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夏军:不求最高,只求最好

Gensler亚洲区设计总监、DAO陆道设计独立董事夏军

夏军,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1991年加入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美国Gensler建筑事务所。2年后,《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出炉,根据描述,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所在地以及陆家嘴Z3-2地块,将建设3栋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金茂大厦完工。2003年,Gensler在上海及北京设立办事处。2005年,夏军开始忙碌“上海中心”投标的事情。2008年,Gensler在“上海中心”的竞标中获胜。

摩天楼崇拜一直是地球人的本能,它一面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极限的挑战与征服,另一面则饱含着人类追究宇宙乃至外太空的求知欲,人总对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情,充满着惊诧与好奇。

著名建筑师法兹勒·康说过:“今天建造19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要不要盖摩天楼,并不是工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拥挤、耗能、隔阂邻里、暗藏消防隐患,甚至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种种原罪让这些庞然大物在展示人类惊人技术成就的同时,也招致无数诋毁之辞。

然而在负责“上海中心”项目设计的Gensler公司副总裁夏军编织的图景中,将在2014年竣工,共有127层的主楼,建筑高度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65.6米的“上海中心”,却可能是一座有着模范及实验意义,节能环保,提供给人以无限交流空间、活动场域的“垂直城市”。

 夏军成为上海中心项目的负责人,可谓冥冥中自有安排。也许有人拥有比他更多的关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经验,也能给出更炫目华丽、产生眼球效应的方案,但因为那个人没有生长在上海,所以骨子里对上海的理解就可能少一点贴切。

人人都说,是Gensler的“龙型方案”打败了英国福斯特事务所的“竹笋”方案。从效果图上看,福斯特事务所的方案下部宽阔,由三点支撑,到最高处变成一个尖顶,酷似“破土而出的竹笋”;而Gensler方案的横断面类似一个三角形,以顺时针方向向上旋转并一直延伸到顶端,顶端是开放式顶棚设计,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绝大多数人认为,“龙型”方案的胜出,源自于对中国人“龙”的情结的“讨好”。 但夏军直截了当地否认了:“我们唯一的想法是:金茂代表过去,环球代表现在,而上海中心代表未来。”

1999年,金茂大厦的建成是上海的一件大事,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茂设在88层的观光厅是浦东最著名的观光点。据说,负责设计的美国建筑事务所SOM是从杭州雷峰塔中得到的灵感,整幢建筑的外轮廓层层渐变、推进,从底部到顶部,从疏到密,最终收成了一根尖尖的柱子。

夏军熟悉金茂的建设过程,在他看来,金茂是一个象征,是上海作为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金茂是纯粹的里程碑,但后面的楼就不能走同样的路子。所以,环球比金茂的难度大,而上海中心又比环球更难。”夏军眼里,上海中心的难度并不在高度,而在于3幢超高楼之间的和谐关系,“世界上极少有地方会将3幢超高层建筑放在一起,所以这里蕴含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既不损害前两幢楼的经典,又能成为新的地标。”

从建筑高度来看,632米的上海中心充分考虑到了与相邻的两座大厦420.5米和492米的高差关系,使三座建筑的顶部呈优美的弧线性上升。

从外形上来看,上海中心的形态是一个缓缓螺旋上升的玻璃晶体,视觉上给人以观感多变、体态优雅的印象,象征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灵动与腾飞。它与环球金融中心的简洁刚毅、金茂大厦的沉着稳重形成对比,用柔和的形象元素表达了腾飞的上海精神。未来从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顶部非对称的卷折状造型,和金茂大厦的点状、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遥相呼应。

对于上海中心的思考,夏军一开始是从社会学开始的,其次才是物理层面。 “我相信这个楼骨子里是完全代表中国的。你看这个楼的剪影就像书法一样很自由,一笔毛笔飞扬到底。”说到这里,夏军将我们的视线引到上海中心的模型上,以一种既不容置疑又欲得到肯定的语气向我们求证,“是不是?!”

夏军最得意的,无疑是上海中心的“旋转”,他对“旋转”的考虑,是直觉的,实证的,更是上海的。“金茂是一个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宝塔形’,中轴线在中间,非常对称。环球则比较有现代感,像一座雕塑,从正方体变成椎体,逐渐上升,很sharp,很有张力。”为了使上海中心和周边比较和谐,夏军从这一点上排除了对称的概念。

从城市肌理上考虑,夏军认为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并不对称。上海的河道四通八达,作为长江入海口,为水所哺育,非常灵动、活跃,有历史的,也拥有无限活力。“所以,第一我们认为这个楼不应该对称,第二我们认为楼是柔性的,而非刚性。”

“所谓‘龙型’”绝非刻意。硬要说这是龙的概念,不如说还是水的概念,长江是巨龙,上海滩则是龙头,这只是‘水’和‘龙’之间纯属偶然的暗合。”

从一开始,夏军对“中国第一高楼”的设计定位,便是“代表未来”。“你们知道量子力学吧?”他突然给我们引进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它实际讲的是一种旋转,光就是旋转的概念,当超越了光速,我们就超越了未来。旋转是很未来的概念。”所以上海中心最终被确定为是旋转的120°,既是三分之一个圆,又像一个三角形截面,重心恰是偏的。而因为大厦旋转、不对称的外部立面,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使风载降低32%,减少了大楼结构的风力负荷。

“怎么代表21世纪,代表未来?它必须经得起时间推敲,不单纯为了漂亮。它要赚钱,更要有灵魂。”

Gensler公司官方对上海中心的描述是这样的:“设计理念来源于现代中国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人类拥抱传统、重新审视自我的梦想和抱负。大厦设计运用创新的外层材料和中庭解决方案,是对传统层叠式功能结构理念的挑战,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概念引入高层大厦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以打造一个立体城市。”

上海中心的灵魂,可能就在于“一个立体的城”。

夏军认为,超高层建筑若能打造成为“垂直城市”,是节省土地资源,并适合高密度城市的发展的。

Gensler的方案采用“同轴双层”的设计,即大楼内部为一个圆形的主建筑空间,大楼的主要功能都集中在其中,而外层为大楼的玻璃幕墙,两层之间的中间区域被充分利用,在垂直方向上按避难层划分,被分割成九层。设计了八个空中花园,每一个花园都有一部分向外开放,像社区的公共绿地一样,供人观赏或休息。

“理想的超高层建筑,除了功能之外,还要考量偶发性事件,要体现人性化,强调个人体验。”上海中心好比一个大细胞,其中有许多重的细胞重叠,每一重又相当于另外一个单独的小细胞,独立循环。“万一某一层发生什么灾难,不会蔓延到其它空间。”

“这九个垂直空间,其实就是九个小小社会。”夏军说,Community在英文中是一个范围非常广的词,从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学角度、管理角度、城市经营的角度都有自己的概念,它表现人在现代都市里的一种集聚规模,人们在一起,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概念,也是质的概念,当形成一个社区时,从社会学角度讲,就有一种归属感。

而归属感有赖于place-making,一种城市场所的创造。建筑提供给人们这个空间,加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为一切行为与事件的发生提供可行性和可能性。在这些场所里发生特殊的事件,让人有特殊的体验,带来记忆,带来人交往上的一些感悟,艺术家会把这些写成小说,拍成电影。建筑本身提供这个容器,这些场所是公共的,不光是个人的,所以它是一个社区,是“故事”发生的催生剂。

我问及如此强调社区和公共空间,是否是美国给其的烙印,夏军再一次否认了。“这是一种建筑和城市的原生关系,建筑师是城市最初的设计者,建筑使‘城市’成为可能。这种关系可能因地制宜,但本质不会变。”

总结中西方建筑观念的不同,给夏军印象深刻的是西方的技术、经营模式对功能的要求。

关于上海中心,夏军考虑的是这个楼高度要高,品质更要高,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品质不光是表面光鲜亮丽,更在于内涵。“我们不一味地追求高度,我们重视它内部的‘五脏六腑’,强调建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测和引导,吸引最好的企业进来。不求最高,只求最好。”

 “这个楼是完全中国化的,”夏军提醒我们,上海中心拥有阴阳两个空间,是共存的。它采用了双层表皮的设计,而外立面与内立面之间的空间则形成了空中中庭。“我们中国建筑的内涵就在于有内有外,内外有过渡。西方建筑所表现的更多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我们这个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讲天人合一,所以这是个很中国化的东西。”

“民族的东西在于寻根。民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历史,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文字或者图示,掌握住精神,就掌握了本质的东西。”

上海中心属于未来,它在设计、结构、施工等各方面,都将挑战建筑技术的极限。在人们印象中,超高层建筑的能耗总高于普通建筑。然而上海中心却是世界上第一座同时取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摩天楼。

上海中心设计了“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利用内燃发电机组尾气为大厦采暖和制冷;雨水和重水回收处理系统可将污染水回收净化。上海中心还将有多个“体温调节系统”:由于地下土壤拥有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地源热泵新型能源技术将利用浅层地能,实现冬天供热、夏天制冷,形成冷热循环;冰蓄冷技术可在夏天夜间电力使用低谷时制冰,白天释放冷气用于大厦冷却,这有利于城市电网负荷的削峰填谷、平稳运行。上海中心还将在大厦上部安装风力发电系统,利用高空风能发电。

这样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意味着必须增加数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但如果算一笔城市生态和社会效益长期效果的总账,这些投入都将值得。

在夏军的描述里,未来城市中原本平面化的网格,变得垂直立体,摩天楼仿佛是城市网格肌理在天空中的延伸。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在一座建筑中完成一天的所有使命,免去交通堵塞带来的困扰,更多时间将会被利用起来。而上海中心,提前一步为在高空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好的阳光、空气、绿地,营造出友好的、生态化的聚居方式。

“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不光只是追求可用,还有对品质和生活的体验。人类对生活的最高追求就是从感性到理性最后又回到感性,是一次飞跃。”

从一开始就赋予上海中心以“未来”意义,但当未来成为现实,成就他的,一定是他对未来饱含激情而又富有责任的理想。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