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产业园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BIAD胡越工作室 2015-08-06
设计构思
愿景
广安产业园将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南部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点。作为金融核心的辐射区,和重要的产业园区,广安产业园将在西城区“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CDD( 中央设计区) 将为这一片城市中心区的城市更新带来新鲜的城市活力。未来,这一令人振奋的城市中心更新区,将聚集设计领域的精英单位,为设计单位和设计人群间促进交流、协作和整合提供最佳的环境。
绿树成荫的街道和城市公园构成网络,还原了老城区活跃多彩的城市生活。丰富的富有设计感的文化及商业用途建筑,将成为城市更新后的新特点。在这里,广安产业园将重建与周围老城区的关系,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西城区未来发展的窗口示范区。
1、方案构思: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城市结构以大尺度街区和“大院”为主,这样的结构是导致城市道路密度低、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大院的封闭状态以及建筑和街道的关系导致北京的道路缺乏“城市街道感”,而没有城市街道也就失去了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不断改进,目前北京已经有许多的规划区域采用了开放街区的模式,但在占地较大的大单位中此种手法还未出现。我们认为广安产业园一期由于市级土地、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的入住,如果在此设计时采用开放街区的模式将具有极好的示范意义,将为北京的规划管理部门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街坊的划分主要根据单位的性质和用地周围传统街坊的尺度来确定。规委、规院和国土局与市院之间由较宽的道路予以分割。规委、规院和国土局自身的建筑之间没有再形成街区,以便于政府机关的管理。而商业和市建院内部则全部采用开放街区的模式进行设计。在一般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多栋建筑组合的一组建筑往往采用相同的手法进行设计。而本案特别强调本组建筑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建筑的多样性。多样性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丰富的背景,从而提升区域的活力。
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在设计导则的严格控制下实施,这个建筑设计导则将包括:建筑的大致轮廓,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裙房的体量,高层的位置和方向,建筑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建筑的设计语言,建筑色彩,建筑的主要外墙材料,首层建筑的高度, 首层建筑的功能,每栋建筑的总高度等。由于本设计采用了开放街区的模式,因此为了给办公楼中的员工提供一个半私密的公共活动空间,我们在所有建筑的裙房顶部均设置了精致的屋顶花园。由于本设计采用了开放街区的模式,因此为了给办公楼中的员工提供一个半私密的公共活动空间,我们在所有建筑的裙房顶部均设置了精致的屋顶花园。红线以内除外围的道路之外,机动车一律不许通行,从而使产业园区成为一个步行区,所有单位的机动车在外围道路上行走并出入地下车库。外围道路是四家单位共有的,这样增加了机动车进入园区的方式。机动车的流线组织和停车方式准备采用分期的方式解决。建筑的体量顺应环境的要求进行设计。为照顾到两广路和宣武门外大街,CDD 中央大街,用地北侧的风貌协调区,建筑采用从用地东南角向西北角由高到低的布置手法。建筑的公共空间顺应环境的要求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到主要城市道路转角和地铁换乘站的位置,方案在用地东南角设置了商业建筑并在此处设置了城市广场。
2、设计导则:
按照初始设计构思,广安一期用地共划分为16 个地块,并分别进行编号,方便在未来分块进行深化设计。用地通过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街道划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分别满足各入驻单位的用地需求。四个街道的出口分别设置城市人群进出一期地块的集散广场。交叉的小街道分割各部分,形成开敞街区的格局。同时,在内部设置两片绿化公园,使一期内部的每条街都可与至少一片公园相邻。一期用地北侧为风貌协调区,西侧隔中央大街的开敞空间与二期相对,为与这两个地区相互协调,避免高差过大造成城市空间出现断裂感,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方式设定了两个主要方向的天际线,各地块塔楼高度确定以此为原则。塔楼的高度按照天际线设计的要求“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各塔楼在地块中的位置相互错开,有利于向西侧中央大街和北侧风貌协调区两个主要景观方向良好的视野。同时,相互错开的体型也有利于更好的接受光照,并使处于街道中的人感到景观变化丰富。为了更好建筑更好的综合经济性,高大的塔楼标准层面积较大, 低矮的塔楼标准层面积相应减小。最终形成由南侧的塔形建筑向北逐渐变化为板式建筑的体量分布。实际设计的每栋建筑具有各自的灵活性,但应在相应的高度、朝向的基础上,满足建筑面积容量的要求,并尽可能遵守体量大小,沿街界面等体量控制的要求。
根据入驻单位的需求划分地块归属,并确定各地块的建设规模。为使建筑中交往空间最大化,建筑首层应布置各种类型的公共和展示空间。沿主要十字街和西侧中央大街布置以展览、展示、交流为主的空间。 借助内部绿地公园的怡人景观,沿其周边设置餐饮、休闲空间。沿宣武门外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设置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大厅和政策法规对外宣传展示空间。 东南侧城市节点以商业为主。
沿北侧设置模型制作和设计类的商店,可与设想中未来入驻风貌协调区的设计单位资源共享。建筑底层上部应设计高度比较统一的连续的檐口线,区分首层的外向交流空间和上部的私密空间,为街道的交往空间划定界限和尺度。檐口线下部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骑楼,柱廊、外挑雨棚或连续展示橱窗等。为体现开放街区、最大化交流空间的设想,在一期地块内,街道和建筑应紧密结合,街道两侧建筑应展现出连续的沿街面。形成围合感强的“街墙”,创造出尺度宜人,给人安全感、适合交流的街道和广场空间。街墙应保证沿各街形成一定百分比的连续界面. 建筑建筑色彩以统一协调为原则,不宜采用各建筑各不相同的色彩方式。以无明显色彩倾向的黑白灰和材料固有色为主色, 以便与传统街区四合院等色彩呼应和协调。如有条件,可在不同建筑间提供统一可互用的颜色样板。此外,可配合少量明快色块对整个街区加以串联。除东南角的配套商业设施外,其他建筑色彩不宜过分自我张扬。建筑材料以石材外墙、金属外墙和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为主。其中,规划和国土管理部门的建筑为体现稳重大方,宜以石材等实体材料为主。与此相对,配套商业建筑的材料选择可体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设计单位建筑以简洁为主,并应体现出群体协调感和多样性。由于一期是广安产业园的先期启动区,现状和周边用地中多数为居住用的四合院建筑,需要计算新建建筑的日照影响。同时, 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用地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设计应考虑分步实现的可能性。初期,红线北侧道路尚未开发,现状住宅位于红线边界,由于日照影响。北侧地块除国土局外暂不建设,对形成一期街区和建筑整体性影响不大;终期,由于本方案建筑南高北低,北侧体型较小,日照影响很小,北侧道路开发后, 北侧建筑即可开发。
3、交通流线
放眼CDD 区域,公共交通主要包括三条地铁线和若干公交线路。其中北侧的地铁宣武门站和南侧的地铁菜市口站构成完整的地上地下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在一期工作的人群或访客既可在菜市口下车;通过地面或地下通道进入一期,也可在宣武门站下车,通过中央大街由北侧经西侧步行进入一期。
地块北、东、南分别与老墙根街、宣武门外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三条城市道路连接,他们为地块带来城市车流。一期的交通设计首先立足于人车分流。在地块内部设置一条地面环路,解决平时全部的地面车行交通。内部十字街道作为环路以内的主要街道,可在特殊场合进行有限制的车辆通行。同时,十字街道和西北分区内的三条次要道路可作为应急的车行通路。一期环路以内的全部道路在日常均作为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慢速交通道路使用。
与大型设计机构的工作方式不同,规划和国土管理部门日常承担着政府机关对公众开放服务的工作内容,因此一期地块未来的步行人流将明显区分为外部访客和内部工作人员两大类。设计中将宣武门外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作为主要的访客接待界面,政府部门的服务大厅、设计单位的接待中心以及配套商业和对外办公大堂分别与这两条街临近,使这两条街成为一期地块的对外窗口。内部工作人员将通过街区道路由地块内部分别进入所属建筑。不需要礼仪性接待的步行访客可由西侧中央大街或北侧老墙根街进入地块办事。地面车行交通依托于地块内的环路,环路路面宽7 米。日常管理中,环路为逆时针单行路。进入地块的外部车流由南北两侧的入口到达环路,右转后经地库出入口进入地下停车。由地库驶出的车辆由各建筑内的车行出口到达地面,经环路逆时针驶出地块。
一期环路以内的全部道路在日常均作为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慢速交通道路使用。同时,一期内的慢行交通与西侧中央大街联通,构成CDD 大区域内的慢行交通系统。
总平面图
经济指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