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座落阳明山腰,兴建于民国五十五年,由先生亲自设计,建造则是由王大闳完成,是先生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本建筑是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模式,结合西班牙式的设计取向,兼具东、西方风格,融合了现代感与古典美。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墙,其上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意境典雅精致。从西式拱门走进,穿过回廊,可见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拉长身影。语堂先生爱竹、爱石,所以他刻意在中庭一角,由翠竹、枫香、苍蕨、藤箩等植物,与造型奇特的石头,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他常坐在池边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观鱼”之乐。

虽然都选了阳明山作为在台湾的最后归宿,林语堂和钱穆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钱穆素书楼人迹罕至,背靠大山,爬十几级台阶,国学大师择地的标准是清静;而林语堂的有不为斋就如陶渊明说的“结庐在人境”,作家更具入世的情怀。

这是台北士林区仰德大道二段141号的林语堂故居,恰如学贯中西的主人,这是座中西合璧的院子。中国四合院的结构,糅合西班牙风格的螺旋柱廊、宝蓝色的琉璃瓦、白色粉墙,上面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透天中庭里,翠竹、枫香、藤萝等植物与奇石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

这是林语堂人生最后10年里与夫人廖翠凤大部分时间的安居所在,兴建于1966年,本来是由建筑大师王大闳操刀设计,但是先生几次变更,终于贴近自己內心的想象。他后来在文章中也满意地描述:“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

从不大的铁栅门进到院中,正对着的是曾经的餐厅,墙上挂着先生手书的“有不为斋”牌匾,如今这里已经开放为吃饭品茗的空间。餐厅门外有阳台,东面阳明山,西临观音山、淡水河,下瞰台北天母的林立高楼,滚滚红尘近在咫尺“而无车马喧”。林语堂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写到,“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左边是曾经的车库,后来改为客房,现在是史料特展室暨阅读研讨室。里面循环放映着纪录片,也售卖一些旅游纪念品。右边是先生的书房卧室,进门就是一张弧形的写字台,据说也是林语堂自己设计的——他在哪里都要把自己弄舒服。台上有女儿送的带放大镜的台灯,打字机,一切都是按原来的陈设。黑皮沙发旁的茶几上摆着一个复制的青铜鼎,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送给先生的纪念品,但是被他拿来做烟灰缸了。

往里是卧室,简朴的家具,单人床,床边同样摆着烟灰缸。他说太太允许他在床上吸烟,他认为这是幸福婚姻的标准。明末的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放在烟斗不离手的林语堂身上,真是非常贴切。故居的餐椅靠背上都刻着一个太太廖翠凤的“凤”字,展出的那些老照片,也处处可见他们夫妇的伉俪情深。

林语堂说自己“以道家老庄之门徒自许”,他所向往的人生境界,是老庄的逍遥闲适,而非儒家沉毅刚健。他重视生活的情趣,英文名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一本专门讲述生活情趣的作品,一度在美国占据畅销书榜首。他喜欢也翻译了沈复的《浮生六记》,认为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识情趣的女人。他明确指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享受生活。

这是台湾清明连假的最后一天,春光美好,阳明山游人如织。在故居转悠一下午,居然完全不忍归去,就好像有一位“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老人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讲述些旧日生活的琐事,轻松而受教。吉光片羽不时闪现。然后,在故居后花园先生墓前,安放一支海芋花。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王大闳林语堂故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