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建筑设计方法变革的技术哲学思考

“建筑按照传统设计、参数化设计和算法建筑的顺序,依据人机互动的程度渐进。传统设计建筑师用经验说话,参数化设计用计算机辅助来实现设计、施工的数字化,算法建筑利用建筑师的想法,数学和计算机这三个强大的内核之间的互动,得出人脑无法预知的结果,引领设计进入理想王国。”这是一段引自网络的有关算法建筑的论述。近几年设计方法正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参数化设计和算法建筑正在成为建筑设计方法的新宠。

在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理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算法建筑其思想来源就是理性主义。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就曾指出“在用逻辑分析和严谨的研究确定了共同需要,并用理性方法相应地满足这些共同需要之后,将产生崭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可能乍看上去有些怪。”“换言之,柯布认为理性分析将产生统计上鲜见的建筑外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现代设计法运动的初期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设计方法。亚历山大在1963年出版的《形式合成笔记》中提出了他的系统设计法,他将设计问题进行了抽象的分解,进而建立起模型并产生出抽象的图示,然后将图示再转化成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亚历山大采用了图论、集合论等数学方法。但亚历山大的精妙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并不成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系统设计法就在建筑界消声匿迹了。我以为算法建筑在方法论层面上与五十年前的系统设计法是相通的,与九十年前柯布的设想更是如出一辙。同样,五十年前数学模型和算法程序等机械手法不能解决的复杂的设计问题,今天也未必能解决。

“炫技”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古人建造许多伟大的建筑其实是一种“炫技”,这些建筑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技术能力。建造复杂造型的建筑实际上与古人造金字塔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目前参数化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设计复杂造型的建筑,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然而当它发展成为算法建筑时,事情有了一些本质的变化。

算法建筑与以往的设计方法相比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机器和人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虽然这个变化还不明显。这就是在建筑设计的核心工作中,技术或者说机器部分地取代了人。也许建筑师正在为找到产生新形式的方法而感到欢欣鼓舞,但它所表现出的人与机器的关系的转变的确令人担忧。如果说算法建筑是一种时尚,而时尚建筑更偏重于艺术表现,则在那些纯艺术领域,用机器代替人进行创作还比较罕见。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英雄主义和大师崇拜,不管这个现象是否合理,至少注重创意和对人的智慧的崇尚始终与它相生相伴。但是当技术取代了人后,作为人的创造能力表达的重要载体-设计的基本意义将发生动摇,到那时人该怎么办?

技术悲观主义是哲学的一个流派,它的最通俗化的表现就是那些好莱坞科幻恐怖片。人被机器或者说技术的产物奴役是这类电影最普遍的主题。

那么算法建筑真的值得担心么?我们所信赖的技术有那么可怕么?在这里我想抛开具体的设计问题,从技术和人的关系入手谈一谈我的看法。

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人类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将如何存在是难以想象的。

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而在此之前,马克思、卡普、海德格尔等前辈大师对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作用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在技术哲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他们对技术的论述各式各样,用美国哲学家芬贝格的观点来看,这些纷繁的理论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技术的工具理论,他们认为“技术是用来服务于使用者的‘工具’”。技术被认为是中性的,没有自身的价值内涵。

芬贝格认为另一种理论是实体理论,“实体理论认为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将整个社会世界重新构造成一种控制对象。”正像埃吕尔认为的那样,“不管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什么,‘技术现象’已经变成自主的了。”实体理论反驳了工具理论对技术的有关中立性的观点,认为技术负载着价值。

正如斯塔迪梅尔所说的“……脱离了它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

不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论,对待技术采取什么样的观点,都应该面临一个基本的定义,即什么是技术。 

1.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1.1技术的定义

从各种对技术的定义来看,根据其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可以粗略地分成下面几种方式:

①   从技术与人的关系出发。

②   从技术与生产、经济的关系出发。

③   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④   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⑤   从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层面出发。

技术是人的创造发明,因此我更乐于接受哲学人类学关于技术的观点,这些观点将技术直接和人的身体联系在一起,卡普的技术的体外器官理论认为器具是人的体外器官,他们是人的自然器官的模仿与延伸。如衣服是体外的皮肤,是皮肤在体外的延伸。盖伦则进一步认为技术是客观化了的人类器官,并提出了技术的三种形式:

①   增加与延伸人类已有技能与能力的强化技术。

②   使人类能够完成一些以前靠天然器官配备所不能完成的操作的代替技术。

③   减少能量与解放器官的省力技术。

虽然卡普和盖伦都把技术和人的器官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并为正确理解技术的真正意义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正如所有的人文主义学者一样,他们仍然把技术当作人之外的客体来看待。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语言学的问题,我认为必须首先予以澄清。技术一词往往包含了工艺学的基本含义,同时还有技术实践、技术制品、技术手段等含义。

我认为技术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制品,另一类是制造或使用技术制品所需要的各种思想、技术手段、规则等等。技术的实施必须有这两类的共同参与,而其最终的表现就是技术制品。任何没有技术制品的技术实施过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技术制品就成为技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技术的目标就是技术制品,因此在本文中我所指的技术就是技术制品。

按照哲学人类学的观点,我引申出一个观点,技术应该是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人的体外器官或是器官的延伸,技术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超越自然进化过程的一种表现,我想用下面几个设想来支持我的上述观点。

1.2进化论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之前,拉马克在其《动物哲学》中就提出了进化的观点。他的主要观点是:

①   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有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种变化、衍生而来。

②   生物本身有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

③   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并把动物进化的原因总结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

达尔文在布丰和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进化论学说,其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达尔文把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随着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深化,发展成现代综合进化论,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低级动物进化来的,任何一个物种他的结构和形态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进化是在多次的“试错”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但是当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由于人有了思想和意识,于是产生了超越。这一超越,使得我们的生物体本身可以不必具备适应环境的某些特定内容就可以在其间生存,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的出现打乱了自然进化的进程。

如果人没有能力干涉自然进化的进程,那么人要是具有某种适应环境的生理特点,如飞翔或在水中进行洲际旅行,可能会需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进化,但现代的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能够借助技术实现了这个能力。

让我们把眼光放的更远一些,我们就会发现,思想意识使人们超越了自然进化的过程,实现了自然进化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技术是人类“超级进化”的产物。

技术的发展,如同生物物种的进化一样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人类在石器时代,只能把石材制作成简单、粗陋的工具,而在现代人们可以制造非常复杂和精密的机械完成复杂的工作。工具的进化有着显著的积累效应,而其进化的动力是基于人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特性。这一特性从总体上说是单方向的,如同自然进化的方向。

从现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看,宇宙的演变是从基本粒子发展为简单的分子,然后发展成复杂的分子,而后通过环境条件的介入合成有机分子,再生成有机大分子进而进化为简单的生命。这一演变进程同样是一个由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发展过程。

同样在人的智慧的干预下,作为超级进化产物的技术以现在的科学进行预测,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发展。而我们目前的技术还处于无机物阶段,也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技术会处于此阶段。而那些在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半机器半人类(传统),乃至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全有机体”可以使技术进化到同大自然进化完全相同的结果,到那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人性和人的本质。

技术的工具性和价值负载一直是技术哲学的主要争论点,但如果将技术放在进化的视野中,我们就会看到技术的工具性和价值负载是技术表现的两个方面。当技术处于不同的复杂程度,则其两个特性的表现就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这一态势,往往会造成人们对技术的误判,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看待技术的观点。当一个技术制品比较简单时他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性,而其比较复杂时则表现出较多的价值负载。

1.3意识与技术

关于意识问题始终是哲学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人类早期,人们就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代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做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巴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质。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狄德罗、拉美特里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维的形式阐发了意识的能动性的问题。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初步涉及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意识做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诠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本人不想在这里讨论这些哲学的深奥问题,但从历史上对于意识的态度看,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均认为意识是一种不同人身体其它部位和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源于身体又超越了身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也是一种源于身体又超越身体的东西,当然技术与意识还是有明显差别的。然而意识在哲学的讨论中并没有人将他作为人的对立面,那么我认为技术也不应该被放在人之外去讨论。如果我们将技术作为人的一部分,作为人类超级进化的结果,那么我们就有希望重新讨论技术哲学的话题。

1.4大统一理论的启示

大统一理论是许多物理学家的梦想,该理论试图用同一组方程式描述全部粒子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物理性质。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理论,物理学界一直在争论,但在过去的近200年历史中,在试图统一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描述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19世纪中叶,电和磁还被看成是两种独立的事物,但詹姆斯•麦克斯韦研究证明它们实际上是现在叫做电磁现象的同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可以用同一组方程式加以描述,到20世纪中叶前,这一描述又改进到包括了量子力学效应,并以量子电动力学形式成为物理学家提出过的最成功的理论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找到了一种数学理论,将量子电动力学和弱相互作用结合到同一个数学模式中,这种理论被称为弱电理论,接着物理学家又试图将粒子维系在原子核中的强核相互作用包括进来,并将这一理论称为量子色动力学。

最后物理学家希望找到一种将引力包括在内的“终极”理论——大统一理论。在探索和发现大统一理论的过程中,物理学家向我们清晰的传达了一个信息,理论正在从简单向全面发展,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到大统一理论,我们正在试图说明一个道理,即理论似乎在进行层级的递进,后一种理论包括以前的理论并解释了新的现象,而最后我们将发现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加以解释,而不同阶段的理论存在层级上的差别,“低一级”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他们描述的现象,但要解释“更高一级”的现象,则必须用上一层的理论。这一点也非常符合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进程。在这里我想回到关于“超级进化”的问题上去,从有技术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几次飞跃,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也在从低一级向高一级跃进,这时我们应该变化一种观点去看事物,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用过去的人文观点去看待现在的情况,那么必然会无法解释现在的现象,并产生错误的判断。我想必须接受人性在进化的观点,并且应该意识到经过长期进化的累积效应,必然会使人的含义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动态的,开放的人性是有必要的,技术是人的一部分,目前的技术是人类超级进化初级的产物,他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一观点也是站得住脚的。

2.技术与人类未来

2.1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对技术持有迥然不同的看法,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是克服自然强加在人类身上的限制的关键,并引领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技术可能带来问题,但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将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乐观主义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乐观主义直到19世纪才得以形成,就思想和学术渊源而言,技术乐观主义可以追溯至认识论乐观主义。历史步入近代以后,接踵而至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构建了新的观念结构。其中文艺复兴提倡科学、人权和人性,宗教改革反对垄断文化教育的罗马天主教会,追求思想和社会的双重解放。启蒙运动鞭挞愚昧无知,用平等和自由否定教权、主权等特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思想家应运而生,培根、霍布斯、笛卡尔以及莱布尼茨是典型代表。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无节制的发展而造成的盲目与失控,使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这时,异议和挑战的声音开始由弱变强,形成一股与技术乐观主义相抗衡的力量即技术悲观主义。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的意义与影响是负面的。技术破坏自然环境,摧毁人类自由,腐蚀社会秩序。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恶魔。

早在近代初期,对技术的异议和挑战就时有出现,卢梭认为技术的发展压抑、泯灭了人性。19世纪以来,工业技术的成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技术统治思维”上升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技术——财富——欲望——新技术成为人类生活基本逻辑和社会价值的基本形式。技术的自律、自制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摧垮人类在社会中的自主地位,它横扫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使国家、民主、大众臣服于技术,听命于技术。“技术发展逐渐朝向剥夺人的自由的全面技术官僚化和技术综合体”发展。

技术乐观主义思潮大部分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那时技术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被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和威力所折服,对技术充满信心。而技术悲观主义,大多出现在上个世纪,技术出现了问题,从而使人们开始思考技术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具有人文思想的哲学家均对技术持悲观主义的态度。不论是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技术悲观主义,他们的出现均取决于技术实施后的结果,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均分别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技术的前提是为了使人过得更好,然而当技术从简单向复杂进化时,技术慢慢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技术的未来和发展似乎超出了人的预想。然而如此种种均建立在人与技术的对立面上,均源自人,人性与物之间的矛盾。其实将技术作为超级进化的一部分,我们便可以看到,正像我们通过自然进化的器官一样,他们的设计和成果也同样带有利与弊两个方面。其结果也同样限制了人的某些自由,因此我们不必夸大技术的益处或弊端。

2.2自然进化和人类超级进化的利和弊

在这里我们仅以人通过自然进化而来的器官和人类超级进化的产物技术制品为例来进行讨论。通过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通过自然进化的器官并不像过去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完美,有些地方还有许多缺陷。例如人的口部和咽部起着双重作用,既用于摄食又用于呼吸,而事实上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是没有必要发生关联的,而正由于这样的关联,使得婴儿在进食时被呛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再例如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使人的骨骼发生变化,同时促进了大脑的进化,然而直立行走导致的骨盆变化,却给人类的生育分娩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实际上其他动物在生育时基本上没有遇到人类难产这样的麻烦,而在现代医学发达之前,生育给母婴带来的危险是相当大的。这种危险从某种程度上一点都不比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危险小,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怀疑直立行走的进步性,更没有人试图回到爬行的时代。

在技术的发展初期它对人类和环境似乎是友好的,当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人类进步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时,其给人类带来的问题也变的越来越明显,但是这个人类“超级进化的产物”同自然进化的人的器官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了进一步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控制技术设计的因素和技术出现问题的原因。

(1)控制技术设计的因素:

①   人类的愿望(意识)

②   人类已掌握的知识

③   大自然的限制和可能性

④   人类社会资源和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

(2)控制大自然设计的因素:

①   进化的要求。

②   大自然的限制和可能性。

关于进化的原因,涉及到另一个深刻的命题,不在我们的讨论的范围内。这里只强调一个现象即物种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时间的不可逆一样,关于大自然的限制和可能性可以理解为下面几个方面:

①   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和物质构成。

②   我们的世界给物种提供的物质条件和限制。

③   我们的世界给进化提供的环境和时间。

(2)技术出现问题的原因。

①   人类的(愿望)意志。

正如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的愿望而技术的问题也源于人的愿望,人有意识,而意识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无耻。强烈的欲望可以使人们去设计那些灭绝人性的技术,如原子弹。

②   人类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而技术的创造是以人类获得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我们的知识的缺少,使我们丧失了对事物发展的判断,人很多时候没有能力去预测一个技术的后果。例如在蒸汽机时代,人们被机器带给人的益处所征服,根本没有认识到资源的有限和机器所带来的污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③   人类社会的资源和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

许多技术在设计之初,完全可以构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案,但由于受到资金、时间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必须退而求其次。

(3)自然进化出现问题的原因。

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换一个角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进化的需要。正是由于不完善和不适应才导致了进化。这里让我们再拿人类分娩做一个推断,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实现“超级进化”,那么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很可能具有我们这样的骨盆的人种会漫漫灭绝,而骨盆构造更合理的人种会存活下去,然而正是人类的智慧使我们有了技术,实现了超级进化,跨越了自然进化的鸿沟,使我们得以顺利的成长。

2.3技术与人类的未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自然进化还是超级进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核心是发展的需要,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自身和技术都很不完善,自然进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必须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经过无数的试错才得以进步和发展,才能够达到相对的完善。虽然技术的产生是由于意识的产生,我们可以部分的预测到未来,尽量避免盲目性。但是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大自然及通过自然进化的人类本身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此可以这样说,超级进化同样是盲目的,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多次的试错,才能逐渐完善。在传统哲学所论述的范围内人们主要将技术的危害集中在下面几个问题上:

①   技术扭曲和践踏了传统的人性。

②   技术可能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

③   技术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

那么根据“超级进化”的设想,人类既然为思想和意识的这种超越感到自豪,那么就应该接受思想和意识带给人的“超级进化”给传统人性带来的超越,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接受人性的变化,这样也就不存在技术扭曲和践踏人性的现象了。

由于进化过程之中的不完善,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诸多问题是必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

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现代人类是在世界各地从不同种的古人类进化发展而来的。亚洲地区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摇篮,但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发掘,我们认识到,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来自非洲的现代人,而过去人们很熟悉的“元某人”、“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都在进化的过程中夭折了。进化的过程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技术使我们的人类灭亡,我们只能把这些看成是进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技术与人类的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命运似乎不掌握在我们手里。

上面的论述似乎与建筑方法的变革相去很远,然而我想说的是,也许对建筑师来说算法建筑是一个另人鼓舞的进步 ,但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 它是一个危险的先兆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技术与人,怎么看待人性。 承认人性是可变的以及用进化的观点讨论哲学问题对一些人来说无疑是洪水猛兽,人性是可变的观点并不容易被我们接受,但它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http://cul.qidian.com/#Show.aspx?mid=20&rid=122118

2. G.勃罗德彭特 《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韦译

3. 安德路.芬贝格 《技术批判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韩连庆 曹观法译

4. 高亮华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 《近代自然与进化论》

6. 约翰.格利亚宾 《大宇宙百科全书》 海南出版社

7. 徐奉臻 梳理与反思:技术乐观主义思潮 《学术交流》2000.6

8. 高亮华 《清华大学技术哲学课程讲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技术思考方法变革哲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