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4-25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古今中外,凡优秀的建筑作品都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它能展示历史,即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给历史的发展以清晰的脉络;二是它能预示未来,即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给时代的前进以大胆的引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70年代走进巴黎城的一座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延承性,又具有前卫姿态的划时代的建筑。那么多的人痛恨它或者喜爱它,足以证明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筑。
从历史的角度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潜在的内涵可以追溯到12-15世纪法国哥特建筑时期。哥特建筑是西方历史上文化艺术中心首次转移至法国而产生的“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并以此向整个西方施加影响。因此,在法国人心中,“有了哥特艺术,法国精神才充分发挥出它的力量。”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者皮亚诺与罗杰斯以高科技手段抽象地表达了对这种艺术传统的延承。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法国哥特建筑与古代建筑的静态承重系统相反,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也可以称之为弹性的系统。由于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共同工作,发挥着多种作用,因此整个系统可以承受、调整、转移建筑的荷载分布,从而减少建筑的下沉和变形。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从多个方面继承了这一动态精神,设计者认为他们创造的是“一条船”,这不仅仅因为它的外立面上悬挂了一个个像大轮船上舷梯一样的装着自动扶梯的玻璃管道,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他们的设计构思及追求。建筑的挑出部分用来布置各种机械、空调设备、管道和疏散楼梯,这些装置及梁柱构件全部暴露在外。当装置开始运作时,整个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启动的机器。建筑内部的装置及隔断都是随时可以调整、变动的,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使人们在其内外挥洒自如。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诞生至今已有35年之久,对人们来说它的存在似乎已不再新鲜,建筑师、评论家以及市民都可以静下心来客观地对它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加以评价。它的出现不仅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改变,也将在一段时期内引领一种社会审美观念,并且将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流传下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建筑形象的引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引人注目,激发人的复杂心理,主要因为它那陌生、复杂、暴露、怪诞、滑稽、变化多端的建筑形象。经时间验证,它的确迎合了当代人们的审美期望和审美心境。具体做法表现在:建筑内外翻转,巨大的梁柱构件和钢洐架、各种管道线缆及设备等全部袒露在外,不加任何掩盖;实现了功能构件的装饰化,使其不但具有功能美,而且表现出艺术特性。这种形象后来在一系列的建筑上都得到了延续,如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伦敦劳埃德大厦等。它已经被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灵活的设计手法,应用到现在众多不同类型的建筑上,并将继续引领着这一风尚。
建筑空间的灵活运用及建筑多功能性的灵活布局。设计者认为“建筑应该设计得让人民能够在它的内部和外部自由自在地活动”,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的活动方式和外部广场上的很相似,人们自由地流动,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时加入到不同的圈子中去。建筑平面的布局及空间的处理自由,立面和剖面均能予以改变,以应付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建筑内部除几道后加的固定隔墙外,其余的隔断均是活动的,以满足各种不同使用上的需要。整个建筑都在表达一种可动性和可适应性,这一点使它可以与人们一起走向更遥远的未来,至少在功能上不会过时。这与密斯的“通用空间”思想一致,但实际形式及处理手法上则更为超前。密斯的“通用空间”处理,仅仅解决的是隔断的灵活布置;而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对于空间界面的处理,除了隔断以外,还考虑到屋顶的灵活控制,可以用于大型的展览及庆典活动,也可以用于小型的阅览室及办公空间等。这样一来,实现了建筑“空间的非限定性”及“功能的多用途性”,符合后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并与工业产品的特性相适应。
对新技术的引领。建筑中采用装备齐全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及其内部的部件均采用预制构件来建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能够迅速安装或拆卸,活动自如。人们可以在一天之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安排其内部的一切装置,这种对新设备的创造性运用及处理方式,使它成为高度灵活的建筑。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造型、形式语言及高超的技术手段在向世人说明自己与现在及过去的建筑的不同,展示着自己的新颖。如同一艘外星飞船,巴黎对它的接纳,使它得以安稳地站在世人中间,接受着人们的参观和评价,并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变革。在未来,即使它的设计手法过时了,但它大胆的变革精神将引领着人们继续前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