿童通过看、交流去探索世界,所以在儿童空间设计时能考虑到这样的需求,将会让环境与儿童成长形成良好的回路,也让有限的儿童空间得到了扩展,丰富了空间。而丰富的空间会提供给儿童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

优秀的儿童空间设计会特别重视视线之间的关系行为,以及区域之间的关系。简单说来,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中教室、走廊的空间规划,还要重点设计儿童如何从教室到走廊,或者一个区域是否与其他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空间联系会促进儿童与儿童的相遇和交流,让空间产生超出限定空间的价值。

07

故事

故事与空间的关系可分为时空拓展、情景再现、陌生惊奇、直观体验等4类。良好的空间设计会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想象力,比如经典的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绿野仙踪》会受到儿童的喜爱,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瑰丽而奇幻的空间设计为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

故事中某些经典瞬间在儿童空间设计中的再现,也会为儿童空间增添趣味,丰富儿童空间。经典的故事再现设计会让空间形成不同的场景,进而促成“新”的空间。比如美国波士顿公园里的“让路给小鸭子”的雕塑再现了经典绘本《让路给小鸭子》的场面,成为了幼儿、成人都极为喜爱的空间设计,而一排排小朋友骑在小鸭子上的场面又给空间创造了“新”意义。

08

纪念

优秀的幼儿空间设计是有永恒的东西留存的,这个永恒并不是固定的教室、操场,我将其称之为“纪念”。

童年的回忆、美好的游玩时的场景即使在儿童成长后也会深深留存在其记忆里,如果能让这些回忆成为空间的一部分,那么这个空间就成为一个“火种”或“图腾”,与儿童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会陪伴儿童成长,在儿童的心里留下一份独特的记忆。比如有的幼儿园在幼儿园大厅里设计一火把展示墙,墙上贴满了在这个幼儿园里生活过的孩子的梦想、愿望,也成为儿童最喜欢的区域。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袁野幼儿园设计全球最美幼儿园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密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