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建筑产业化 “时不我待”曙光来临

近年来,“雾霾”迷城,引起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频繁出台应对政策。“住宅产业化”以其能够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造成污染等优势,又一次为业界瞩目。应用住宅产业化的成果,把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应用进去,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因此,住宅产业化将在保障房建设大力推进与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的联合作用下迎来发展中的春天。

住宅产业化一直被建筑领域津津乐道

住宅产业化一直被建筑领域津津乐道,但观其发展,却又起起落落,推进缓慢。近年来,“雾霾”迷城,引起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频繁出台应对政策。“住宅产业化”以其能够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造成污染等优势,又一次为业界瞩目。同时,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今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数量为1000万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保障房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巨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可以应用住宅产业化的成果,把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应用进去,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因此,住宅产业化将在保障房建设大力推进与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的联合作用下迎来发展中的春天。

近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委员们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真正推动建筑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真的到“时不我待”,曙光来临的最佳机遇期。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大致包括“四化”,即住宅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和土建装修一体化。其核心是PC(预制装配)模式,就是在工厂生产加工建筑主要构件,通过运输工具运送到建设现场,拼装成各种建筑形式。

历史发展起起落落

回顾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60年,不难看出,我们曾数次痛失发展良机,而导致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1968年~1978年十年期间,中国建筑业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建筑工业化运动,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针,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用装配式大板、框架轻板、大型砌块、大模板现浇4种体系替代砖混结构传统方式建造住宅。中国工业化建筑从此进入了“启动”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0年~1993年实施中日合作JICA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最初引进了日本的住宅经验。1994年在建设部科技司和房地产司倡导下,开展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全面规划,编制发展计划。1996年颁布《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选择十个省市进行住宅产业试点。可惜当时把住宅产业化等同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国曾经光彩一时的建筑工业化运动,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基本上偃旗息鼓了。住宅产业化发展宝贵的十年时间就此延误了。

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完善集成化建筑体系、部品规格标准系列建设,实施性能评价、加强质量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阶段实施要求,住宅产业化再次迎来发展的绝佳契机。遗憾的是,由于住宅产业主管部门的缺位和没有及时跟进,文件发布以来的12年住宅产业现代化基本处在停滞状态,住宅产业化的地位没有凸现出来。标准化、体系化、部品化被甩到了脑后,房地产建设的低水平重复,任意性和个性被强调到极点,我国住宅还采取粗放式的生产模式。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0年,这段期间,仅有沈阳、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在做着住宅产业化。直到我国提出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巨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刚好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可以应用住宅产业化的成果,把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应用进去,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从欧美和香港的发展看,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住宅产品很多都是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国际经验也已表明保障性住房是适合工业化、产业化的。住宅产业化政策出台十多年来,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住宅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整体的统筹,零零散散,只有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稳步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住宅产业化还能够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住宅产业化优势突显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工期紧、售价低、利润空间小、成本压力大,一般的企业做保障房不赚钱,很容易赔钱。住宅产业化在保障房建设中发挥了产业化优势,让开发、施工、建材设计全部无缝连接形成一条龙,在产业链上没有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质量,成本的优势发挥了作用。产业化越发达,保障房就可以做得又好又快,同时,还可以做到不赔钱,能获得一些利润。温家保总理也曾说过,保障房也是发展工程,保障房做的好,也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企业在保障房建设中,用产业化的建造模式,实现了良性发展,企业也能获利,融资保证够按期归还。

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产业化是非常紧迫的事情,因为一旦这么大规模的房子建成,不节能、不环保、使用成本高、质量隐患多、不可更新改造、不可持续,再进行二轮的改造,那付出成本就太大了。”实践证明,住宅产业化在确保质量、节约资源、减少工期等多个方面相比传统施工,成果是非常明显的。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每平方米住宅将造成相当于20公斤标准煤的能源、0.05立方米水、0.05立方米木材、3%混凝土和3%钢材的损耗。产业化建造后,能使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在减少工期方面,如:一个10万平方米的小区,传统方法建完要594天,而通过住宅产业化的施工工艺仅需290天。

住宅产业化还能够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场装配施工相较传统的施工方式,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噪声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排放。实行装配施工,空气中的扬尘会少很多,合肥的好天气也会更多。而这种标准化生产,可以让老百姓更早地住进安居房内。

决定层面力推

近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围绕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筑产业化在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财税及有关配套政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委员们在发言中认为,建筑产业化是指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等手段来建造建筑,利用信息化等方式来管理建筑的一种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才刚刚起步,产业化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不能适应当前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产业化工作的需要。委员们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真正推动建筑产业化。

其实,对住宅产业化的加速推进,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显现。当时,国务院发布1号文件,即《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同时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在国家层面有了支持。

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推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产业化的前提。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制定相关标准,但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已经自己出台了设计标准。

据了解,由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制的《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区)发展规划及评价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有望年底出台,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何在满足保障房建设数量的同时保证保障房的质量,是住建部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据悉,到2015年的目标是在全国培育20 个左右试点城市(区),其中东部地区发展10 个左右,中西部各发展5个。此外,还获悉,由住建部牵头制定的《住宅产业化行动方案》目前已经形成框架,待相关部委会商和报批后,有望于明年出台。还有国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已送审待批,出台在即。

当前,国内80%的省市都出台了地方“红头文件”响应国家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号召。比如:合肥正在制定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从源头上引导企业采用新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对住宅产业化项目实施奖励,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住宅产业化部品生产企业转型,整合产业链资源。鼓励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培育以产业化方式建设住宅的大型产业集团。他们还与安徽建筑大学合作开展住宅产业化千亿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此,合肥市专门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及对住宅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他们还定期举办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各类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全面推动住宅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帮助和督促企业制订详细的培训方案,为企业培训产业化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建筑产业化有了政策层面上的推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

全国各地掀起“住宅产业化风”

据统计,截至目前政府主导的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仅有3个,园区2 个,分别为深圳、沈阳、济南、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连花园口经济开发区。其实,全国各地PC企业布局很不均衡,主要预制企业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江苏、沈阳、广东等地为主,中西部地区的建筑PC厂家几乎是空白。但是,今年以来现在已经有17 个城市有初步意向申报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包括北京、上海、青岛、厦门等东部热点城市。目前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天津住宅集团、万科、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建国际等一批住宅产业化企业。

下面汇总了部分地区住宅产业化发展情况:

沈阳:2013年沈阳将力争新开工产业化工程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全年实现现代建筑产业产值1500亿元。沈阳今年将继续以政府投资项目带动装配式建筑向市场化发展,特别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全部采用产业化模式建设。此外,今年新开工其他政府投资项目、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和回迁房也将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

安徽:合肥市抓住大规模推进保障住房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机遇,作出打造合肥住宅产业化“千亿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推进,合肥市保障房住宅产业化总建筑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一张千亿元产业的住宅产业化蓝图徐徐展开。未来5年,将通过试点推进产业培育和产业化推广,提高合肥住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适应合肥特点的装配整体式住宅体系。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作为新疆首个住宅产业化基地,达坂城区新型建筑产业园区位于达坂城西部,规划总面积为63平方公里,包括北部乌鲁木齐市新型建筑产业园区、南部红卫湖商务区和达坂城国际物流园区三大部分,预计总投资60亿元。据了解,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新型建筑产业园已申报为自治区级产业园,并将以此为基础申报和建设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

北京:8月22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山东:在11月17日召开的“山东建筑产业化泉城论坛”上获悉,山东正式启动了装备整体式住宅建筑体系技术规范编制工作。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产处副处长刘春藏说,标准有望明年上半年前编制完成,这意味着住宅产业化将有规可依。

四川:广安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已规划3000 亩土地用于新型住宅产业基地的建设,已成功将北京的北新建材集团引入项目中。

行业壁垒

建筑产业化有了政策层面上的推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从前我国的秦砖汉瓦是一种古典文化的结晶,现在推动产业化与传统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前景是十分乐观的,但是同时住宅产业化在成本、标准、技术等方面的软肋还比较突出,这些相关瓶颈亟待打破。

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构件分会理事长蒋勤俭介绍,对新工艺不熟悉,专门产业工人缺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日本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推广建筑“部件化”,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他们的建筑工人已经与其他工业产业的工人区别不大,每个建筑商手下都是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这些建筑工人入行前,必须经过两年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才有资格进入工地。发达国家在采用工厂化方式后,施工失误率可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为0.01%,精度偏差以毫米算小于0.1%。而国内的建筑业,工人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无法达到产业化住宅的要求。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推进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与现有的评价体系是矛盾的。目前在住宅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是最低价招标,建筑施工模式已经实现了对成本的最优控制,而住宅产业化则需要大量前期的建设投入,在竞价中并不存在优势。

蒋勤俭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渐提高,在房地产行业中也是如此。在一些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房地产行业中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一方面说明工人的收入水平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要求工人更新知识,具备进行建造产业化住宅的技能。他预计在未来5到10年内一线城市将会普遍实现住宅产业化。

结束语:

目前,各地的住宅产业化项目也都在起步阶段,后起城市也都在向先行城市学习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化住宅推广过程中突破成本瓶颈,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培育部件生产和总承包一体化的模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进而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另外,产业工人施工队伍的培训工作不足,急需发展一批产业化住宅的施工队伍、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工厂,所以在工厂的监理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同时,将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并实现技术创新,建立产业化住宅的研发中心,完善产业化住宅的各项地方标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