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何镜堂:传承与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

​前海规划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何镜堂院士

按时,前海规划建筑周迎来了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出自他手的作品几乎各个都堪称经典:无论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还是天津博物馆、玉树博物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都对中国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何镜堂以自己的实际创作为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理念。

45岁起步的建筑设计大师

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然而谁知道,这位获奖无数的建筑设计大师,从45岁才起步,开始真正的设计之路。

“在我45岁那年,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何镜堂说,由于不甘心于“安安稳稳工作、等待退休”的命运,1983年他举家从北京迁到广东,回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院。

那一年,何镜堂45岁,已过不惑之年,专业中断了10余年。对于任何人来说,45岁都是一个“输不起”的年纪,而何镜堂却决定为了自己的建筑梦想重新开始奋斗。

回到广东的第三天,正好听说深圳科学馆正举行设计竞赛招标,何镜堂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当时就想,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抓住。那时回到广州才三天,甚至行李都还没到,我和夫人就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程中,整整21天的通宵达旦,竞标方案出炉并顺利中标。”

“深圳科学馆也成为我第一个获奖的设计作品,它给了我很多鼓舞,也让我意识到,只要愿意奋斗,任何时候都不晚。”何镜堂说。

随后几十年间,何镜堂和他的团队先后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钱学森图书馆等众多著名建筑。1999年,何镜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馆体现中国文化和精神

在何镜堂的创作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如何将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通过建筑设计表达出来?怎样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同?都成为何镜堂设计之初的难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的东西表现。我从中国的文化符号里得到很多启发,比如中国的汉字、中国的红色、中国的京剧、中国的绘画,以及古代的器皿等等。”何镜堂介绍说,中国馆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如果这个馆盖在巴黎也可以,盖在美国也可以,显然不可以叫中国馆,它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这就是中国特色。

在何镜堂的设计理念里,世博会是面向全世界的盛会,也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因此,建筑需要体现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两者结合就成了中国馆创作的基本点。

在屋顶花园的设计中,何镜堂还巧妙地融入了圆明园的园林构思。“在13米高的地区馆屋顶,上面都是水,里面的每个岛表现出中国的山河特征,非常大气,同时也与中国馆配合,一刚一柔,相互呼应。”

何镜堂笑着说,最后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但这种整合是抽象的。所以到现场看到以后,有人说它像斗拱,有人说像官帽,有人说像粮仓,也有人说像麻将桌。“但不论像什么,起码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中国的东西,而我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建筑师要会挖掘地域特色

对于当前中国缺少文化自信,体现在建筑里“千城一面”的通病,何镜堂也表达了其独到的见解。

“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城市和建筑建设倾向:一是盲目崇拜和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师,一味追求形式的奇特与怪诞;二是照搬传统的形式与建筑符号,制造假古董。”何镜堂对此认为,流行并非经典,对传统形式符号的模仿也不等于传承。传承与创新要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他说,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建筑设计师只有从地域中提取特色,挖掘有益“基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何镜堂表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时间、地点和条件统筹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建筑定位和设计对策,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的作品。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何镜堂传承与创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