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01-27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从现代技术的实际状况出发,在广义上说,技术是指人们针对经济、社会的需要,运用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变革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方法与手段体系。
现代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从本质上说,科学属于认识的范畴。技术则是运用各种科学原理来设计、制造各种结构、系统等等。科学作为技术的指导力量和后备力量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同时它又只有通过技术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基本要素之中。劳动者掌握新的技术,可以在生产中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新的高度;技术的发明可以物化为更加有效的劳动资料;技术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善劳动对象的品质。现代技术既物化在各种劳动资料和生产过程中,也体现在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素质上。总之,技术可以引起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汉语中,“经济”一词有多方面的涵义: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即通常所说的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组成;节约或避免浪费。在技术经济学中,经济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以及节约资源和资金 而言。
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目的,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技术在建筑工程和在其他领域一样,与经济的关系是既统一又矛盾,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
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其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是建筑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技术进步一方面能够创造落后技术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又能以更少的劳动消耗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由我国建筑工程实践中的许多事例,都可看出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例如,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开展,居民人口的增加, 用地的紧张,近年来中国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长,高度不断上升,结构类型、平面形状及竖向布置日益多样化,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有关的施工技术的提高。而深基础施工、泵送混凝土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型塔式起重机等装备的完善,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又如,大量分散的施工现场中的混凝土搅拌带来了城市污染等严重矛盾,因此,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不但建立了集中的商品混凝土供应站,并且形成了商品混凝土的成套技术。而在某些条件下,采用泵送混凝土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推广在混凝土内掺入磨细粉煤灰的技术,不但可以变废为利,节约水泥用量,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的稳定性、抗渗性、和易性和可泵性。
工程建设在经济上的合理性总是要以技术上的可能性为前提的,而技术先进程度总是受到具体经济条件的制约。例如,我国自建国以来,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被代替。这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减轻笨重体力劳动,适应建筑工程复杂程度的变化,以及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任务必然更加繁重,建筑施工机械化仍将会根据实际需要而进一步提高。
然而,我国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能脱离国情。我国国力尚不充裕,而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更主要的是,建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除了考虑技术方面外,还要考虑经济方面。从建国以来的历史数据分析,原建工系统的技术装备率,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增长20几倍,动力装备率也增长了近10倍,而劳动生产率、人均竣工面积指标提高缓慢,其中有些时期反而下降。这充分说明,必须认真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装备的技术政策,釆用先进机械、简易机械和改良工具相结合的多层次装备结构,处理好更新技术与内部挖潜,国产机械与引进机械等方面的关系。建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要与任务需要相匹配,并要创造社会 租赁等客观条件,以便在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又如,自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 术,无疑是发展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但是,为使技术发挥最好的效果,必须认真了解有关技术在国外产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同时又要慎重考虑该种技术在我国的适用程度。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资源情况等 特点各不相同,适用技术的水平必然会有差异。
为了使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社会劳动消耗达到既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建筑生产活动的最终物质成果是建筑产品,即建筑物、构筑物。对于各种建筑产品,在其设计阶段,不同技术方案决定着能否以尽可能少的社会劳动消耗获得产品的既定功能,以及资源和资金在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配是否合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施工方案所需耗费的资源和资金会有差异;当建筑产品投入使用以后,为了在一定的合理期限内能正常发挥作用,需要支付一定的经常费用。
工程项目(对于生产性项目来说,包括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建 筑业以外部门提供的设备等)建成后,给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户带来一定的利益,而对社会有关方面也将会产生各种利益或危害。另 外,在建筑工程领域内开发一项新技术,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保持其发挥正常作用,需要必要的初始投资和经常费用。新技术的应用会给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户带来利益,同时也将产生外部影响。
以上所述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而且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为了正确处理技术和经济的矛盾,求得彼此协调的发展,就要研究一系列的评价、分析原理与方法。
建筑工程技术经济作为技术经济的一个分支,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建筑产品生产与使用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建筑产品是指按照工程合同规定和设计图纸要求全部施工完毕,办理了交工验收手续的建筑物、构筑物。技术经济效果就是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功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社会劳动耗费量的比较。
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对各种各样建筑产品的需求。对建筑产品的大量需求与可供利用的有限资源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为了合理利用资源,需要评价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效果,并且贯穿在它们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以较少的社会劳动耗费满足预定的社会需要。
(2)不同类别、不同用途建筑产品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建筑产品按其经济特征可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大类。例如,商店、旅馆、餐馆、剧院等,都是要求通过提供服务取得盈利并回收投资的。厂房等一般性生产建筑虽不能直接用以营利,但它们为生产营利提供条件。而学校、办公楼、图书馆等则一般是非营利性的。
营利性建筑产品通过提供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特定功能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对其技术方案进行评价,目前人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二个适宜的、以价值形式表示的综合性指标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对非营利性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采用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在与建筑生产活动有关的各门学科中,都涉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建筑工程技术经济与其他有关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着重用系统的观点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例如,一个建筑物是由基础、主体结构、内外装饰和建筑设备等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是通过各种构造连系实 现的。建筑物以其整体功能满足社会需要,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正是从建筑物的整体上研究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经济效果的。
又如,一个营利性的公共建筑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从技术经济论证到项目的服务期限结束,经历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筑安装施工和使用维修等过程,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在按一定的程序来完成。投资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项目本身,而是为了投入使用后能够盈利,因此,对其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必须从投资活动的全过程来考察。
建筑产品体积庞大,消耗的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生产周期长, 使用周期也长,这就加重了以系统观点对建筑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必要性。
(3)选优性
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的目的之一,在于从若干备选技术方案中选出经济效果最佳的方案来。
建筑产品生产与一般工业产品生产不同,产品生产在固定(使用)地点完成,露天作业,受自然和经济条件制约比较大。在不同地 区,甚至在不同地点,生产条件有比较大的差异。再者,建筑产品基本上是单件生产,即使按标准设计建造,产品也因地基条件不同而有区别。建筑产品生产的这样一些特性,增加了技术方案选优的复杂性。
(4)定量性
任何问题的研究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也是如此。为了发展经济科学,在进行对质的方面研究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数量分析。技术经济工作的目的在于取得好的经济效果,而经济效果是对社会劳动节约的衡量,因此,对任何一个技术经济问题来说,必须有量的分析和数量的结论。技术经济学是用数量来反映经济现象和规律的。许多数学方法都可以用来解决技术经济问 题。
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会有局限性:一方面,有些问题我们还未认识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某些数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结论会有不同程度的近似性。但是,认识上的局限性将会逐步被克服,数量分析方法将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5)预测性
人们既可以对已经实现的,也可以对未来进行的实践活动作出经济效果的评价。当然,对于将要进行的实践活动所作的经济效果的评价,要在事后去检验。但是,事前的评价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能够预先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就能釆用较好的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经济工作的重点既然是对可能付诸实施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因而是一项预测性的工作。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各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科学的预测方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