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张东航:培育中小城市文化吸引力

中国最热的话题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现今中国最热的话题之一。专家学者们往往从产业支撑、人的身份转变、社会保障体系等维度来思考城镇化。这些固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条件,但随着年轻人逐渐成为城镇化的生力军,他们对生活品质,特别是文化方面的消费往往有着更高要求。文化消费的提供能力,文化基础设施及消费的氛围和层次,成为衡量城镇化的一个维度。

随着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劳动力价值将进一步显现,劳动者诉求必然逐步得到彰显。与只关心收入的父辈不同,现在很多90后打工者还对工作条件、休闲时间,尤其是单位周边的娱乐设施有了较高要求。另外,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青年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增强。他们对生活改善的企盼和要求,无疑是中国城镇化的希望和主要推动力。笔者一些出身农村的年轻朋友,毕业后在京工作。他们虽然抱怨北京的房价高、交通堵、空气污染,但是并没有打算离开。究其原因,除觉得首都工资高、机会多之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可以经常到大剧院、音乐厅欣赏一流院团的演出;看到全国院线第一时间放映的大片;参观高水平的展览等。

由此可见,我们的理想城镇除了要具有相应产业支撑以外,还离不开相对完善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而这恐怕是小城镇难以充分提供的。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根据外国的经验提出“建设小城镇、解决大问题”,并一度流行。但现在一些外国学者也在慨叹本国年轻人纷纷迁居大城市,造成部分小城镇的空心化和凋敝,不少文艺作品也反映了这种无奈和担忧。

如果把文化消费的提供能力也作为一个维度考虑进去,结合特大城市的大城市病,区域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倾向,及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的种种先天不足,那么我们可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地级市和部分交通条件较好的大县,及大城市群范围内基础条件好的大镇。正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切不可在“城镇化”的旗号下,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搞城镇化的层层分解指标,人为地建造“鬼城”、“空镇”。

中央提出,要“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那么,加强文化消费的提供能力,加强经营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提高服务业比重的题中应有之意。笔者认为,应在三四线城市大力扶持民间博物馆建设,政府引导投资兴建不求奢华但功能较齐备的音乐厅、剧场。要借鉴政府对农村基层电影放映的一些扶持政策,鼓励专注于中小城市及部分城镇的院线,扩充影院和银幕总量。同时,引导像万达、星美这样的大院线更多地在中小城市布点,同步放映大片。

如果像重视规划、资金、产业等要素一样,着力培育中小城市的文化消费提供能力,相信城镇化会有更大吸引力,以及更美好的未来。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城市文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