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湖南省人民医院医疗急救外科大楼

图片来源:互联网

湖南省人民医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之畔,始建于1912年,是一所以医疗为主,集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自1990年起就开始进行整体的改扩建工作,包括门诊楼(含医技)、病房楼、综合楼、氧气站、污水处理站、高层立体车库等改扩建工程。 

随着医院的逐步发展,医院的现有病床数及门诊规模已不能满足医院医疗发展的需要,因而修建医院医疗急救外科大楼成为医院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医疗急救外科大楼设在院区的东北角,总建筑面积98285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6485㎡,地上71800㎡,建筑主体共24层,裙房6层,地下车库3层。建筑物总高度92m,为一类高层建筑。外科大楼不仅注重与原有建筑物的衔接,而且突出节能、绿色的理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整栋的外呼吸幕墙引入到医疗建筑中来,是一栋会呼吸的生态建筑。 

新楼结构与旧楼相呼应 

湖南省人民医院通过自身扩建,新建医疗急救外科大楼后将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主体建筑采用错位平行双椭圆来改善病区内的生态环境,使建筑达到最佳的通风、采光及视野要求。它作为一个完整协调的建筑群,将成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与众不同的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新旧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内部中心花园可供患者和医护人员放松休息。 

双椭圆主体楼旁新建的患者分诊大堂毗邻解放路,起到接纳医患、探访者相关人员以及分流的作用。透过玻璃幕墙,视野上使解放路对面的绿地和院内中心广场连为一体,同时能够阻挡交通繁华的解放路上的噪音,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宁舒适的内部环境。玻璃幕墙更是把新旧医院连成一体,充分体现出新旧楼是一个完整医院的设计构思,高度不同的新旧病房大楼和综合楼在总平面上形成一个半圆形,在空间上表现出一个欢迎的姿态。 

人性化流线设计 

医疗急救外科大楼位于医院的东北角上,北邻解放路,东邻东门捷径,西邻吉庆街(步行街)与院区内中心花园遥相呼应,南邻东茅街,为保持医院功能流线的完整性,解决吉庆(步行)街穿越医院治疗区所带来的流线交叉,规划设计将穿越医疗区部分的步行街设计成地下采光式通道,解决了地面流线交叉带来的混乱与互扰,使地面上患者就诊流线与地下过街人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也便于医院院区的管理,地下车库出入口平行于地下人行通道,但与之相分隔,沿用地南北两端设置,使外部地面洞口集中,保持了中心花园的完整性,也为连接东西两端医疗用房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生态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医疗急救外科大楼周边均为城市道路,与西南角的综合楼距离大于13m。 

人流与物流分开,尤其是医用通道和探访者通道,门口大厅上空的连接通道,上面是医用通道,下面是探访通道。设垂直交通系统,特别为患者、探访者、工作人员及卧床患者使用。屋顶医疗急救直升机停机坪与病床梯、工作人员电梯连接在一起。另外,汽车可以直接停到地下室运送尸体。 

医院物流由东茅街进入院区大门并送入东西连廊,部分靠近原门诊处的专用物流平台。医院内部花园下面的人行和自行车道连接了解放路和东门捷径街。 

中心供氧室设置在中心花园中,结合绿化小品、半地下室布置。 

现有医疗部门(在原有建筑中)和新建外科中心(新建建筑)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由中心公用区域连接起来的。公用入口处,公用生活附加服务设施(如休息茶室、咖啡厅、鲜花店)、公用基础诊断设施(功能诊断室、X光诊断室、内窥镜检查中心)、公用地下停车场、公用地下供给、清理通道,体现了资源共享、减少运营成本的管理理念。 

同时患者也可从医院在解放路上的其它入口直接到达现有医院各部门和新建的外科急救中心。在护理单元中大多数病房均朝南。 

室内功能空间设置 

考虑医院的统一规划,将现有医技楼底层改造成儿科出入口,设置挂号交费儿科入口大厅、候诊厅。一层利用东西连廊形成大门入口与共享大厅,并连接原有门诊、医技大楼;二层裙楼设置了急诊的检查科室及儿童的留观病室、输液室及相关的配套用房;三层四层设置了东西连廊,连接原有门诊、医技、与新建外科大楼,裙楼设置了成人留观病室、输液室及相关的配套用房;四层靠北设置了内窥镜中心;五层六层为手术层,设置手术室30间,ICU重症监护30床及相关的手术室配套用房。手术部采用清洁供应区的概念布置,做到洁污分流,分区明确,分设清污专用梯,设一台清洁梯由下层供应与手术室相联,物流采用单向流程,做到洁污分流。 

七层为手术设备层,八层至二十四层为外科病房,八层至十七层每层设有两个护理单元,十八层至二十四层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每个普通护理单元设床位46张,每个家庭病房护理单元设4床,外科楼总病床位为1200张。 

中心花园地下设置3层(含一个夹层)地下停车位,地下三层北端设置了物流转存库房及垃圾处理用房,裙楼地下设置两层,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肿瘤中心与影像中心,东西连廊处设置了入口大厅、咖啡厅、银行、水果花店,靠近塔楼的裙楼内设置了挂号交费、中西药房及急诊诊室、抢救、治疗及急诊手术室。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扩建医院,停车是个难题,外科大楼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院区的地下三层除了设备用房、肿瘤中心、核医学和部分辅助用房外,其他均做地下车辆停放的使用。另外,针对医疗急救外科大楼在施工中所占用的临时停车场地的问题,施工过程中在院区内修建了一栋25层的立体车库缓解停车难的压力。并且,巧妙运用整个地块南面较低的优势,特设置了地下车库出入口的位置。 

图片来源:互联网

节能的生态建筑 

外科大楼的设计采用了欧洲已成熟的技术——外呼吸式幕墙,并首次将外呼吸幕墙引入到整栋的医疗建筑中来。这种设计打破医院建筑以往的沉闷和闭塞,利用玻璃空腔内的热动原理,使热气流自动上升排出腔体,达到墙体保温隔热的节能效果,给患者创造一个明亮通透的生态环境。 

另外,将外呼吸墙技术根据医院和地方的特殊条件进行改良应用,不仅使建筑内部充满生机,还起到了外墙保温、隔热和噪声防治等作用,且效果良好。 

同时建筑外立面采用的双层玻璃幕墙设计,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该设计具有防晒、保暖、防噪音作用,即使室外天气大雨或强劲风,在大楼高层也可打开窗,自然通风。在夏季通过双层玻璃幕墙的“烟囱”效应可加强空气对流,减少玻璃窗的聚集热量,减轻空调负荷。在冬季双层幕墙可以储存热量防止室内热量散发,起到温室效应。 

急救外科大楼以总体规划为方向,采取沿城市围合的布局形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成医院中心花园,将院区内新老建筑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医院技术资源共享,创造人性化的生态环境,在有限的用地环境中创造出更空透、视野更开阔的绿色环境。 

主体建筑的错位平行双椭圆设计是因南北红线长短不一,为了在狭小的用地内设置两个护理单元,因地制宜所构成,来满足和改善病区内的生态环境,使建筑达到最佳的通风、采光及视野要求。 

注重建筑的室外空间环境与室内空间环境的相互渗透,利用外部空间的花园、植被,在建筑内部人可停留的地方,尽量开阔视野,让室外的生态环境尽收眼底。尽可能扩大室内人可停留的公共空间,将生态植物与休闲空间完善的结合起来。 

在医院用地较少的情况下,医院规划建筑沿城市周边布置,形成了一个外紧内松、周边式布局的医疗区,院内中部设计为院区的中心绿化广场约3400㎡,以改善院区医疗环境,使每个患者都能享受到绿色的气息。 

从效果图上看去,屋顶花园和中心花园的一片片绿色好似医院中的绿肺,极大地改善了院区内的小气候。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