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书笔记
来源:网友桥投稿 转载自:BIAD胡越工作室 2015-08-06
近年来建筑类图书走得好,许多书商都知道。之所以这样恐怕与建筑师的工作性质分不开。建筑设计,尤其是在方案阶段很大程度上是造型设计。这时候特别需要一些形象资料,所以建筑师不用看懂那些“大部头“的内容,只要有图就好。我也买了不少这样的书。不论是照猫画虎还是望文生义,在做方案时非常有用。中国建筑市场异常火爆,于是这些个应景的书对建筑师来说也就多多益善了。
不过除了这些书外,我还特别喜欢买些“养眼”的书。这些书往往束之高阁,平时很少动它。但有时兴致来了,把它们拿出来看看,真是一种享受。几年下来我也积攒了几本这样的书,其中包括超大尺寸的画册,珂罗版印刷的中国古典名画,精印的碑帖,再版的欧洲古典建筑图册及古城市地图等。
记得收集这些书是从1997年开始的。那年四月份我去美国住在朋友家,朋友的太太也是建筑师,当时正在美国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学-圣母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是个教会学校,建筑系主要以过去学院派的模式教授欧洲古典建筑。建筑系里有个不错的图书馆,存了相当规模的书。我平时没事就到图书馆去看看,后来发现图书馆地下室存放着一些古典建筑的大尺寸图书。这些书最小也有一张a1图纸那么大,他们全部是在照相术发明之前出的书,建筑和城市的形象均用版画或水彩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尤其是那些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巴黎美术学院时期的书籍,所有图版均穷其所能,绘制之工整细腻真是空前绝后。这些书大的一个人搬起来都相当费劲,好在这里半天也没有一个人来,我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着这些精美的图版。古人那种力求完美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经朋友的太太介绍,我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由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再版书,其中包括六七本在建筑历史上堪称经典的书。可惜当时大部分书已售完,于是我从互联网上下载了纽约和芝加哥所有经销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书的书店并开始寻找这些书。特别是在纽约曼哈顿,我有充分的时间走遍所有的艺术类书店。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我逐渐买到了这些书中最主要的几本。其中有辛克尔的SAMMLUNG ARCHITEKTONISCHER ENTWVRFE、哈格曼和皮耶茨的AMERCIAN VITRUVIUS、列杜的LARCHITECTURE、拉特罗里的EDIFICES DE ROME MORDORNE以及由众多学者编写的DESCRIPTION DE IEGYPTE(埃及记述)。特别是《埃及记述》这部书其精美的图版和严谨科学的风格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图1)
1778年5月19日一支由拿破仑亲自率领的34000人的舰队离开土伦港驶向埃及。舰队中有一个由167名各学科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艺术委员会。从1798年到1801年,由委员会的学者们将所发现的全部材料通过文字和图版的形式汇集成《埃及记述》这本书。《埃及记述》于1809年~1928年出了两个版本,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开这部书的图版,从地图、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和透视图到雕塑、壁画直至木乃伊、首饰及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图2、3、4、5)全部图版均是以直接和客观的方式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所看到的一切名胜古迹,严格重现了观察者所看到的情景。包括比例和尺度。特别是18世纪埃及的古迹和风貌,许多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因此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在寻找这些精美的图书的过程中,我去了很多有趣的书店,也发现了其他“养眼”的书。当时纽约有一家叫strand的连锁书店,其中在华尔街附近和百老汇大街上的两家店我经常光顾。这家书店很有特点,他专门销售打折书,很多新书上市几个月后就在这家书店打折出售。而这些打折书决不是破损或卖不出去的书。这家书店面积都很大,内部设施极简单,没有空调,但书店里总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去了几次后我发现那儿的艺术专柜上有一本印度细密画的书很独特,图版非常精美。当时我没有仔细看文字,只是被画中绚丽的色彩,程式化的人物以及细腻的画风所打动。不过我当时已经买了不少普林斯顿重印系列的书,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把这部书买下来。当时看到过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软皮的,另一个版本是硬皮的。软皮得较便宜,硬皮的则贵了很多,大约合人民币700元。就这么一犹豫,以后去书店再也没看见那个软皮的版本。我记得这之后每次去书店看到这本书都拿起来一边看一边犹豫。最后终于没有买,带着遗憾回了国。从那以后我在国内国外许多大书店中找过这本书,但始终没找到。2003年我出差在苏格兰爱丁堡逗留了两天。爱丁堡有个HOLY ROODHOUSE宫,每年英国皇室都要到这来住,在皇室不在的时候宫殿就对外开放。当时正值10月下旬,爱丁堡正下着雨,天气很冷,我们一行吃完午饭,带队的说这儿附近有个皇室的宫殿可以参观,于是我们驱车来到了HOLY ROODHOUSE宫,(图6)到了门口只见大门紧锁,门边有个侧门通向一个院子,我们进去后打听了半天也搞不清能不能参观,在哪儿卖票。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决定往回走。这时我看见院子里有座新房子,进去一看在买票,买票的柜台上还在出售一本书,我一眼就认出这本书是六年前在纽约错过机会没卖的那本印度画的书。真是缘分啊!找了这么长时间竟在这儿让我碰上了。这儿原来是个画廊,进去参观了一下,把书买回去仔细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本书是一本介绍书的书,这本被介绍的书正在我去参观的画廊内展出。而我买的那本书正是这本被介绍的书在1997年去美国展览时出的书,真是太奇妙了!
在印刷术不甚发达的古代,许多重要的书都是人工抄写的,有些书还配上精美的插图。我看到的这部书就是一部被18世纪英国驻印度总督Teignmonth誉为“我所见到过的最辉煌的波斯手稿”的书。她的名字叫Padshahnama,意思是皇帝的历史。(图7)她是一部记录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生活的书。1526年至1858年莫卧儿王朝统治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沙.贾汗是该王朝的第五个皇帝。他于1628年登基,沙.贾汗在位的三十年是莫卧儿王朝最繁荣的时期。这本书有239个对开页,其中有44幅由宫廷艺术大师绘制的插图。书的文字部分是用波斯文写成的。而插图是独立于文字单独制作的。这些插图展示了沙.贾汗的赫赫战功,(图8、9)以及为其儿子举行婚礼时富有、奢靡的场面。(图10、11)这些精美的插图有些像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首先它比较重视线的应用,其次几乎没有阴影,也没有一点透视。另外大部分人物的头部均为正侧面或向观者转45度的侧像。(图12)人物形象和面部表情非常相像。衣服、装饰布、建筑装饰均进行了极其细致地描绘,色彩绚丽,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一样,沙.贾汗热衷于各种艺术活动,并对建筑情有独钟。他为其爱妻建造的陵墓就是印度著名的泰姬陵。
在我存的几本养眼的书中大部分是些不惜工本,精工细作的古典图书。我每次看他们时总是禁不住把太太叫过来与我一同分享这份视觉上的愉悦,但太太总是笑我尽喜欢些匠气的书。是的,我一直对那些“一挥而就”的艺术品不抱有什么好感,我以为所谓艺术,首先得有一定的“术”,也就是说应该有相当的专业技巧和制作时间,大笔一挥在表面上更容易取巧,而建立在高超技巧和艰苦的工作基础上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我对那些严谨细致,付出巨大心血的作品的偏爱,恐怕与建筑师的职业也有关系。因为建筑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长期艰苦的努力,太多的潇洒和写意是行不通的。所以每当我看这些书时,他们的作者总能从精神上鼓励我,使我有勇气面对那些艰苦的工作和庞杂的问题。
记得小时候和老爷去颐和园每次走过长廊时都被那些表现建筑场景的小画所吸引,那些宁静的画面仿佛带我进入梦境。以后当了建筑师我更加喜欢那些制作严谨场面静穆的建筑画。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是通过那种充满意向的建筑画认识了卢森堡的克利亚兄弟和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库哈斯。与这些现代作品相比我更偏爱那些古代作品。像《埃及记述》中用版画表现的宏伟的古建筑场景、皮拉内塞构筑的古罗马城、拉特瓦里描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建筑、辛克尔笔下的十八世纪的柏林以及padshahnama中的印度皇宫……
这些画作用工程师的严谨,艺术家的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古代伟大建筑和城市的梦。
看这些书时我总有一个冲动,要是能把失去的北京城用《埃及记述》那样的方式,用辛克尔那样的线条勾画出来,该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