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川抗日战争博物馆国军馆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7-04-27
四川安仁县建川博物馆董事长樊建川先生邀请我主持抗日战争博物馆聚落中的国军馆设计,我欣然接受。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起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当时我5岁,在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后,于1945年8月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那时我已13岁,可以说我是经历了抗日战争全过程的,只不过当时年龄偏小,属于少年时代,好在我还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家中订有报纸,对抗日战争经历的大的战役,并不陌生。与樊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得很投机,他提到国民党正面战场22个重大战役,我都耳熟能详,使他感到请我来负责国军的设计,算是找对了人。
这是一项私人投资,要建的博物馆甚多,故称之为博物馆聚落,至于每个馆,其规模自然就不大了了,以国军馆来讲仅1600平方米,限高13米,堪称为“微”型博物馆。它所陈列的内容主要是图片,按22个战役的时序排列。大家知道,博物馆、特别是战争博物馆,应当设计得庄严而雄伟,对于一个仅16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要设计得庄严雄伟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再说规划的限制也很严格,所给的地块都要求必须填满,并压红线而建,布局的灵活性是极其有限的。好在国军馆的基地在聚落的东南角,处于聚落的边缘,只要西、北两个边缘压红线就可以了,与其它项目相比,多少还要灵活一点。
方案构思要点:
使建筑物尽量紧逼基地西、北一角,与相邻两幢也是由我们设计的建筑隔“街”相望,从而可以在南、东两侧留出少许空间,东侧为水池,南侧为主入口的所在处,建筑物略向后退可以有一点缓冲的余地。
在平面布局中,应当确保能有一条顺畅,连续的陈列流线,使参观者能够依次看完全部陈列内容。由于受到面积的限制,入馆后不设厅堂,而是经由一部宽大的直跑楼梯,把人流直接送到二层,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看完全部陈列内容,循设于后部的另一部楼梯下至一层,仍按顺时针方向,先入东侧展厅,再经后侧展厅转入西侧展厅,最终,回到原入口处并出馆。
直跑楼梯的终端,按逻辑应当设置一个类似于序言厅之类的场所,以作为陈列的起始,原先考虑安放一尊蒋介石的雕像,但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樊建川先生巧于应对,最后,采用了蒋介石1937年在庐山宣布对日抗战演讲的大幅照片,我认为还是比较切题的。
为了突出博物馆的个性,建筑体形力求墩实厚重。结合平面布局,体现在外形上,自然地呈现出左,右两个墩实厚重的体块,中央由较虚的门廊连同上部三角形玻璃天窗把左、右两侧的体块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为强化视觉冲击力,左侧上层适当悬挑外凸,右侧做成向前倾斜的斜面,从而使原本不大的建筑,却仍不失其纪念性建筑所应有的庄严感。
为点明主体,在向前倾斜的墙体前设置一尊抗日战士雕像。由我向樊建川先生推荐,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孙家彬教授担任主创,他还用油泥做了一个小稿,可能是由于出资太少,孙教授婉言谢绝,最后建成的雕像呆滞、木讷,没有达到我所希望的预期效果。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