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形式存疑

二十多年来的建筑实践,使我逐渐习惯了这种忙碌的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并且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上。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国际建筑界的变化,以及北京近几年建造的一些大型的极富争议的建筑,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特别是有关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的问题。

1.决策过程中形式的地位

我们受过的建筑教育其实是一种经典的现代主义教育,即欧洲现代主义对建筑的信条。另外,我国的建筑方针也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关于形式、功能及安全性的准则。我相信这些信条和准则已经成为中国绝大多数建筑师的行为准则。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这个准则正与我们日常的工作发生着矛盾,并且这一矛盾正在变得越来越尖锐。至少我所从事的建筑实践使我有这样的感觉。你的业主不外乎政府部门或是企业老板,往往建筑方案最后的决定权是由各层次的“一把手”来掌握。而在这个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功能,也不是造价、环境等等专业上遵循的那些框框和信条,而是形式,一个被决策者一眼看中的形式。而这样的形式往往会让你感到很不专业。这样的执业经历告诉我,在获取项目设计权的博弈中,形式比功能等等经典信条都重要得多。

2.三十年的建筑发展

我想在这里简要回顾一下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亲身经历的西方主流建筑的近三十年的演变。如果把时间回溯到1980年,我们会看到在西方建筑界有一个重要展览,即由菲利普、约翰逊等人组织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展览。展览会设在一幢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并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这次展览将西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所谓“后现代建筑运动”推向了高潮。

然而到了1988年,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掀起了建筑界的一个新的时尚浪潮。与此同时,后现代建筑在几年之内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令人吃惊的是解构主义建筑似乎比后现代建筑更短命。在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又被所谓“新现代”风潮所取代。21世纪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筑的变化更加令人眼花瞭乱。被媒体反复宣传的某些建筑越来越象个艺术品,而不是有实用价值的建筑。

我们应该看到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西方建筑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不论那些评论家或是建筑师自己如何解释这些变化,我认为这些变化不象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那么广泛和深入,触动了建筑的所有方面。近三十年的变化,更多的是在风格和形式上的变迁,所以可以粗略的下一个结论:近三十年来西方建筑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风格和形式上,形式的变化是近些年来变化发展的主流。

3.功能与形式

谈到这里,我们似乎不可避免的要厘清一个建筑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形式。当然这个问题过于庞大和坚深,但在这里还是有必要进行一点简单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哲学家将形式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加以应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物料和具体事物都是实体,有时甚至说只有形式才是实体。培根延用了这些观点并赋予它新的内容。培根认为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结构或规律。然而我们不能把建筑形式与哲学上的形式简单的等同起来。法国美学家拉罗认为,工业产品的美是多种要素的组合,正如复调音乐是由多声部通过对位法而形成统一的和声一样,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在产品外部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正如产品一样,建筑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形式也是构成其外部可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的集合。然而,这种形式已不能准确的反映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里,组合已使本质与形式发生了分离。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与物质形式及物质本身之间的关系不等价,也可以说得更通俗一些,建筑形式不必然反映建筑功能。

○建筑是由许多物质组合而成的,在一个建筑中越向局部看,其形式和内容之间联系越紧密,越向整体看则越相反。

○建筑的形式主要受建造他的材料和建造方式限制。

看清楚这几点非常有利我们认清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行下面的讨论。

•关于形式跟随功能

这句现代建筑的名言,由于反复的被提起而使人有一种错觉,即形式追随功能是一个自然的法则,是一个必须要遵守的法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建筑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形式跟随功能只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信条,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

•关于我国的建筑方针

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威特鲁威建筑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正如本文前面已经谈到的,这一方针让人们在专业上产生了一种等级的感觉。即对于建筑来说,其重要性依次为功能、经济、美观。然而这种观点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威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之间有等级差别吗?要是有,那次序是什么样的?

•建筑的作用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建筑学条目中有下面一段文字:“建筑学,关于建筑的艺术和技术,用以满足人类实用和表现的需要,建筑物与其他构筑物的区别是:1.符合人们的一般使用要求并适应人们的特殊活动要求;2.构造坚固耐久;3.通过形式表达概念感受和思想情操。”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

毫无疑问,建筑的作用就是为人服务,他可以被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满足人的物质要求;另一部分是满足人的精神要求。

在这里我想做一个简单且比较粗糙的归纳。用威特鲁威的三原则,即适用、坚固、美观,可以分别用来满足人类的两大需要。1.物质需要,主要靠适用、坚固来完成;2.精神需要,主要靠美观来完成。那么一个建筑是需要满足物质要求多一些,还是满足精神要求多一些?也许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这可能与建筑的具体用途有直接的联系,但我在这里想换一个思路来说明这个问题。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判断两个事物之间的轻重,最好的方法就是数量上的差别。但如何确定数量的单位是一个难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建筑的作用就是为人服务,那么用人数来衡量谁轻谁重应该是可行的。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转换,即先不谈建筑的物质与精神,先谈一下建筑所服务的人数。我认为建筑服务的对象有两大类人,一类是建筑的内部使用者,他包括建筑的主人和使用它的客人;另一类是建筑的外部使用者,即使用由建筑组成的外部空间的那些人。比如我们每天上班要经过的广场或街道,也许你不会使用围合这些空间的建筑,但却使用了这些空间。而这一部分外部使用者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大多数建筑在其整个寿命中,外部使用者一定大于内部使用者,而且这个数量上的差距应该是相当大的。因此,我可以武断地说,建筑的外在形态比它的内部功能重要得多,因为他为更多的人服务。那么我们可以回到本段的开头,威特鲁威的三原则中的“美”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不能说他比功能重要得多,但他至少不应该被排在三原则的第三位。另外,如果美是永恒的,那么功能的转变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的适应性都是极强的,所以说一个永恒的价值与一个可以经常变的价值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通过上面的讨论,至少我们可以形成下面的几条结论。

◎在建筑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形式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三十年来的西方建筑变迁主要集中在建筑形式上。

◎在威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中,建筑的美观是建筑最重要的原则。

通过这三个结论,我想说的是建筑的形式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不论是专业内部亦或是社会,实际上正在遵循着这一准则,即使我们受现代派正统理论和国家建设方针的影响在口头上还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形式存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