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

项目设计

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是我们在宋庄完成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项目之一。这些艺术家里有做装置的、有画当代水墨的、有画油画的、有音乐人,当然,向京、瞿广慈是做雕塑的。这次,我试图把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和我们在宋庄已经完成的艺术家工作室做一个比较,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经验,以及对未来实践能够产生影响的“建筑学意义”。虽然每一个工作室的设计在我们设计之初,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都会有我们的设计线索贯穿其中,但是施工完成以后,回过头看,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综合而且复杂的功能

作为我的业主,艺术家们通常会以手绘草图的形式,告诉我需要怎样的使用功能,当然也有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或者以文字的形式、甚至有些会以非常详细的平面尺寸图的形式,作为提供给我的设计任务书。不管他们提供设计任务书的形式怎样,但都包括两部分内容:公共空间部分和私人空间部分。如何处理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和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每个设计都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每次解决的方法,又会依据不同的设计条件做出具体的设计处理。

譬如:有的工作室,是按左右位置来区分;有的工作室是按前院后院的关系来区分和联系的;我们自己的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是按楼上楼下的方式来组织公共部分和私人部分。不再列举其他例子。向京+瞿广慈的雕塑工作室功能综合而且复杂,这次我们的设计方法是:设置室内外贯通的楼梯、连廊、休息亭、不同标高的屋面庭院等一系列依附在主体建筑上的“主题”路径,这些路径区分和连接公共部分和私人部分,既能通达,同时又是被限制的。缓步路径,我们打开的是驻足停留,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构造上采用了大量的红砖漏砌,既营造庭院独特的光影气氛,也起到了邻里之间私密与半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作用。 

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的公共部分功能包括:主展厅、副展厅、多功能厅、大件和小件仓库等。私人部分功能包括:向京、瞿广慈各自独立的雕塑工作室、瑜伽室、他们的私人居住等。公共部分的主展厅设置在地块南边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副展厅则布置在二楼。私人部分的瞿广慈工作室在一楼主展厅的北边,向京工作室独立在地块的东北角,通过二层的瑜伽室到空中室外连廊,与副展厅以及他们三层西南角私人居住部分相连通。这次设计的雕塑工作室和之前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不同的是:除了上面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安排了助手工作区,以及八套含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的助手公寓。这八套助手公寓安排在北侧临马路的二、三层部分。为了争取居住部分更多的阳光,我们把助手公寓的客厅、卧室设计在南侧,并且每套公寓的南侧都有各自的空中小庭院。为了消除对视和互相的生活干扰,我们在三层公寓部分,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南侧设计了有角度的红砖漏砌围墙。二层居住单元的小庭院,利用了副展厅和公寓的高差,巧妙的和主人生活区隔开。助手公寓的内走道留在了北边,走道北侧也采用了红砖漏砌,不仅有利于采光通风,对于北侧主街道而言也保留了一定私密性。

密度,导致建筑与景致的关系由平面展开转为立体穿插

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宋庄盖第一个艺术家工作室以来,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刚开始宋庄是地多人少,每个工作室占地面积相对大,每个工作室盖的建筑面积也都不大,所以刚开始盖的艺术家工作室相对密度小,容积率低。现在宋庄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地少人多,将要盖的艺术家工作室势必容积率越来越高。如何在高容积率的前提下,同样能生活、工作在有自然环境的庭院里,是我们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基地面积2.5亩,总建筑面积340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257平方米。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宋庄盖的工作室中密度最高的一栋艺术家工作室,容积率达到了2.0。在这样的密度条件下如何实现我们一直坚持的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体验—--工作室的工作和院落生活本身不同而互为补充的体验,诸如工作之余的花木维护的田园活动等等,是我们在设计宋庄艺术家工作室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个初衷,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这些办法是在宋庄盖我们自己的工作室时所使用办法的延伸:让建筑开放,建筑和周围的关系是密切融合的。

这次特别设计之处是:我们让如“山”的建筑体积逐层向西北方向退让,以减少建筑体量对自身庭院的压迫感,并获得较好的采光和通风格局。依附着“山”形,我们设计了由地块东南角的地面庭院开始,最后抵达屋顶大庭院的立体分合路径。路径通过各种不同标高的廊子、室内室外楼梯及水石花木,因借于和采光天窗、休息亭等功能空间的连接,让通过路径的人们感受到或虚或实,或转或折,或藏或露,或疏或密,或参或差。而所有的展厅、工作室等是这个特殊路径上的需要停足关注的空间,反过来,这些空间也被纳入路径之中。此时,我的眼前出现的是类似“环秀山庄”中“山”和“洞”之间互借互存的关系。

这一路径的设置,让向京、瞿广慈各自的雕塑工作室以及居住在其中的助手们,拥有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立体路径。此举增加的不仅是游园路径的长度,更重要的是让居住和工作其中的人,在不同部位和角度能感知到“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真实体验。正如瞿广慈所说:“乐乐主要的设计思路都放在了从向京工作室到我所谓的空中三合院的线路上面,不得不说这是这个建筑的最成功之处,这也是乐乐一直所说的起点与终点。在这条线索里,其他的工作室、储藏室甚至是最重要的展厅都成了一个收放自如的‘过程’”。这里瞿广慈所说的“空中三合院”是指主人居住部分。

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我们于2011年年底开始设计,2013年七月份竣工。通过上面各方面的比较,我认为这个项目完成的基本事实是:最初的设计想法在施工完成后基本上得以实现了。然而,从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标准都达到之后,需要总结的依然是设计本身。即我们一再强调的诸如室内与室外,工作室与院落,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尤其园林营造中“移步换景”“造景”“借景”等设计方式的学习和借鉴。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

项目地点:北京通州宋庄

项目功能:包含雕塑工作室、展厅、主人居住、助手公寓、仓库等主要功能

基地面积:1721平方米

建筑面积:3406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1257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2.02—2012.06

建造时间:2012.07—2013.07

项目建筑师:彭乐乐、曾仁臻、杨光、凌琳

项目摄影:曾仁臻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