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南非大使馆主设的工地日记

去南非盯工地,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久以前就接到“任命”却一直未能成行的工作,原因是项目的进展实在是非常慢,几近停滞,从方案确定到施工进行,历经5年多时间。尽管外交部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崔愷总建筑师也时时记挂和过问,但走完一遍当地的规划审批手续,也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南非人的办事效率。

虽然好事多磨,现场要求派驻工地代表的函终于到了手里。临行前心情还是很复杂的,有对于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生活工作四个月的种种憧憬,也有对于后方延迟发运装修材料给工程推进带来不利的一丝不安,但一想到纸上的设计即将要变成可触摸的现实,我感到,更多的还是兴奋。毕竟,期待了那么久,已经对它很有感情了。

初到工地,第一眼的印象,当然是主楼特征化的建筑形象。菱形的外露结构尽管已烂熟于心,但突然出现在面前仍带给我意外的视觉冲击。这种独特的现浇混凝土空间屋架是专为使馆设计的,在解决功能需要的同时也带给建筑独一无二的文化暗示。据说工程的结构一亮相,新馆舍就在比勒陀利亚当地受到瞩目。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位于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的近郊,通过逐渐收购相邻物业形成的较为宽敞的用地内。设计思路契合外交事务的风格,既要在异域体现中国气质,又要尊重当地文化,与邻里和谐相处。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可据监理的描述,这个独特的结构体系,在图纸上画得轻松,结构施工时可“费了老劲”。大伙凑在一起,经过无数次讨论和反复试验,才搞清楚几个梁面的空间交接关系和模板的最终支撑方案。明白倒是明白了,轮到施工时仍然挠头,最复杂的屋架一角集中了九根梁、一根柱、两块斜向的板外加一个V型外挑雨水口,一个节点汇集了近百根钢筋头,施工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最复杂的屋架一角集中了九根梁、一根柱、两块斜向的板外加一个V型外挑雨水口

建筑设计上刻意使以3600mm为模数的框架结构与墙体和屋盖系统相对独立,菱形屋架与双层顶构成的标志性元素在两端做出切角,而使混凝土屋架外露。对模数和屋结构系统的强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木构、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和南非土著建筑共有的木屋架传统的综合体现,表达了对多种文化的融合和尊重。

可令人感动的是,就是面对这样的困难,大家仍为使节点处不出现模板接缝而反复修改模板方案,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浇注成果准确地把当初设计的意图变成了现实,工地上的每个人在给我形容拆模板那天的情形时,成就感都写在他们眉飞色舞的脸上,让人叹服和羡慕。

正式在工地上挂上了号,工作也就一股脑堆上了桌面:出变更,补洽商,小到外墙排砖的缝宽,大到整个工程的混凝土修补做法,工地上的人都等着和建筑师商讨确认。桌面上的问题一遍遍捋下来,解决得七七八八,去工地转上一圈,又总能发现新的问题。

拿主意也并不是拍脑袋就可以的。能给人确认的就确认,每逢确定不了的时候,叫上三五个人在一起讨论清楚了再确定。守住建筑师的原则立场是每个驻工地的建筑师都要遵守的,但遇到有分歧的地方光寸步不让也不行,也得为其它方的立场着想——为业主考虑成本支出的问题,为施工方考虑可行性和难易程度,要让人觉得你是真正在为工程着想,为他们考虑,大伙心气顺了,商量起来也就顺利得多。

确定下来的一些事情,每隔一段时间用邮件的形式发回国内跟崔总和单立欣汇报,一般都能得到肯定的答复。实在是需要后方各专业配合解决的,用邮件或电话的形式发回来,也总能得到让大家满意的答复。出门在外,能得到后方同事们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我更觉得院里是一个很专业的平台。日子长了,这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模式也就慢慢变得习惯,但每天、每个环节的的工作仍然不容有丝毫懈怠马虎。因为身在工地,可能你在图纸上的一个笔误,第二天就会变成坚硬的现实摆在大伙面前。

似乎每一篇工地记录都绕不开“低价中标”这个话题,实在是因为这已经是国内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一大痼疾,其中政府工程尤甚。在我们的这个项目中,低价中标所带来的矛盾就非常尖锐,而且很多单项的中标价简直离谱。铝合金门窗的前后差价近20倍,仅此一项就超预算600万,而整个工程外交部审批的预算还不足一亿;室内精装修,局部墙面使用的中式大漆板,由于加工工艺的特殊性,漆板的中心纹样价格达万元每平方米的级别,中标文件中竟能报出55元的低价;而室内公共区需特殊定制的高档灯具则干脆报成了和普装灯具一样的单价……凡此种种,几乎每一个单项的材料、构件的确认,都免不了解释——讨论——上报——驳回——再商议的繁冗过程……出发前,每周都要参加业主方组织的四方例会,而例会上讨论的问题90%是中标和实际价差所造成的,政府工程严格的财务配给又使得业主在每个环节上都不肯有半点松动。

在严格的预算控制下,通过设计和施工的努力保持了建筑室内效果的高品质

矛盾带来的后果当然是工程推进的阻滞以及材料档次、设计细节的牺牲。尽管并非设计方造成的,尽管我们也在尽最大努力坚持着,但诸如菱格铜质大门、室外木格栅吊顶等一些相对高质高档的构件,最后都严重缩水,被廉价材料代替或干脆取消,而这些地方其实是建筑外观和空间中为数不多的点睛之笔,令人惋惜。

当然,这里不是一味埋怨业主的审察不慎或总包的风险运作。反思作为设计者,我们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应该尽量详尽地叙述各种材料和构件的细节要求,不能留给他人钻空子的说法,能写上“工厂预制”就不要只写“预制”;能写上“氟碳喷涂”就不要只写“喷涂”……否则很多时候总包在要价时都会以“设计深化”一言以避其责。

包括办公、接待、签证功能的办公主楼布置在用地南侧,靠近道路一侧,外交官员的宿舍则位于西北部。办公楼东侧是独立的签证入口,与主入口连接的空间则为对外接待部分,由南至北形成入口前庭、迎宾厅、休息平台、水院的空间序列,以圆形的月亮门作为收束,指向以舒缓的草坡组成的北侧花园。轴线两侧通过建筑围合出一方方各具主题的庭院,保留了原有的大树,在体现中国传统的同时留存了场地记忆。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次和工地同仁聊天,得知中国驻美使馆的投资是我们这个项目的数十倍,联想到工程遇到这么大的财政困难,我不免有些灰心,在给崔总发照片邮件时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崔总在回复中却心态乐观:

“很高兴不断收到你发来的照片。看来土建工程质量还是令人满意的,让人振奋且期待!希望室内装修工程也能保持水准。关于投资控制造成超预算项目推进困难问题,我想可否由使馆方面和我这边分别向司里反映。和美国馆不好比,但也不应差这么远。有机会的话真想到现场看一次。”

这些话语让我感受到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不想那么多了,抱怨也没有用。在现有的条件下,配合前方做到最好,不就是我应该做的吗?

在工地上,问题少不了。日子长了,渐渐习惯了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工地确实是个增长见识的学堂,每天在现场转上一圈,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其实原来的设计图纸已经非常细致了,但有时在图纸上一笔带过的地方,放在工地上就会变成很多需要立即解决的具体问题。

举个例子,外立面落地窗外的3米多高的整面落地铝合金格栅,是需要在楼层的上下圈梁上做预埋作为格栅固定支撑点的。原来的图纸设计为一字扁钢水平埋入梁的上下表面,可是在现场做预埋打螺栓时才发现,上方混凝土梁的内部受力钢筋很密,在结构受力后打入螺栓,如果不慎破坏钢筋会产生危险。现场围绕如何解决格栅的固定展开了讨论。参与这样的讨论你会发现:工地上的技术主管们其实对于每个节点的施工设计上都很厉害,他们对不同材料、构件之间的固定方式驾轻就熟。讨论会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改变上预埋一字扁钢为L型钢固定件,并用螺栓固定于梁的侧面,让整面格栅在设计容许的范围内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固定。

金属遮阳格栅、中国特色的灰色面砖以及当地普遍采用的黑色石板瓦,兼顾了中国文化内蕴和对当地气候的回应。建筑框架的菱形图案,延伸到格栅、门扇、围墙和室内装饰中,形成内外一致的建筑语汇。

再举一个例子,涉外项目,在国内加工的材料和构件,基本上相当于“闭门造车”,特别是遇到一些特殊的构件施工时,问题就接踵而至。这个项目中比较特殊的外装构件是位于一部分菱形框架梁上的三角形斜天窗。天窗的尺寸非常大,横向的长边都有6米长,加之天窗上装的是8+8+10的中空夹胶安全玻璃,自重非常大,天窗又是斜倚在两面坡屋面的下表面,侧向没有承托面,这些因素都增大了安装的难度。经过现场一番讨论后,大家认为厂家在深化设计中的固定措施考虑不够充分,具有一定风险。于是围绕如何加固这个大家伙,大伙又开始新一轮的出谋划策。最后的方案在安全性和建筑外观双方面达成了平衡。

接下来该按照既定方案安装三角天窗的铝合金外框了,可是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厂家设计窗框尺寸时未考虑斜窗洞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洞口的三个侧面与洞口平面都是非正交关系,而窗框自身也存在着不小的厚度,二者直接导致了窗框“尺寸过大”不能安装入位。其实发生这种情况也不能全部赖厂家,不必说他们在国内看不到实际的窗洞状况,即便身在现场,我也自认为有着不错的空间理解力,盯着眼前的洞口,再看看靠在一边需要倾斜安装的窗框,思量很久也想不清楚究竟是窗框的哪一部分超出了“洞口”范围。

一时看不到解决办法很让人沮丧,但还是那句话:在工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施工方几个经验丰富的技术主管和工头又开始了“现场办公”,商讨解决办法。这时的我已经有些插不上话了,偶尔提出的几个问题也多是让他们帮我答答疑、解解惑。这也难怪,这些框架每个面之间的空间关系,估计人家早在结构施工支模板的时候,就已经琢磨得清清楚楚了。亲手盖出来的理解就是不一样啊。施工方案最后确定:双管齐下。一,扩大安装部位的洞口尺寸,在底边的横梁和两个斜梁的底角凿掉约20厚的混凝土保护层;二,缩小窗的尺寸,铝合金窗框的角部作局部裁切。

当然,裁切处最终会埋入剔凿的修补处,而且斜天窗外侧还会有一层固定铝合金格栅遮挡,这一系列的改造措施最终不会影响到完成后的外观效果。又一个“现场问题”有惊无险地过了关。一个月后,天窗玻璃终于顺利安装完毕时,我向主管技术的任总表示由衷的钦佩,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工程师那句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又适时地冒了出来:“在工地,怎么都能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涉外工程特殊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了前后方的沟通。原来的四方配合变成了八方配合,再加上两地时差,一件事情的解决往往会在来来回回的交涉中花费很多时间,而在电话里说起具体的设计问题更是费力。在前方,面对着是未完成的工地现场,最实际的就是工期问题,很具体的问题,等不及报后方就得现场解决。遇到这种情况而自己的现场经验解决不了,我就会扎到工地一杆技术人员中共同商量,有时在一些问题上还需要向人家请教。慢慢地,大家都变成谈得来的朋友,问题解决起来也就顺畅得多。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困难和现实,推进工作起来也必须拧成一股绳,责任和义务也不是挂在嘴边的事了。

为了这个工程,大家的牺牲都很大。施工方的任总有高血压,严重操劳的那阵子回国看了病,可是人回去了,心却还是记挂着前方,不到一周又飞回了工地。使馆工程办的邵参赞,我们的前方领导,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为了工程,处理起问题来仍是雷厉风行,一丝不苟,还经常跟工地上的年轻人一起爬脚手架。可以写上一笔的人还有很多:在工地一驻就是三年,工作一丝不苟的监理方李总监;和“老外”打交道驾轻就熟的总包方茅组长;施工方兢兢业业,运筹帷幄的秦总;工程办热心肠的老施……大家都清楚,工地面临很多困难:涉外保密、施工难度大、低价中标预算紧、国内延迟材料发运。每次遇到具体问题时,并不推诿责任,一味埋怨哪一方,而是共同商量如何解决,在大家心中,并没有划分得很清楚的“业主、施工、监理”界线,用邵参的说法:“在工地都是一家,不分甲方乙方,只有前方后方。”

在工地上,在每个人的身上,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的确,南非的这段日子,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工程经验。现在,工地仍然在紧张的施工中,前方的电话也不时地打到我的办公桌上。现场的进展如何?外立面的金属隔栅是不是全安上了?那边应该是雨季了吧,未修补完成的混凝土外墙是否还暴露在雨中?在继续尽着配合的责任的同时,我的脑海里总伴随着这些问题和想象。预计的竣工日期虽然还是不可避免地延后了,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这未免不是好事,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历经建筑师呕心沥血的工作,倍加看重,谁不希望它能够被实现得更完美些呢?愿竣工的那一天,它能为国添彩,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欣喜。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