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宋兵:全产业链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这虽然是业内的公认说法,但在我国发展的十几年来一直艰难异常。开发商的推广动力不足,相关政策不明朗、规范标准的缺失都是工业化发展的障碍,建筑工业化真正的发展还要等多久?大家认为,推行建筑工业化政府层面也是关键的推动力,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住宅工业化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比如北京在保障房体系中就开始应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我们近期采访了中联环设计公司副总经理、保障房及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宋兵。他同时也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的专家组组长,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把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应用到保障房建造中,参与了很多相关标准和技术导则的制定,通过对话让我们一起了解他所在研究部门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宋兵: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障性及住宅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

畅言网:国家政策的推动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契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

宋兵:目前行业内对建筑工业化有很多概念,比如有“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等。建筑工业化是指从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在房屋建造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一体化实施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

现在大家比较常说的“住宅产业化”准确地说应该叫“住宅产业现代化”,因为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住宅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我们现在正在推进的住宅产业化是用现代大工业的手段整合住宅产业的过程。

住宅产业化与建筑工业化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住宅产业化仅仅指住宅业的现代化过程,它是建筑行业的一部分,而建筑工业化是指整个建筑行业的工业化过程。

从历史上看,建筑工业化的第一推手是人工成本的上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在人工快速上涨是开始推行住宅产业化的,而且往往是在政府投资的保障性房屋的建设中推广。比如日本就是借助大量的“公团”项目建设实施住宅的工业化。国内从开发商角度来说目前推广住宅产业化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政策不足以刺激开发商,人工成本的压力还不够大,购买者对房屋的品质要求还不够高。

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各级政府也有意愿借此机会推进建筑工业化,可以说我们赶上了好时机。

畅言网: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您如何看待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前景?

宋兵: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研没有形成体系,且深度不足。科研过于专注在结构的装配体系,片面强调PC板的装配率。然而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只有完成了机电设备安装和室内装修后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产品,我们称这样的建筑产品叫成品建筑。以住宅为例,在发达国家是没有毛坯房的概念的,所有的住宅都是拎包入住的。因此应该把机电安装和室内装修的工业化与结构的工业化共同研究,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二,从业人员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够。从项目管理人员、设计师、监理工程师,直至施工生产人员,缺乏对工业化的基本概念,缺乏工业化的基本思维训练。大家对装配、精度、公差等不理解,对工业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齐不齐一把泥”的阶段。其三,没有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即每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当出色的企业和产品,但缺乏一个平台去整合成一个大体系。

以上三点说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相反证明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大,谁早意识到就能占据领先地位。从研究的角度我们要注重要成体系的研究,把全产业链所有东西包括进来,还有要注重实施的可能性。

畅言网:建筑产业化在推进过程中,建筑设计层面会发挥哪些作用?建筑师承担了一个什么角色?

宋兵:建筑工业化意味着对传统建筑行业的转型,首要的是设计师的转型。这种转型要求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知识、承担更多的职责,比如所有专业的设计师应该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相互之间的配合度要非常高。项目主持人必须了解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设计师。我认为设计师在推进建筑产业化中起到的是决定作用,我们要了解全面的过程,包括部品部件、工艺工法等,才能保证现场组装的正确,这是设计师需要承担的责任。我认为,未来市场中就会产生以设计为龙头的全产业链的集团企业,这是未来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虽然产业化中强调设计的标准化,但是并不代表忽略了设计的创意性和个性化,标准化并不等于难看,如何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让建筑保持看上去很美,考验的是设计师功力。比如北欧的标准化住宅就非常好看,他们用现代的手法延续传统的建筑符号,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畅言网:据了解,贵公司对建筑产业化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什么?现阶段的研究课题有哪些?在实践推广方面有哪些成功的项目案例?

宋兵:中联环公司的保障房及产业化研究中心在去年成立,前年我担任北京市保障房投资中心的课题组组长,参与了一些公租房的验收工作,期间发现公租房设计标准比较混乱,造成验收之后产品质量差距很大,亟待出台统一的标准。于是我们就和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和生产安装企业,建立起相关的理论体系、产品体系和研究体系,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当时做研发的时候,北京市保障房投资中心的领导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让公租房的居住人群有尊严的活着。因为我们在前期调研当中发现,因为户型做得不好,这些人的幸福感非常差。我们通过研发不仅让居者有其屋,而且让居者有尊严的活着,同时也使北京市在室内产业化道路上迈了很大的一步。通过整合模数体系,使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的技术协作达到了无缝连接。因为我们是产学研一条龙的研发模数,把企业也纳入到我们的研发体系,可以说目前北京室内产业链我们已经初步搭建成功了。

去年我们完成了保障房投资中心委托的课题《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居室工业化建造体系》。随后我们感觉到,研发工作应该长期持续地进行,因此我们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及住宅产业化研究中心。

去年年底由住建部发布的《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我是主要审查人。今年,我们正在帮北京市住保办编制《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装配式装修技术要点》,同时还参编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

我们今年的研发计划,是室内体系和结构、机电体系的结合,最终形成整个建筑大体系的产业化。目前国内在研发产业化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往往会从外往内研究,建筑工业化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研发的过程。

具体项目方面,我们最近在温泉镇有个项目,我们按照全产业链的方式去操作,建筑、结构、机电和室内各个专业大家一起协同设计,在设计初期就解决很多问题。这个项目已经达到绿色设计的三星标准,同时产业化水平在保障性住房中是比较高的。

畅言网:一些知名的地产商和相关公司也在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大型设计院推动产业化我们的关注层面与房企有哪些不同,在哪些方面我们更具优势?

宋兵:我们一定是要朝着产业化全产业链的方向的发展,现在是建筑业和制造业大融合的阶段。目前,我们是以设计为龙头,整合产业链上优势资源。未来我们还会介入建筑工业化相关培训领域,建筑工业化中设计、监理、项目经理、生产线工人、安装工人都需要培训,定位工具也需要开发,这些都是市场中空白,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大,一个分支就能发展出很多产品。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但是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我们国家没有经历完整的工业化历程,转变设计师的意识也非常重要。产业化的未来走向应该是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形式,开发、规划设计、部品生产、安装一条龙,只有走到这一条路,才能说真正实现产业化。大型设计院应该更关注全产业链体系的研发,眼睛不能仅仅盯设计行业本身,应该以更大的视角、更前瞻的眼光去引领整个建筑行业。

畅言网:建筑产业化、建筑工业化会为建筑的建造成本产生哪些影响?在建造技术、管理模式方面,如何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

宋兵:大规模推广建筑工业化,前提是建立标准化体系,包括标准化的设计体系、生产体系、安装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时候成本就会降低,产品精度提高,同时也就提升建筑性能和质量。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做过了,比如片面强调工厂化率,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建PC厂。单项技术的竞争很快就会进入白热化,产能很快就会过剩。建筑工业化是包括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一体化实施,工厂化生产只是其中一部分。缺乏大体系的支撑,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持续。只有建立和完善整个建筑行业的工业化体系,整合现有产品和技术,才能形成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才能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全产业链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