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除了建筑,约翰·波特曼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17年12月29日,建筑师约翰·波特曼在亚特兰大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迥异于2016年扎哈离世带给建筑界的各种震惊与全民哀悼,波特曼大爷的离世显得格外平静,而这似乎也符合他在建筑界中的一贯影响力。

有知名建筑师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这样缅怀道:“西萨·佩里和约翰·波特曼,虽然这两位在城市高层建筑领域一直佳作不断,但对很多年轻建筑师来说,他们的名字已然非常陌生。而在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酒店的设计领域,这位名叫约翰·波特曼的建筑师简直是犹如神一般的存在,他开创的“波特曼中庭”做法,已经影响了全球酒店几十年。出自他手的上海商城、明天广场、金光外滩中心无一不是魔都一景。”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有人认为他是在“类型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建筑师,也有人认为他是为自己设计的地产开发商,更有人将他与库哈斯捆绑在一起后各种高低端混合黑,然而,“建筑师”却只是约翰·波特曼头上那数不清的光环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中庭之父”也好,“天际线建筑师”也罢,波特曼大爷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于此。

波特曼与我们普通建筑师有什么关系?故事要从一段自身经历说起。

4年前,我曾就职于一家知名设计院,入职不久我就有幸遇到了一个面积10万方的城市综合体项目。项目包括一栋百米塔楼和两栋公寓楼以及上万方的综合性商业。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们团队完成的方案从功能、形体、空间、立面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方案提报后,我们却发现甲方脸上的怀疑却越来越多,每次汇报的反馈就是——再改一轮吧!

然而改了又改,周而复始,却始终不知问题出在何处,团队的工作似乎陷入了僵局。无奈,所里领导大胆任命一位新来不久的设计负责人重新接手该项目。

经过两周的打磨,新出的方案却让人有点跌眼镜,其在各方面都无法与前面的几轮方案相比,总平面的排布更是让人看不懂,诟病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更让人跌眼镜的是,两轮汇报之后,甲方却全盘接受了这个提案,方案的推进开始步入正轨,并成功进入施工图阶段。

一直到我离职,关于这个项目依然流传着各种传说和内幕,但是甲方到底为何会接受这样一个方案,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明白。

两年前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有幸拜访了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鲍家声老师。关于设计方面的话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应该做一个像波特曼那样的建筑师。”

波特曼是谁?大多数建筑系学生对约翰·波特曼的了解,可能局限于亚特兰大桃树广场酒店的中庭,当然还有建筑学考研笔记上的热门话题——共享空间,而当时的我也就是这些“大多数”中间的一个。为了跟上鲍老师的思路,我开始在手机上迅速查阅有关约翰·波特曼的信息。

约翰 ·波特曼1942年生于亚特兰大一个富庶的家庭,是家中六个子女中唯一的儿子。他从小就颇具生意头脑,而且精于数学,同时继承了母亲在艺术方面的天分(牛逼的人生从来都不缺乏牛逼的基因)。初中时一次作图课程让他第一次接触到建筑,并深深爱上了这个专业。

波特曼的故乡亚特兰大地处美国东部,所在的佐治亚州起初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为主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工业体系的衰败、没落,亚特兰大的整体经济已经逐渐凋敝。而那个二十年前的小小卖货郎——波特曼,此时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建筑师,通过游说,他成功获取到家族的资金支持,顺利买下了家乡中心桃树街的一块地。对波特曼而言,建筑师的梦想就是从着手亚特兰大的复兴改造开始。

“一个建筑师能干什么?”当时很多人并不相信经由一个建筑师之手,能让一个百业凋敝的城市中心重获新生。但是,波特曼大爷生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师,他还自带地产开发商的天然优势,精明的生意头脑,宽广的社会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亚特兰大商业购物中心到凯悦丽晶酒店,长达数十年的建设时间,他不仅让亚特兰大市中心成为整个区域最赚钱的地方,而且使该地区空间的土地价值一路暴涨,令那些当年的怀疑者为之侧目。

波特曼的此次复兴恍若一场气势宏大的交响曲,桃树广场酒店的建成为这篇乐章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栋73层被玻璃幕墙包裹的圆柱形建筑,是当时亚特兰大最高的塔楼,广阔的中庭让天光倾泻而下,整个建筑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矗立在城市中央。

凭借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远见,波特曼用绵延了14个街区的城市综合体,把自己童年时代的商业基地亚特兰大,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美国南方活力之都。

而在我的建筑认知库存中,通过一个项目盘活整座城市的例子,除了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还真想不到有第三个!

“建筑师不能只会爬图板,要关注建筑的运营,要有产业的思维,就像波特曼一样。”老一代建筑师鲍家声也一直在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

当建筑师真正成为开发商后?

上世纪80年代,受到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邀请,波特曼来到中国,他所面对的第一个中国项目,就是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上海商城。

在那个年代,18.5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对当时的上海,甚至整个中国来讲,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此巨型的体量,汇集了包括办公、酒店、公寓、商场以及展览空间等各种空间,激活了包含商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一大批新兴业态,拉开了上海城市复兴的大幕。

90年代后,更多类似的项目在中国城市中心依次登台亮相。上海明天广场、北京银泰中心,杭州浙江财富金融中心等等,波特曼的作品都像是一针强心剂,给持续发展的城市核心注入新的动力和能量。他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天际线,更是天际线下商业空间和产业布局更新与变化随之带来的区域产业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建筑使用者,更为在这个区域生活的所有人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在建筑行业,地产开发商与建筑师从来都是一对欢喜冤家,建筑师对开发商往往是爱恨交加。但也有无数建筑师曾做过这样的美梦:如果我是开发商,这个项目我会如何如何……然而如果有一天美梦成真,有多少建筑师能够真正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去重新思考这些建筑项目呢?

如果单从酒店中庭设计与共享空间等建筑学层面来讨论波特曼,未免太过粗浅,因为与他身上诸如区域发展策划师、地产开发商、城市活动家、艺术家等一众光环相比,“建筑师”不过是这位斜杠中年身上的一个小小标签。

对于波特曼来说,面对庞大的复兴项目,第一需要入手的,一定不是分辨功能与形式谁追随谁的问题,而是如何使项目在商业利益与设计逻辑之间达成共赢。继之而来的,则是一系列大多数建筑师们都很少去面对的问题:项目面向什么样的使用者,建筑适合于规划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在该项目中进行各类业态的组合与划分,让项目价值升值潜力巨大?项目未来20年会如何演变,这些演变会对产业环境和城市空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运用资金的杠杆合理运作和周转?

回到那个10万方的综合体

话说到这里,我想自己已经知道了那个最初的方案没有通过的原因。在我们都把关注点放在功能、体块、流线、比例和标志性形象的时候,当时那位新来的负责人却在考虑:建筑设计如何能够结合后期的运营管理和资金回笼,为客户提供一种可操作性更强的方案选择?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想我的思考出发点会完全不同于以往:这样一个超大体量的建筑面向的是什么样的客群?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办公、公寓和商业后期如何运营管理?这些功能的配比究竟应该是多少才算是最优?前期投入的资金成本如何平衡?如此大规模体量的建筑在完成后能为周边区域带来怎样的提升与改变,如何实现土地价值增值?

面对一座即将给城市带来巨大影响的建筑,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向外延展,深入了解建筑诞生以后的运营管理,并以此引导决策方做出自己的判断,推动项目朝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每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波特曼即是如此,当然他同时也是决策者的角色。

“创造提高生活质量的空间是建筑师贡献给社会的最好礼物。”约翰·波特曼曾这样说。而他对于社会、对于经济资产运行留下的经验和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他作为一名建筑师带给世界的意义。这些,也是波特曼给我们所有人留下的最好的礼物。

R.I.P John Portman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